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德为基,将德育融入并融通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现德育与“四育”的融合。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厘清德育与“四育”的关系,即“凸显以德启智,开启智慧之源;以德健体,体悟体育真谛;以德化美,德美相得益彰;以德促劳,弘扬劳动精神”的育人逻辑。循此逻辑构建德育融合课程、打造德育融合课堂、培育德育融合师资、赋能德育融合管理、完善德育融合评价,形成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等多维德育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2.
柯琴  彭爱华 《湖北教育》2022,(12):17-18
<正>光谷八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展示性评价为辅,创新了德育评价机制。一、成成积分:过程性评价,凝聚成功背后的汗水学校采用积分制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校园行为表现、活动表现以及班级表现均是积分依据。比如,为增强学生在德育活动课程中的获得感,学生在完成校园节日研学课程、德育常规打卡课程、文化考察项目课程、生涯成长仪式课程相应任务后,可分别获得学养积分、习惯积分、中队积分、学涯积分。  相似文献   

3.
“育人育心,育心养德”是华阳中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践行“人本关爱”教育思想、寻求德育新路径的实践尝试。学校从“人”的教育入手,以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为出发点,力图通过探索优化学生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的方式方法,实现知情结合、知意结合、知行结合,有效提高了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隐性心育课程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隐性课程研究在我国大陆起于80年代后期,隐性课程的界定,窃以为托斯顿·胡森(TorstenHusen)的观点易于得到认同,“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包括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程规范和程序、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造成的差异、课堂奖励结构等。”〔1〕从理论上讲,对隐性课程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隐性德育课程、隐性美育课程、隐性心育课程等。心育课程可区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心育课程包括心育学科课程、心育活动课程、心育矫正课程等;隐性…  相似文献   

5.
崔景贵 《江苏教育》2023,(34):30-31
班华先生倡导教育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积极育人的实践中自觉地融为一体。以人为本、为学而教,助人自助、育人至上,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是班华先生的教育智慧之魂,积极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德育》2012,(21):2-2
四川省华阳中学秉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旨在建设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水平、精良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显著办学效益的素质教育特色示范高中。学校着力打造"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从心育、德育各行其道到心育与德育结合,从育德育心到育心养德,探索"育人先育德,育德必育心,育心以养德,养德以成性"的德育工作思路,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育德育心、育情育行有机结合。通过育德育心,健全学生人格;通过育心养德,内化品德外化行为。特色德育文化的建设较好地开发了学生潜能,促进  相似文献   

7.
食育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生活食育”作为创新德育的一种实践探索,通过综合型、探索型、实践型课堂来玩转,育“敬畏”之心;通过家庭、社区、研学、云活动来拓宽食育场域、路径与载体,育“自律”之行;通过传承与探索传统习俗、地域文化和主题活动来育“热爱生活”之情。这样的“生活食育”贴近儿童,能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德育与心育脱节,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针对于此,我们华阳中学选择了从“人”的教育解读入手,围绕“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建设,将心育与德育结合,确立了“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的德育核心价值和力量取向。  相似文献   

9.
概念泛化了的我国“大德育”巳步入无所不包却一无所能的尴尬境地。在“大德育”理论框架下,德育方式出现了主知主义与主行主义的两种偏向。德育本应道德教育,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将“阿伦特”困境问题移入“德育课程”研究领域,从“阿伦特”困境的“传统”“权威”两大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作为专门学科的“德育课程”传统的可能性争论问题,梳理“结构—功能”论者、“现象—解释”学者及社会批判论者围绕“正规德育课程”的权威与“祛魅”的争论,指出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帕累托改进”路径——德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育知德育”转向“育行德育”;德育课程的生成逻辑:从静态建构转向动态生成;德育课程的主体角色:从“有利于教师教”转向“有利于学生学”;德育课程的现实功能:从“专注甄选”转向“关注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五育并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想要落实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其核心要义。在我国,“五育并举”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其主要涉及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管理体制等内容,都与新时期教育方针相契合。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以理解为五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文章从农村小学教育的角度对“五育并举”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课程体系中,以德育为中心,体育和艺术为核心,劳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建设和未来农村小学课程的发展体系建设等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德育体系”的研究,旨在廓清当前德育工作中对“德育”的简单化、片面性理解,以一种现代的德育理念来完整地把握“德育”概念。作者认为“大德育体系”中的“德育”超越了以观念养成、道德修身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德育观念,它涵盖思想(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多项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严淑萍 《职教论坛》2003,(12):52-52
《思想道德修养》课不单是一种知识传授性的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和提高,理所当然地被纳入德育系统工程中。但以往《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在教学中与学生发生联系,课程一结束,课程和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育人关系就中断了;二是与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德育联系不够密切,呈现出各自为政、结构松散的态势。我以为,这实际还是“小德育”的境界,没有跳出传统德育模式的窠臼。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象情况的变化,给《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现实要求。现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谈谈…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成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重要策略。中小学在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坚持遵循基础性,兼顾开放性;关涉整体性,重视融合性;强调同一性,突出多样性;恪守阶段性,遵守连贯性的基本原则。为确保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性,要形成以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课程规划为引领、以课程结构为支撑、以课程运行为抓手的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为贯彻落实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学校需从畅通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的实施渠道、规范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健全课程的保障机制、打造课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四个方面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15.
钟冰 《广西教育》2023,(34):50-52
本文阐释“情境”与“大心育”间的作用机制,论述通过融合德育、融合班队活动、融合学科教学、融合师资队伍建设、融合家庭社会教育,构建心境共融体验式“大心育”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我校开辟了“心育”工作多种途径,呈现出新时期的新特点。 一、开设“心育”辅导课,独创“心育”工作新方法 心理辅导课程化是中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17.
谢美玉 《知识文库》2023,(24):191-194
<正>心理健康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按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心育与德育、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逻辑,实现“三全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师、学生和课程是教学中紧密相连的三端,“三全育人”也就需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全育人”模式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课程的红色底蕴、创新育人的实践模式等。德育与心育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8.
<正>课程观集中体现教育者对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以及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的理解。课程观决定了人们如何“观课程”,课程观之“观”指“观念”,“观课程”之“观”指“看待、反思”。“五育融合”课程观作为一种课程观念,是指在其指引下,我们如何理解五育融合课程观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如何看待五育融合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问题,是一种将五育融合的教学涵盖在内的广义的课程观。因为需要专门撰文阐述五育融合的教学及评价,故本文着重从本质及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五育融合课程观的内  相似文献   

19.
郑州区域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研发出学生心育课程资源“STS”模块化体系,同时开发出了大量优质、成熟的课程资源。实践证明,该体系下的心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实现学生精准心理指导服务的有效解决方案。以生为本的模块化心育课程资源优势显著,可以灵活分解组合、复制推广,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单位形成特色心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基层学校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但要使其真正破题落地却并非易事。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探索“德育为先”推进“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德育为抓手,有利于为学科育人汇聚资源,为创意项目提供航标,为校园仪式塑造课程化内核,为系列活动提供育人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