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阮虹  陈怡 《中国广播》2011,(5):8-11
中国之声新闻改革在广播节目创新中具有典型意义,也是主流媒体从激烈竞争中突围的成功范例。本文以中国之声为例,探究国家电台新闻频率如何通过对节目进行持续不断的局部调整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版,使节目设置和编.排呈现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2004年1月1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版而来的中国之声开播。这套广播频率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的数量,提升了新闻评论的质量,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力度。新闻评论成为中国之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直播节目《第一报告》的个案分析,在充分肯定广播新闻报道的历史性交破的基础上,时广播新闻直播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学理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方略.  相似文献   

4.
从1月20日12时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将大部分原定节目内容撤换为雨雪灾害情况发展和救灾进展的特别报道。21日,中央电台打破既定节目编排,在覆盖全国的中国之声推出全天不间断抗灾救灾特别直播《爱心守望风雪同行》。节目得到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相似文献   

5.
浙江之声“新闻110”是一档周一至周五全天5小时直播的新闻节目,也是一档全省78家地方台共同参与的新闻直播节目,节目中播送的新闻几乎全部是记者从现场发来的口述连线报道。半年多来,随着浙江之声“新闻110”新闻直播节目的成功运作,被视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新闻口述连线报道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威力。县级电台也在参与浙江之声“新闻110”口述连线报道的实践中,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媒体特性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之声2009年节目改版是中央台新一轮改革的产物,其节目结构、编排、播报都有重大变化,更回归“新闻本位”、更遵循新闻规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本文总结出十大“亮点”,阐述了此次改版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著名学者李良荣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文中说:“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中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能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传媒抗衡。”笔者认为,在广播方面,2004年1月1日悄然登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胆改革创新,以其前卫的现代传播理念,开拓了广播新闻许多新的节目样式,节目形态和节目运作模式,其中,开创的一种新闻模式——互动新闻,对包括时政报道在内的广播新闻改革是一个突破点,它既值得人们称道,又应引起业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2005年4月初在《新闻直播间》节目中策划推出“媒体论坛专栏,每周日19:00~20:00播出。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纪念日。为庆祝人民海军60华诞,从4月12日以来,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和中华之声在重要时段进行集中报道,中国广播网同步直播,军事频道开辟专栏,通过文字、音频、图片等进行全面立体地宣传报道人民海军60年的春华秋实和官兵风采。截至目前,共在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国防时空》和中华之声发稿128篇,中国之声还进行了5场直播节目;在中国广播网发表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共866篇(条)。这些节目在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台短信平台收到近两千条短信,中国广播网军事频道收到网友留言600多条,许多报纸还转载了中国之声的直播和中国广播网的图文报道。  相似文献   

10.
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的中心人物,栏目的成功离不开称职的主持人.这需要主持人从多方面,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寻找和建立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广播传播中,主持人主要借助语言完成主持工作,语言最能体现其主持特征,也最有可能为节目增色.中国之声晚间谈话节目<新闻观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追求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这种语言的丰富性包含了语言的外部形貌和内部蕴藏两部分.本文主要阐释<新闻观潮>的主持人语言特点,并希望借此来窥视当下广播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概貌.  相似文献   

11.
舒馨 《新闻实践》2010,(5):66-67
2009年12月31日晚,深受听众喜爱的"中国之声"《神州夜航》节目"航行"到了尽头:次日开始,这一时段变成《央广新闻》。从此,"中国之声"成为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新闻广播。在最后的时刻,无数听众通过手机短信、网上论坛,表达他们对《神州夜航》节目的留恋和不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2011,(3):1-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1月26日~2月17日,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央广新闻》等节目中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先后派出60多支采访报道小分队深入基层。民族之声、藏语广播、维语广播统一开设《来自基层的报道》专栏,军事节目《国防时空》开设《新春走军营》专栏。中国广播网及中国民族广播网用蒙、藏、维、哈、朝5种语言刊发记者在基层发回的文字、图片、音视频报道。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融合了直播节目优势与评论节目特点的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新闻观潮》以点评新闻为核心特征,围绕选题、形式、风格进行模式构建与创新,有效实现了主持人、选题、策划、嘉宾和听众等各要素之间的高度平衡,获得了较大的成功。笔者以为,对《新闻观潮》的模式构建及创新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探寻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内在规律,对于提高业界的实践水平和推动学界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档省级媒体的全英文节目,从外宣的角度看,既要体现本地的特色,又要满足外国听众的收听需求。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主办的《中国安徽之声》英文版为例,从如何使节目内容多样化和丰富节目的播出形式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满足外国听众的收听需求。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全新的大型直播、互动、谈话节目《新闻观潮》开播,每周一至周五21:10至22:00播出。  相似文献   

16.
司熠 《新闻传播》2022,(5):106-107
新闻访谈节目中,情感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元素.然而一些新闻访谈节目,过度催发观众泪点,显然并不是良久之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做出正确的情感引导,而新闻访谈节目也需要采取更高级的情感引导策略.鉴于此,围绕国内知名新闻访谈节目,探讨了新闻访谈类节目中情感引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茂华 《报刊之友》2014,(11):131-132
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流行带动了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感官主义倾向。本文以《成视新闻》与《零距离》为例说明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感官主义制作倾向。电视新闻节目感官主义制作倾向表现为:硬新闻软化、软新闻浅表化;视觉效果丰富化;听觉效果戏剧化等方面。电视新闻从业者应正确对待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感官主义倾向,使之正确地为新闻服务。  相似文献   

18.
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流行带动了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感官主义倾向。本文以《成视新闻》与《零距离》为例说明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感官主义制作倾向。电视新闻节目感官主义制作倾向表现为:硬新闻软化、软新闻浅表化;视觉效果丰富化;听觉效果戏剧化等方面。电视新闻从业者应正确对待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感官主义倾向,使之正确地为新闻服务。  相似文献   

19.
张涛  范国平 《中国广播》2010,(1):I0003-I0003
劲锐2010新闻发布会于2009年12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2010年全新节目时间表亮相。从1月1日起,将倾力打造“早”“晚”收听高峰,实现新闻全天候,带听众通过声音到达新闻现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播》2011,(6):I0002-I0003
为充分反映汶川地震3周年后灾区重建的巨大成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2011年5月12日联合推出“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直播节目,展示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了突出节目的贴近性、鲜活,陛和现场感,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分别在汶川映秀、成都都江堰及北京三地进行了三场现场直播一“涅檠重生”、“温暖记忆”和“祝福明天”,并将其与全天的新闻轮盘、板块节目巧妙结合,既突出了当天直播的节目主题,又不失中国之声固有的新闻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