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越发意识到形象建设的重要性。教科书作为重要的文化工具,在国家形象建构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外对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做了诸多实证研究。本文根据识别、筛选、合格和纳入系统筛选了55篇代表性文献,采用文本分析法将文献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分为三个部分,力求揭示教科书建构国家形象的基本维度。国家形象建构的意识基础体现在历史叙事、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关系中;国家形象的框架结构包含时空逻辑与二元秩序;国家形象的实践策略包含神话建设、多重叙述与话语修饰。这些发现,能为我国教科书的国家形象建构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形成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鉴于美国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的典型性,关注其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尤为必要。为此选取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版中学历史教科书《1877年以来的美国历史》,从国家形象的概念解析中确立分析框架,从物质、制度、文化和国民四个维度考察其中的美国国家形象现实样态。研究发现,该版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呈现出整合集体记忆、善用“他者”对比、融入美国价值观、巧用微观史学的建构特征。其中暗含的多维国家形象的内在作用机理是:以国家精英的一致行动为基础,以制度性标准约束与规范其行动路向,以美国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以多种叙事模式权威化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形象是学生科学态度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职业选择。针对以往的科学家形象塑造,有以下五点需要注意:教科书在刻画科学家形象时不可忽视科学家专业品质的描述;摈弃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精神;关注科学家负有的社会责任;还原科学家的人性形象;削弱科学家性别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4.
教科书作为一种合法性知识文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物。母亲角色是女性重要的身份,分析教科书中的母职图像,可以呈现教科书所建构的理想母职观念及其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我国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和插图进行分析,以探究教科书对理想母职的再现策略及其背后所建构的母职意识形态。笔者发现:第一,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家庭化”和“弱势化”两大特征。第二,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女性刻板印象、母职的社会公共角色缺失以及母职符号化等叙事方式建构了当前理想的母职观念。第三,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惩戒凝视”和“自我标准化”这两种策略实现了理想母职的再生产。最后,根据研究发现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母职呈现提出建议,以期能够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目前在教科书研究领域还较为新鲜,关于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和研究系统构建也亟待完善。文章借助马克思关于“语言与社会”的观点,不仅指出今后的教科书话语分析方法论建构要重新审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重申社会对语言的决定作用,使教科书研究回归社会现实存在,回归马克思主义;也对学者王攀峰在《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中尝试构建的教科书研究系统进行了科学审视,认为该方法论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过分强调话语分析的“话语建构”作用这一情况,是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尝试。文章从全新的角度对教科书研究系统地进行了思考,对目前的教科书研究理论探索和方法论建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建构的家庭图景对于学生认识家庭、树立家庭观念具有重要影响。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从家庭形态、家人关系、家庭功能及家庭分工对教科书中的“家庭”展开社会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科书延续幸福和谐的核心家庭之迷思,在家人角色的刻画上隐含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教育上彰显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取向,在家庭图景的话语建构上运用了“我们”的论述视角。基于此,建议教科书的后续修订关注多元家庭文化的交融,适当呈现家庭形态的多重面向及真实的家庭冲突,丰满家庭女性角色的形象;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应加强对自身家庭观念的反思,进行教科书的批判与再创造,丰富学生了解多元家庭文化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中展现的数学家形象及负载的数学家精神能推动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和数学学科整体育人的实现。以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为例,管窥数学家形象与精神在教科书中呈现的现实样态,发现教科书中构建了一种以古代男性为代表的,睿智、独立、少有情绪且静态化的数学家形象,渗透了以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求实精神为主的数学家精神,且数学家形象与精神具有随学段变化的特点。进一步,需要面向核心素养,构建数学家精神的目标体系,整合和塑造多元化的数学家形象与精神,并整体设计数学家形象与精神的跨学段呈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越南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历史叙事模式进行分析、解读和归纳。教科书世界史部分展现出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英勇抗击列强侵略的近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中国。为了迎合越南民族主义发展的需要,教科书越南史部分在对古代中国的书写过程中,将中国描绘成“北方侵略者”的负面形象。通过梳理教科书的中国书写与形象建构方式,以期展现当代越南青少年“中国观”形成的一个重要背景,为今后如何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沟通与理解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叙事学和教学论的角度对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共同编撰的《启蒙运动》一节内容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指出教科书内容建构要关注新课程理论的渗透;教科书内容建构取向要从讲授式转变为发现式;教科书内容建构要围绕历史核心知识概念进行。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关于科学家群体60余年的追踪报道,构成了研究中国当代科学家成长发展的重要文本。文章针对《人民日报》66年来关于科学家的长篇报道,运用内容分析及词频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归纳出当代科学家形象的发展变化特点:从建国初期的使命担当及基于国家立场上的奉献精神,到"文革"时期的苦难遭遇与信念坚守,新时期以来的独创精神与家国情怀,再到新世纪以来的科学品格与社会公知,关于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经历了一个由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由精神建构到价值认同、由观念先行到个性挖掘的话语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载体,不仅关涉如何回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而且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精神媒介,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与价值观形成.因此,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必须理性而鲜明地厘清时代精神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根本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基本底色,以吸收人类文化历史知识与创新文明成果为重要路径;同时,必须科学而自信地厘定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德智体关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价值追求,以此来传扬民族文化基因、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体现着研究者对教科书问题的理论自觉,承载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是获取教材建设话语权和发挥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科书研究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经历了教科书解读话语的形成、教科书研究话语的深化、教科书学的话语建构等阶段,在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传播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当代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打造特色鲜明的教科书研究共同体,形成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教科书学术话语体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教科书语境分析是解释教科书话语形成发展过程的"形而上学"框架,是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对教科书话语的意义建构,也是探讨教科书话语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语境分析对于当前的教科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科书研究应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教科书研究要关注语言的行动维度;教科书研究要建立广阔、多维、立体的视角.教科书语境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宾恩林 《职教通讯》2019,(15):15-22
目前职业教育教科书科学理论并不算完善,即便整个教科书领域也是如此,总体而言存在“功能与目标”“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程序”等三个思维框架下的碎片化探索,这不利于职业教育教科书研究的系统化积累。为了探求职业教育教科书的科学理论,应基于康德的范畴理论,建立教科书科学理论形式框架,汇总、归类已有教科书研究思维,并建构出更为系统的职业教育教科书研究的科学理论。具体行动包括:基于范畴框架阐释教科书以便系统性整合三种理论思维;基于范畴框架重新建立职业教育教科书科学理论的发展框架;职业教育教科书的科学理论建构不能脱离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五育并举”的育人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教科书中劳动者形象塑造的教育价值挖掘是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的关键举措。以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教科书中劳动者形象内涵的界定,确立劳动者形象的五个分析维度,系统分析化学教科书中劳动者形象塑造内涵特征和结构特征,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劳动者形象塑造的相关建议及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自然属性、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等方面来塑造典型的教师形象。就自然属性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以中国当代年轻女教师为主。就外在形象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衣着正式、保守、简单、朴素;言行亲切和蔼、沉稳严厉、刚柔相济。就内在形象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知识渊博、智慧聪颖、关爱学生、谦虚礼貌、勤恳敬业、热爱祖国。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呈现,教科书中教师群体结构失衡是对现实的复演,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给人以职业刻板和性别刻板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互动性研究目前多局限于探讨异国形象对建构者自身的反映,而忽略了建构者、被建构者、第三方、形象及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拓展和深化该方面研究,即注重建构者与被建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建构者、被建构者和第三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教科书中的一句话出发,对教科书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进行了梳理,结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是模型建构、物理实验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9.
教科书是呈现美学要素的载体,是落实美育目标的媒介,深入发掘教科书美学要素和美育功能,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研究体系,为教师利用教科书进行美育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学生审美发展的目标。建构教科书美学需要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梳理,以明确其研究范式。同时,作为教科书和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有必要明晰二者在教科书美学中的基本样貌、地位以及联结着两大板块的内在机制,以此明确教科书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教科书的编写是一种积极有效建构文化认同的社会行动,教科书提供的共有文化可以帮助读者建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教科书的发展史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的发展史,最终形成稳定的教科书制度对文化认同产生前期制度性驱动力;教科书以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系统对文化进行编码,形成教科书内涵、外延的双层表意系统,文化初级认同得以成型;在教学情境中,教师作为教科书话语传播者,在教学空间中与学生一起,对教科书中的文化进行符号表层意义以及意识形态层面的"教学性"解码,再次推进了文化认同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