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点访谈》一向以批评监督型报道著称,而其"国庆走基层"系列报道却显得极柔美、极具人情味——从选题、采访策划、典型人物挑选到画面和声音的呈现,处处都透露着人文关怀。本文试从体验式采访、典型人物、细节特写三个方面来分析《焦点访谈》之"国庆走基层系列"策划的亮点,以期发掘出基层电视报道策划中展现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化媒体时代的到来,构建自身的人文关怀,成为媒体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使其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势在必行。本文从社会价值层面和媒体发展的需要阐述了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意义,并结合央视《走基层》的几则报道进一步探寻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基层是电视新闻永不枯竭的源泉,只有深入基层,走到一线当中去,才能报道出鲜活的、群众爱看的作品来,那么在电视节目收视率为王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不能持续进行走基层报道这一现象呢?从目前各大媒体的发展情况来看,不能持续坚持"走基层"的原因很复杂。作为一名记者,特别是电视记者,"走基层"本应成为每天的必修课,但是近些年来,很多  相似文献   

4.
张丽霞 《新闻窗》2009,(4):30-32
近年来,新闻媒体开始注重在报道内容上向弱势群体倾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新闻的人文关怀已经逐步成为媒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标志,成为媒体品位和格调的一种尺度。人文关怀是人文主义基本内涵的分史睦外延。把“人”作为推动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人”的生存;并对其基本社会权利、生命、人格和尊严给予应有的尊重,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传统人文关怀的内涵核心。人文关怀这一理念被新闻媒体所借鉴和应用,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李佩珊 《声屏世界》2007,(11):26-26
电视新闻报道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多一点谈“情”说“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向受众传递社会关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2012年春节期间,我国新闻战线开展了大规模、大范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央电视台在这次“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派出了大批记者深入厂矿社区,边疆老林,大漠荒滩,精心组织策划了“新春走基层”主题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央视“新春走基层”主题报道的特色,以期对今后的新闻实践,对“走转改”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媒体"走基层"活动的本质内涵入手,深入探析活动对媒体实现社会责任所提出的要求。"走基层"要求媒体在新闻工作中通过深入基层、提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文关怀,强化舆论引导和监督。  相似文献   

8.
邓晓梅 《新闻导刊》2006,(4):28-28,29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大众传播实践逐步遵循“受众本位”意识.电视新闻报道也一改以“理性主义”剥夺“人文关怀”的巢臼,从自上而下的“推销节目”变为以受众为中心、自下而上“争夺”受众,逐步树立人本意识.“人文关怀”逐渐作为职业内在价值尺度规范着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9.
媒体报道的“人文关怀”就是强调对“人”的关注,生存状况和真实情感的关注,它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怜悯,这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良知。而电视作为强主流媒体之一,在体现“人文关怀”方面更是受到人们关注。一方面,我们可喜地看到央视及各大省级卫视台在选材内容和报道方法上,大大强化了“人文关怀”的分量,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蒋春亮 《新闻窗》2013,(2):55-56
盐城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自2011年8月推出“记者走基层”专栏至今,已先后推出报道一百多篇,所有报道均以记者体验生活的方式,深入基层一线,深入最本色的生产、劳动一线,通过记者的镜头与笔、反映最鲜活的抢抓机遇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并根据不同时间节点深化“走转改”报道内涵。春节期间,在原有“记者走基层”的基础上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以记者深入采访的所见所闻,全面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浅谈当前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体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传媒的出现是一种人文现象,它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作为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制品,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必然是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仅就我国当前新闻传媒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做了简要分析,并对其产生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同题重复报道年年有,如何不落窠臼、写出别样新意,成为各大媒体共同面对的难题。本文以湖北日报新春走基层实践为例,探讨“四季歌”报道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兵 《新闻前哨》2003,(10):36-37
战争、瘟疫、事故等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灾难——激活了“人文关怀”这个能隐隐触发人们激情和感慨的概念。新闻报道,特别是灾难报道应有人文关怀,也似乎是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新闻业界、理论界和公众对此形成了共识。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14.
宋艺 《新闻世界》2011,(6):30-31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没有了人文关怀的传播将会失去其内在的精髓,只会成为死板、空洞的信息组合。但在追求报道新奇理念的催动下,在媒体——这个公众信息传播的平台上,人文关怀的报道精神正在逐渐被歪解和曲用,甚至遭到滥用。本文试从媒体人文关怀的误区表现入手,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赵阳 《记者摇篮》2004,(5):12-13
“人文关怀”是近年来新闻传媒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上网搜索,竟得8 万余条。但究其词意,居然发现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就连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找不到具体的诠释。综合各家所言,笔者认为,“人文关怀”指的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都是围绕着人与人有关的事物,围绕着对人的关怀展开的。我们曾有过不那么看重人的时候, 有过把“人性”、“人道”当成靶子批判的时候。因而,对于提倡“人文关怀”,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曾有文章认为,“人文关怀”这个词用得太滥了,不用也罢。对此, 我不敢苟同。纵观我们的社会现状,不是  相似文献   

16.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让新闻有“温度”,体现人性光芒,越来越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共识。新闻记者只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才能写出有情感、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报道,新闻报道才能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7.
湖北日报开展的“记者走基层”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各方好评,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对湖北日报这样深入基层采访,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的经验,要综合起来予以公开报道。2月以来,中宣部《新闻阅评》发表了《坚持“三贴近”亲近老百姓湖北日报“记者走基层”专栏受欢迎》的文章;新华社播发了肯定这项活动的通讯《贴近人民才能不忘人民》;人民日报发表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的文章《贴近些,再贴近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记者走基层贴近百姓心》作了报道。此文对“记者走基层”等“三贴近”系列报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作了深入探讨,现予刊发。  相似文献   

18.
关爱生命:灾难报道的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山庭 《视听界》2006,(3):94-94
灾难报道就是灾难事件报道。灾难事件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它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虽然许多媒体在张扬“人文关怀”,但在报道中,有时“人文关怀”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人文关怀的缺失尤为突出地表现在灾难报道中。火灾、车祸等灾难事故往往造成血淋淋的惨不忍睹的现场,带给人们的往往是巨大的损失和痛苦,因而,在报道的用词上,…  相似文献   

19.
陈宁 《新闻战线》2023,(5):28-30
新春走基层报道必须建立在深入基层一线的基础上,沉下去、走到群众中间,亲身体验生活的点滴变化,才能写出“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要有人文味,须打开思路,把视野放得远一点,更要结合时代特征,聚焦忙碌火热的生产一线。对报道领域、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思考,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心动以来,《十堰日报》编辑部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健全机制.扎实认真地开展“走、转、改”活动,记者们“一头汗、两脚泥”,写出一篇篇鲜活的报道。目前《十堰日报》刊发来基层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