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灾难新闻的速度、广度、深度都今非昔比。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中,如何做好灾难报道,关乎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也关乎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乔春霖 《今传媒》2023,(2):12-14
随着5G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平台越来越多,但是,部分自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不高,容易导致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东航空难事件报道中出现的获取流量、借机营销;消遣灾难、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素养、虚构内容等新闻伦理失范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加强自媒体平台的管理体制,自媒体用户在灾难报道中要遵守职业伦理与道德准则、减小伤害原则、人文精神伦理准则等倡议。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灾害,是我们永远无法避免的。这类如地震、台风、水灾或火山爆发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对整个社会造成很大的震撼。2005年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以每小时233公里的风速登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东部地区,横扫墨西哥湾沿岸各州,导致洪灾泛滥,14万人被迫转移,死伤人数成千上万。  相似文献   

4.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让国人感同身受,为之悲泣和不屈,中华民族经历磨难愈发团结和坚强,让世界为之同悲与震撼,深感华夏儿女的坚韧与顽强。  相似文献   

5.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让国人感同身受,为之悲泣和不屈,中华民族经历磨难愈发团结和坚强,让世界为之同悲与震撼,深感华夏儿女的坚韧与顽强。  相似文献   

6.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让国人感同身受,为之悲泣和不屈,中华民族经历磨难愈发团结和坚强,让世界为之同悲与震撼,深感华夏儿女的坚韧与顽强。  相似文献   

7.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让国人感同身受,为之悲泣和不屈,中华民族经历磨难愈发团结和坚强,让世界为之同悲与震撼,深感华夏儿女的坚韧与顽强。这一切是与国内媒体的积极作为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大千世界,世事纷繁,信息纷呈。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新闻媒体如何才能更好地立足、变革与发展?这是大小媒体都应当认真应对的问题。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驻基层记者站,势单力薄,如何适应激烈的竞争,全天候保持在线状态,全方位关注驻地的新闻、信息,从而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尽可能做到时效领先,内容全面,先声夺人?一条可行的做法是走开放办站的路子,扩大外延,借势而为。  相似文献   

9.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让国人感同身受,为之悲泣和哀伤,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愈发团结和坚强,让世界为之同悲与震憾,深感华夏儿女的坚韧与顽强。这一切与国内媒体的积极作为,彰显特殊的力量,抗震救灾信息及时、全面、准确、透明、纵深的传播分不开。  相似文献   

10.
彭剑 《新闻前哨》2005,(2):10-11
灾难事件具有强烈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非同一般的惨烈性与毁灭性,带给人类无尽的心理恐怖与创痛感,因而,一旦发生,便迅速成为媒体倾力报道的主角和读争睹的热点新闻。从地域角度划分,灾难事件新闻分为本地灾难新闻与非本地灾难新闻。2004年12月26日早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近40年全球最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并波及东南亚8国,死亡人数在15.5万以上。  相似文献   

11.
灾难性事件因其突发性以及后果的不能预料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然而,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个别媒体存在着缺失人文关怀精神、违反新闻伦理的现象,对受灾人员造成新的伤害。本文从其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讨论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应注重人文关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脚步,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领新闻领域一隅,传统媒体计划经济下的思维被打破,新闻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愈发显得突出。2014年发生在福建省华安5.23道路交通事故,大陆和台湾媒体均作出了快速反应,及时对事件发生及救援等情况作出了报道,然而在此次事件报道中,还是出现了报道失实以及伤亡家属与记者冲突等问题。看似一个单独突发灾难事件,但其背后是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纠结,是一系列需要实践者去思考的媒介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黎铭 《新闻世界》2013,(6):140-141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四川日报》在新浪微博中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以4月20日为时间节点,分析两者在此次灾难事件报道中存在的异同,以期为其他媒体官微关于灾难报道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裂变式的信息传播特点,使灾难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网络空间,媒体关于灾难的报道一旦失实,很快会被网民转发、质疑、批评,从而引发社会混乱和舆论危机。确保灾难报道的及时、准确是新媒体时代每一个媒体人、媒体单位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3·21响水爆炸事件"为例,观察传统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反应和作为,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失职的规避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流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的报道中,频频被国人质疑只会转发、煽情,而无实质上的信息,与国外媒体的逼问马来西亚政府获取重要信息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文将马航失联事件发生一个月内的中外主流媒体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在搜集信息的专业程度、访问专家的方式、新闻报道的侧重点、社交媒体信息利用及新闻真实性把关力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和距离。  相似文献   

16.
正灾难是上天考验人类的一种最残酷的方式,天灾不可怕,人心不稳最可怕。在灾难中,媒体有自己的社会担当,及时传递灾情信息,稳定人心,凝聚力量,引导人民积极抗灾、减灾,开展生产自救,成为媒体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地市党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在灾难中守土有责。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政府排忧解难、为灾民鼓劲加油,彰显社会责任呢?笔者以2013年《湘潭日报》抗旱报道为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3月11日,日本发生强震和海啸,还有核泄漏、数千次余震……日本媒体第一时间发出了警报,NHK(日本放送协会)电视台的主持人顶着安全帽高喊"请即刻避难!"在此次特大灾难事件中,NHK电视台等冷静而及时的报道、高度的专业品质,赢得了世界同行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让国人感同身受,为之悲泣而不屈,中华民族因为磨难愈发团结和坚强,让世界为之同悲与震撼,深感华夏儿女的坚韧与顽强。这一切与国内媒体的积极作为,彰显特殊的力量,抗震救灾信息及时、全面、准确、透明、纵深的传播分不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绝大部分媒体反应迅速、报道深入,表现出了良好的新闻素质和悲悯之心,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誉,但也有个别媒体出现了一些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失范”行为,值得警惕和反思。笔者从这些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入手,  相似文献   

20.
媒体的灾难报道不仅具有传播信息、提供知识、舆论监督的传统功能,还具有心理抚慰功能。随着救灾工作的进展,灾难报道可以在三个阶段发挥其心理抚慰功能:初期主要体现在信息的透明、及时和全面,借以消除受众因信息缺失所导致的恐慌情绪;中期主要体现在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安抚人心,构建心理援助和支持的平台;后期主要体现在对灾难的反思与心理重建,弘扬坚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