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湖北省2007—2018年12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湖北技术创新水平在市际尺度具有显著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考虑空间相关性后,无论使用相邻矩阵还是地理反距离矩阵,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表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对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及其空间效应分解结果表明,城市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城市发明创造类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此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和产业结构也是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激发基础产业技术创新水平,鼓励跨区域人才合作与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
城市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水平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时期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文章通过对我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呈多中心结构分布,主要可分为国家高等教育中心、国家高等教育次中心、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省域高等教育中心和地方高等教育中心五个等级;在样本期内,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体向西南、西北地区扩散,其中高等教育主体性资源主要向西南地区的省域及以上中心城市扩散,成果资源以华东地区为核心,向西南、西北地区的国家次中心城市扩散,品牌资源空间差异变化较小,路径依赖特征明显;此外,东北、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格局仍处于初级的中心城市极化阶段,要素的外溢效应不明显,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体系尚未形成,属于典型的"寡头型"集聚方式。  相似文献   

3.
要素互动是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定位引领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赖于知识技术创新,人力资源集聚助推城市化及产业化进程,区域经济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重要保障。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困境,发挥经济链、产业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相互协同、相互促进作用,能有效强化“港澳广深”核心城市为引领的功能辐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倒逼产教融合发展,形成多元人才制度优势叠加的虹吸效应,激发区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溢出效应,促进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助推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收集了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技术创新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体系;采用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了三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动态迁移趋势;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了高等教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在地域上的耦合关系;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高等教育与技术创新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指标测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方向性,区域差距较大且没有缩小的趋势;三指标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是整体水平不高;在区域内部,技术创新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正U型,高等教育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最显著;在区域间,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2018年我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其结果发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抑制城市碳排放强度;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来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大于对非资源型城市,其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应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和成长型依次递减。鉴于此,我国各城市在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发挥其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双重优势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基于城市的资源基础和发展阶段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和技术创新政策,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极的事实,收集了2015—2020年大湾区内47所院校的校际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检验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估计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对高校的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通过域内院校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的空间聚集产生扩散作用,且在局部区域上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分别呈现出"强强联合""带动帮扶""孤立无援"的梯度格局;这种集群效应对域内的院校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展望未来,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应强化优质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系统探讨“以地谋发展”模式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机制,利用2009―2020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以地谋发展”模式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发现地方政府以土地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创新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以地谋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政府投入效应、资本逐利效应以及生活成本效应三种渠道抑制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以地谋发展”模式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即随着工业用地规模的持续扩张,“以地谋发展”模式对城市创新的阻碍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8.
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名牌高校办学渠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牌高校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中起着龙头作用,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资源不算丰富,整体水平还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名牌高校的作用更为明显。(一)区域经济发展渴望名牌高校的优质资源名牌高校一般为研究型大学,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是高层次人才产生的摇篮。名牌高校的无形资产对一个城市地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对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起“龙头”作用的中心城市来说更是如此。这些城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地位和区域优势,有条件,也迫切需要吸引名牌高校。名牌高校与地…  相似文献   

9.
球城市网络体系下,通过全球城市网络理论机制推导发现,城市通过人才集聚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经济要素集聚从而实现城市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基于2002-2017年中国290个地级以上城市相关数据并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通过相关检验并对理论验证得出结论如下:第一,从整体上看,技术创新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呈显著正向效应;第二,技术创新水平可以通过涟漪效应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第三,科技投入与教育水平的作用不显著印证了国内各城市间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第四,内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显著高于外资,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非平衡,直接影响着校友捐赠水平。我国校友捐赠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高度集中态势但也存在相对分散的可能。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密度对我国校友捐赠有强拉动效应,而社会捐赠、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质量等变量呈现出偏弱或弱拉动效应,并且区域因素对校友捐赠的影响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促进产业与人才的良性循环互动。部分地区“人才引育难”与“产业培育难”之间存在消极动态关联,这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高度相关。本文基于2005—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在产业与人才互动关系中起到的交互效应,以及高等教育对产业与人才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主要发现:地区“产业”与“人才”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双向为正的循环互动,高等教育规模在产业发展水平与人才要素水平之间的双向影响中起到显著为正的交互效应;高等教育的规模、层级结构均对人才与产业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负效应,但规模与层次结构彼此起到显著为正的调节作用,故区域高等教育发挥正效应以“较大规模且较高层次”为条件。以高等教育发展破解地区产业与人才之间的循环困境,须要进一步抬升高等教育在各省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在遵循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刚性约束机制的基础之上,通过补齐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短板完善“三螺旋”创新机制,进而推动产业和人才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是一种新的尝试。利用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TATA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考察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与就业量的关系,结果发现,产品创新与就业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工艺创新与就业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水平较高的珠三角地区产品创新的就业创造效应更大,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工艺创新的就业破坏效应更大。鉴于企业创新类型与地区经济环境对技术创新就业效应的重要影响,应对现有技术创新政策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尽管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宏观政策等外生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然而,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内生动因。  相似文献   

14.
选取京津冀区域2009年至2018年的城市数据,基于中介效应的FST模型,利用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论证明,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需通过加大科教财政支出、提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完善金融制度、发展科技金融的方式促进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5.
智慧旅游城市试点政策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其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基于2007—2016年170个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验证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对城市旅游业绩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旅游业绩且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城市异质性分析表明,试点政策对不同区域、规模的城市旅游业绩均呈现正向显著效用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提升差异,其正向推动表现为“边际效应递增”规律。机制验证方面,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来实现旅游业绩的提升,促进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人力资本积累、直接参与研发等方面,还包括高等教育培养差异化人才,不同人才在各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分别进行创新、创新推广与创新成果的大批量制造等。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对创新的作用机理,一方面体现在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区域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竞争效应和交流效应作用下的知识溢出和创新。教育资源质量差异与区域创新的"倒U"关系假设和模型推导证明,只有当衡量区域内教育差异的指标值达到某一标准或者落在一个适当的区间,创新才是最有效的,即在一个地区总体教育质量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存在"高等教育的创新合作边界"或"创新合作区间"。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6—2016年中国省域PM2. 5浓度数据,基于创新价值链概念,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和雾霾污染的空间格局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雾霾污染、产品创新和研发创新总体空间关系格局未发生大的转变。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创新优势突出,中西部易受到溢出效应影响;东北、西南以及西北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和雾霾污染在低值集聚区出现重叠现象。研发创新水平的提升会加剧雾霾污染程度,产品创新水平的提高会降低雾霾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三螺旋理论强调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强调政府、企业、大学之间的关联互动。政府是制度创新主体,大学是知识创新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整合多种创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创业型大学,提高创新螺旋体的效益,建立交流合作的平台与创新组织机制,完善三螺旋空间,发挥智力优势,形成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多元关系为我国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革提供多重路径。基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08—2019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考察高等教育振兴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显著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效应仅作用于西部城市和一二三线城市,对东中部城市以及四五线城市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是高等教育振兴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两条重要路径。因此,政府应当有序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与地方发展现状的契合度,并不断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服务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撑体系,以此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武汉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三大集中地区之一,具有丰富的人才和科技资源。本文通过产业集中系数评价方法,选取中部6省的省会城市为分析对象,对武汉高等教育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其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与当地企业、社会文化之间的区域创新效应、人力资本效应、文化效应和对城市化的加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