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欣 《中国德育》2014,(16):20-24
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学校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可以说,它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参加社会实践是学生从社会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经历和过程,也是他们探索真知、保持独立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众所周知,一个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是无用的人,终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而社会实践活动则能够实现书本理论与生活现实的结合。策划者说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学校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可以说,它是实现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海明 《教育》2014,(7):37-38
根据教育部4月15日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我国将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种机制,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提升中小学生德育工作都有积极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避免走过场,真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对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结合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教育实际,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引,立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从德育目标一体化、德育课程系统化、德育活动常态化、德育评价过程化和教育队伍整体化,探索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实践路径,构建整体化德育衔接体系。  相似文献   

4.
针对“五唯”顽瘴痼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教育评价改革思路.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功能异化、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大背景下,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构建以“四个评价”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的劳动教育评价新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实现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鹄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已成为我国关键发展期的当务之急.山西省以实验教学为抓手,以做好顶层设计、加大经费投入、重视队伍建设、加强活动引领、开展创客教育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协同推进,打好政策组合拳,努力提升中小学实验教学水平,全面落实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问题展开探索,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率先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该系统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以学生行为为依据,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性与发展性,注重参与主体、评价体系、结果呈现和发展趋向的多元性,注重数据的动态量化和真实性,帮助学生真实地了解自我,明晰自身的优势特长和发展短板,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身成长的方式。经过4年多的实践检验,该系统实现了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级学校人才选拔的双向共赢,发挥了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导向与评价选拔的双重功能,具有过程性、多元性、实测性等创新点。  相似文献   

7.
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落实的实效性。北京工业大学积极探索,以"立德"为基础,助推教师职业发展,以"立业"为着眼点,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以"立人"为落脚点,搭建全员育人的平台,以"立德—立业—立人"为模式,形成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育人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立业"建立"立德"与"立业"之间有效连接的桥梁,加强教师"立德"工作,助推教师职业发展,帮助教师实现"立业"的目标,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的"立人"。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13,(5):F0002-F0002
2月25日,开学第一天,桂林市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向何珥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结合学生德育工作和即将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学习何碉勤学上进的精神,乐观坚强的品格,无私奉献的情操,在全市中小学营造立德树人、勤奋学习、乐于助人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桂林、美丽桂林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但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却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偏离党的教育方针等问题,形成了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学校教育思想的偏离、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社会选人用人的不当导向是"五唯"形成的原因.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需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推进基础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本位;强化分类评价、完善评价标准,引导学校回归正确办学方向;突出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实绩评价,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未来,还要继续催生新时代教育评价新理论、新时代教育评价实践新体系、新时代教育评价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但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却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偏离党的教育方针等问题,形成了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学校教育思想的偏离、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社会选人用人的不当导向是"五唯"形成的原因.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需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推进基础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本位;强化分类评价、完善评价标准,引导学校回归正确办学方向;突出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实绩评价,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未来,还要继续催生新时代教育评价新理论、新时代教育评价实践新体系、新时代教育评价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第四中学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体验式德育课程支撑"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初中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而学生德育评价不仅是彰显学校德育成效的有效手段,更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但与学科学业评价和管理相比,目前学生德育的评价存在着模式单一、分数为先、重惩罚轻表扬等问题。而德育本身的隐性特点使学校很难对学生行为进行科学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综合评价的全面实施,五育并举全面教育观的形成,这些变化倒逼学校进行教育模式的探索。为此,我校尝试进行了德育模式的变革,探索以学分制提升初中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贯通式思政育人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打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育人薄弱环节。该体系的构建以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实践探索为基础;其建设和实施紧紧围绕总体育人目标,打破各环节、各部门相对分离的格局,根据课程、实践、党建、管理、文化建设等不同育人途径的特点,探索并形成了五个贯通的不同思政育人重点;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在党员与非党员教工之间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合力、协同、共联、多维的思政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学科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学科实践活动是以脑手共用的方式把素质教育的因素组织起来的一种课型。具体地说,它与素质教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中心,突出"善行河北、立德树人"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和"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德育与智育融合的育人体系、全员参与的育人体系、知识培养与社会实践并重的育人体系、贯穿中小学全过程的育人体系、日常工作和德育研究相互配套的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努力开创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一个千古的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德育目标受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阶段对德育目标的要求不同。有时德育还会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品德行为的养成又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长期复杂的过程,且需要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协调一致才会有更好的效果。这一切都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中国当代的德育问题是一个无法逃避、困难重重、令我们寝食难安的大事。  相似文献   

18.
正据教育部4月15日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将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提出了明确的指引和要求。其中,在学校评价方面,《方案》明确指出,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都要评价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这表明,如何构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应成为今后中小学校评价改革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据新华社消息,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并驾齐驱,实践育人成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这一长效机制的确立,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