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家校社一体化体育是把家庭、学校、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的体育教育理念。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共同责任;也绝非仅仅依靠学校一己之力,而是要依靠家庭、学校、社区三者联动。本文以家校社一体化体育作业(以下简称“一体化体育作业”)为抓手,简要论述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家庭、学校、社区各自的角色定位,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回归广义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建立家校社合作育人的协同机制就是树立大教育观,突破原有学校教育的框架,将社会、家庭教育纳入教育政策设计,是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体制机制的根本转变。基本思路是建立政府为主导、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实施要点是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建立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队伍。  相似文献   

3.
小学是儿童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注重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养成一个健康的人格,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共同关注的大事。儿童的价值取向尚处于萌芽时期,对于社会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尚未形成独立甄别的能力,有赖于家长及教师的引导。由此可见,小学德育要满足儿童生活化的需求,就需要构建“校、家、社”一体化的新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202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了909万,从2009年起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针对15岁学生学习能力测试(PISA)中,中国学生表现优异.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的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规...  相似文献   

5.
《上海教育》2023,(11):22-23
在教育场景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除了校园之外,家庭和社会成为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教育新生态。世界多个国家致力于探索“家-校-社”三方力量的有机融合,以形成长久和稳固的教育责任共同体。本期我们聚焦韩国、新西兰、日本、美国、北欧五国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以期为我国深化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启莉 《人民教育》2021,(15):80-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并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石岭学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的一所农村学校,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精神和具体规定,在专业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队伍配备不完备、社会对...  相似文献   

7.
家庭、学校和社会实现教育一体化的优势不言自明。但要实现这种一体化,需要我们分析其影响因素,在实践中寻找合适的方法。逯改撰文指出,家校一  相似文献   

8.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在2021年工作要点中也将“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日程,并明确其目标任务。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越来越成为政府施政决策和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职业启蒙教育是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选择未来职业的前提。在学校教育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是深入推动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以爱普斯坦提出的交叠影响域为理论基础,将家校社协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作为核心问题,分析当前实施职业启蒙教育中存在的困境,为推进职业启蒙教育提供可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整体发展,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举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扭转只重视智育而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功利化倾向,就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育人的重要作用,即积极开展家校社共育。在雄安新区新建的高标准社区中,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居民知识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为此,雄安容和教育总校以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举措谋发展、求突破、见成效,针对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孤立、社区教育的模糊问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开展家校社共育探索,以期能为其他学校进行家校社共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却未达到理想目标,在价值定位确定后采用什么策略实施就成为决定其成效的首要因素.在共同关心的问题解决上协同是整体策略的起点,通过各方平等协商达成共识是优选策略,在大范围难以形成共识时可选择分层、定向协同.家庭立法进程加快和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列入教育部门工作日程为协同创造了良好条件,需要以...  相似文献   

12.
任德云 《天津教育》2023,(12):28-30
<正>新形势下的高中思政教育要合理地融入学科育人理念,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切实进行思政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教学方式,以不断提升高中思政课程的有效性。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参与该工程的主体有家庭、社会、政府、学校,这四个方面的力量要汇总起来,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得以完善。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处理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构建家校网一体化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的教育中,除了对于学生文化课的教学之外,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在学校的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够达到有效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就要利用家庭的力量,在家校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将学生的体育作业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家庭、学校和社会实现教育一体化的优势不言自明.要实现这种一体化,需要我们分析其影响因素,在实践中寻找合适的方法.我们要明确家校一体化必须是在教育理念上的一致.这种一致主要包括:和谐的理念、责任的理念和完整的人的理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影响家校教育一体化的因子主要涉及到家庭教育的定位、社会资本和学校的态度.因此,为实现家校教育的一体化,我们应以课程为核心推进家校的合作,以网络为平台建构家校合作体,以社区为依托促进家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理论”“交叠影响阈理论”“赫耐曼-洛克斯力效应”等理念,让张家港意识到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丰富教育形态、化解青少年成长突出难题、净化优化教育生态等路径的重要枢纽性工程,其推进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谋篇布局。张家港以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行动指南》出台为标志,依托体系建设、项目推进的实施路径,用“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变革”“教师协同育人素养提升”“协同育人课程的建设”“家长在学习”等九大行动,让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呈现功能型、立体化、网格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和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严悦 《江苏教育》2023,(38):47-48
<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国家层面强化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珍爱生命”列入其中。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解决其成长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整体教育工作的基础,关乎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实施,该法把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的层面,表明国家已经把家庭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摆在了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核心素质的培养,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相关,而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被认为是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先进教育模式。本文拟从笔者视角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涵义、目的和意义及其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协同推进劳动教育,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起点,让学校把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融合,让社会成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舞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能力与素养,掌握劳动技能,学好各学科的知识,把小我融入大我,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叶枫 《教师博览》2023,(24):60-6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在学生阅读与家校社协同育人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四级读书链”“三层评选”构建全方位阅读环境。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多元的阅读课程,引领学生探索文学世界。文章采用“1+X”的差异性策略,以学校为中心,引导家长广泛参与、深度共建,争取社会全力支持,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融合,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