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析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生 《体育世界》2010,(5):111-112
本文从体育文化的结构,多元形态及与体育精神,体育思想的关系等几方面对体育文化进行了阐述,体育价值观对体育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客观表现。  相似文献   

2.
体育文化意识是近年来国内外甚为关注的问题,并且在我国也有一些讨论。论文从文化学。文化现象学和体育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体育文化意识的认同与接轨问题。从当今国内外大量的体育实际,从文化意识的认同规律论证了体育文化意识的认同与接轨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提出了现时中外体育文化涵化认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整体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最活跃、最积极的体育能量,也是体育文化最鲜明的表现。从某种角度讲,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民族素质的终端体现,它在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研究不能等闲视之。而竞技体育项目的设置和格局问题,将是制约和影响竞技体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前提,特别在举  相似文献   

4.
论体育文化意识的认同与接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学、文学现象学的角度对体育文化的认同进行了论述。从理论到实际论证了体育文化意识的认同与接轨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提出了现时中外体育文化涵化认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在"四在农家"建设过程中,如何促进乡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新课题。我们在对新农村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农村体育建设给予经济上的投入,改善农村体育活动的环境,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加强农村社区体育的组织建设,挖掘整理当地的体育特色文化项目,丰富农村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满足农村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文化及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古代历史有记载之开始,文化的产生是以教育形式做为开端的,体育文化恰是在教育中形成了独特的功能。学校体育中,文化特征很明确,又很广泛,内容极为丰富。各类学校不仅以传授知识做为中心环节,而且在各个方面通过体育文化,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它为现代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现实与可能。  相似文献   

7.
体育文化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科学教育的发展,二者融会贯通,互为表里。文章在精神文明创建的视角下分析湖南普通高校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地理特征,研究其特色文化。通过分析高校体育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得出症结所在,从而改变当代大学生思想懒惰、体育不良习惯,提高其辨别是非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增加抗挫能力,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高校体育氛围,为高校体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发展体育文化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的产生兴趣,有利于高校综合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有利于培养其具有湖湘特色的自我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转型期中国体育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现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的虚无主义。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也必然使运动主体表现出一系列的精神病理状态。解决现时代中国体育伦理问题的关键是开放体育伦理系统,通过文化自觉及其创造性转化,通过日常生活的超越和重构,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建设和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扬弃与批判,重建体育精神的和谐家园。  相似文献   

9.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黄欣加 《体育科学》2004,24(6):67-71
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关系的分析,认为,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拓展素质教育阵地、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对提高校园精神文明、确立良好的校风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施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体育文化指人类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领域中生产或创造的物质产品、思想观念、制度、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它包括了人类在体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体育文化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之一,也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精神动力。体育文化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着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作用,充分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创造性和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过程中的能动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以及考察观摩等方法对体育场馆的各类体育文化传播载体进行研究,从场馆设计,体育场馆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标志景观,展板图片,实物展示以及网络多媒体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性对策,对提高场馆体育文化的宣传、教育、激励、警示功能,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等功能,合理有效的整合,增加人们大众的体育文化修养,进而更好的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宏观环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结合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实际,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及产业市场调查,从近年来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状况研究和分析我国体育竞赛袁演产业市场的宏观环境。研究表明,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处于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同时,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将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与国际体育潮流一致的项目中获得较大的发展,选择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为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主导产业市场,通过扶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市场来带动体育产业市场整体持续健康的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澳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其历史、文化、资源、地域特点,依据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及国内外竞技体育发展经验,对澳门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澳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构想: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发展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为主体,以发展运动产品会展和赛事博彩为辅助,推动澳门竞技体育向层次化、社会化、市场化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自编体育用品国际会展满意度量表就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国际会展参展满意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采用IPA分析方法对第十四届中国(晋江)鞋博会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表明:展馆人员服务质量、会展主办方服务质量、相关服务质量、展馆设施以及周边配套设施5个维度33个指标构成体育用品国际会展参展满意度测量量表,且量表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体育用品国际会展参展企业对展馆服务人员的质量、展馆内的硬件设施满意度相对较高,是会展主办方应该继续保持的发展优势;展馆周边的配套硬件设施相对较低,是今后政府部门应该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就是要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向市场。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必须走综合创新产业化道路,才能获得新生。蒙古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具有可行性。蒙古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要发展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赛马产业等。  相似文献   

16.
因地理、文化、社会、宗教的不同,世界体育形成了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两种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的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已被世界广泛接受,东方体育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与人民的青睐。然而.西方体育和东方体育又都面临着不同的困境,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体育文化要得到进一步的长足发展,必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体育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旅游业近年来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了充分展示,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借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机,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的体育旅游,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国体育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对体育旅游的国际化发展做了几点思考,为中国体育旅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体育在雅典奥运会上的表现 ,从体制创新、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运动项目突破口的选择等 3个方面 ,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将沿运河城市群视为整体,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运河体育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运河沿线城镇的体育文化资源和运河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发现目前运河体育文化发展尚处于各自为政状态,未能整合,体育文化与运河文化发展关系疏离,未能相互借势,导致产业效益低。进一步研究创新运河体育文化传播与推广手段,提出传统与现代同步从而彰显运河城市体育文化,不同运河城市区位划分与体育文化产业选择,构建运河体育文化资源保障体系和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等建设路径,旨在指导沿运城市因地制宜,挖掘整理和保护运河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并营销运河体育文化,以丰富沿线群众体育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谢雪峰 《体育科学》2004,24(9):1-3,18
体育分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模式存在不少可质疑之处。其主要问题在于:体育的核心部分是体育活动,而将体育分为这三类缺乏核心区分要素和标准。因而就其本质而言,体育三类模式不应是体育。尤其是体育活动的划分,之前所认为的三种类型体育实质是三种不同的体育理念。目前的体育三类模式将逐渐且必然走向“大体育”的整合,因为“大体育”是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深切呼唤。是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匡正体育三分模式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