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芳 《新闻世界》2011,(1):39-40
广播特写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以类似影视特写镜头的方式,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的专稿形式。广播特写的特点是:选材的吸引力、角度的独到、音响的生动、人物形象的鲜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运用当今广播中较为新颖的理念,阐述了音响在广播节目尤其是广播特写中的运用。笔者认为音响运用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添加或包装过程,因为音响本身就是作品。这种理念的转变,有益于广播人更好地理解国外的最新作品,做好做精广播特写。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等形象化、直观新闻手段的迅速发展,广大受众越来越喜欢形象的描述和形象的感受.在各种新闻体裁中,新闻特写恰恰适合受众的需求.因此,它在新闻报道领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运用当代思维,对这一体裁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以改善我们的广播宣传.  相似文献   

4.
广播特写作为国际广播界评奖中的一个重要奖项,与日常的广播节目形态不同,但它的理念和节目形态对广播精品节目的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比如聚焦某件事或某个人、讲述一个好故事、挖掘和展现冲突、体现人文关怀、表达独特的意蕴、运用音响说话等。  相似文献   

5.
范明 《中国广播》2011,(6):51-54
广播特写是一种最能充分展示广播声音特点的节目样态之一,世界很多国家的广播电台把它作为代表一家电台业务水准的节目样态而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特写的实践与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本文结合作者参与国际广播节目评奖的实践,参考国际广播特写的最新发展趋势,对广播特写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旨在借鉴广播特写的理念与手段,丰富广播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开拓广播新闻节目的内涵,以期进一步提升广播新闻节目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女声/里尔叔祖母:“亲爱的朱莉,你信中强有力、均衡、严密的文字打动了我。我也欣赏其中包含的思维、观点和感情流露。你正在发现这片神奇土地的辽阔和美丽,而现在正是你耕耘的最佳时刻……”  相似文献   

7.
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不仅是语言,而且还有音响。音响常常被人误认为是语言的解说和说明,是说明某个问题的注解,是一种鼠缀。其实音响是传达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有力元素,比富有哲理的话语具有更大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音响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李宏 《中国广播》2014,(7):89-92
2014年国际广播特写会议除赏听讨论节目、介绍广播特写创作方法外,重点展示了上一年度广播人在多媒体时代的探索成果,研讨广播如何创新、发展。本文综述了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瑞典广播人的跨媒体项目,以及各国广播人关于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发展的主要观点,并介绍了新人奖、终身成就奖和尼古莱银柱奖的获奖人物和作品。  相似文献   

9.
广播特写是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用类似特写镜头的手法,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某一活动场景的专稿形式。广播特写的质感就是通过广播的多种表现手段,进行具有强烈听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时空感、画面感、运动感、立体感,进而更集中、更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10.
张军  董帅  张华杰 《中国广播》2008,(7):115-116
5月15日下午3点,刚结婚一年的陈坚清楚地记得自己被埋在北川县的地震废墟中已经72个小时了。江苏消防总队的地震救援队员们试图一层一层地切开和凿掉压在他身上的钢筋水泥预制板。  相似文献   

11.
孙峥 《中国广播》2012,(12):52-55
本文以德国广播特写专家岩斯·亚里许先生的作品《生活方式》为例,对和广播特写录制形式有关的声音记录、场景剖析、节奏转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广播特写录制要注意以下三点:人物声音与其所处环境融为一体,营造现场感;记录层次分明的多元场景,展现井然有序的繁杂场景;声音切换要有视角,场景转移要有节奏。  相似文献   

12.
浅析网络时代的广播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诞生着实让新闻传播界兴奋了好一阵子。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体,网络不但囊括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传播符号,而且在传播速度、保存性、可选择性和交互性等诸多方面远远优于传统的三大传媒。有人认为,一个以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将在十年到二十年间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  相似文献   

13.
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快速、自由、开放、海量等优势,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舆论生态和新闻传播格局。而电视传播也在大力进行整合提速。在夹缝中生存的广播应当如何突围、如何生存发展?作者认为,广播应该发挥和放大先天优势,整合运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传播手段和运作方式,满足受众的新需求,树立广播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4.
第四媒体以其难以想象的渗透力的冲击力,势如破竹般地发展,冠以网络前面的“新兴”二字还余音缭绕,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已经浪潮般地涵涌而来,传播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开始体,一场传媒变革已经拉开了序幕,“广播路在何方”已经成为广播人必须思,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是急待思考,急待面对的问题,作为广播人只有科学地认识,准确地判断网络媒体对广播的影响,冷静客观地分析自身在社会生中的地位和角色,把握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实现观念,机制,管理,运作方式等一系列变革,才能在传媒的竞争中和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里,我们重点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网络媒体的出现给广播带来的影响20世纪末媒体进入了传播的网络时代。如果说传统媒体是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并以自己的优势特征影响受众的话,那么网络媒体是综合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形成的新兴的高科技传播媒体。它的发展速度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出现已经造成传统媒体一统天下格局的解体,受众正以一种全新的目光和无法掩饰的激情关注网络媒体,它给传统媒体的冲击是巨大的。网络专家是这样评价网络媒体影响力的:“目前,有很多著名的广播和电视媒体都提供在线服务,人们从用收音机和电视机接收信息过渡到用互联网来完成对世界的了…  相似文献   

16.
李宏 《中国广播》2012,(3):50-51
广播特写是新闻,也是艺术。广播特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形态却是艺术化的,这样才能使节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想象力和感染力,使所要传达的内容更有效地到达听众心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得第15届(2011年)麦鲁利奇奖的短特写《梯田人家》就充分体现了广播特写这一鲜明特征。本期请读者欣赏短特写《梯田人家》,以及主创人员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中心乐艳艳的创作谈《七分钟的叙事与抒情》。  相似文献   

17.
李宏 《中国广播》2014,(10):96-98
彼得·里昂哈特·布朗(Peter Leonhard Braun),出生于1929年11月2日,是国际广播特写会议的创办人,也是最早来中国广播界讲学的外国同行,目前依然活跃在国际广播前沿。他一生获得过70多个国际大奖,其中3个终身成就奖。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放下个人创作,组织国际广播特写会议,创办国际广播节目比赛,培养年轻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网络传播的兴起和迅猛发展,使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在进一步提高广播节目质量的同时,利用科技手段继续改进我们的传播方式,是摆在广播人面前亟待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张家口经济电台于1999年10月1日,首次将自己的节目推上因特网,成为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网上电台。它的开通克服了广播只能听不能看的弱点,既能欣赏优美的音乐,又能下载文字图片。那么,网上广播对未来广播发展将起到什么作用,在未来媒体竞争中它有什么意义呢?本文想就此谈点个人看  相似文献   

19.
新闻跨入网络时代。广播虽然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总的受众人群不断下降。因此,广播从业人员应通过改革和调整,维持广播新闻的影响力。本文从广播的时效性、互动性、广告价值三方面着手,寻求改变,以期保持并扩大广播新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