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动态     
《何振梁申奥日记》见证中国申奥历程本刊讯(记者韩阳)7月19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何振梁申奥日记》在北京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作者、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两度申奥的非常重要人物之一何振梁先生出席首发式,并为读者签名。  相似文献   

2.
何振梁被围!刘敬民被围!杨澜被围!北京申奥团主要成员在莫斯科一亮相,便成了记追逐的对象。虽然国际奥委会在投票决定奥运会主办城市前一天为记安排了与各申办团见面的机会,投票结束后又为获胜城市安排了新闻发布会,但两次机会岂能让饥不择食的记满足?各国记使出浑身解数追踪新闻人物和有可能提供新闻线索的官员。有点门道的,或至少已在国际奥委会混了个脸儿熟的记,  相似文献   

3.
申奥北京     
当如此之多的华人设计师为了期待已久的奥运会北京主办权创作出如此之多、饱含激情的申奥海报时,每一个驻足观看的人,他们是否已经真切地感到,奥运会距离中国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本期刊出的申奥海报不仅仅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入选作品,还有那些曾经被一同摆在评委们面前,不计胜负、只为北京申奥呐喊助威、倾力加油的落选作品。 如果奥运会真能如国人所愿在北京点燃圣火,那么,请您在为中国体育欢呼的时候,别忘了为中国的设计力量喝一声彩。 据悉北京申奥委主办、文化部华瀚国际文化发展公司承办的最后一次申奥主题招贴征集活动又已展开。征集详情可登陆北京申奥网站www.beijng2008.org查询。相信不久以后又会有一批优秀的招贴出现在北京街头,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4.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是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才从媒体上知道,北京奥申委还曾经为申奥专门创办过两份刊物《北京中奥通讯》和《申奥专刊》。7月26日下午,北京奥申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张明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这两份刊物还仅仅是奥申委宣传部在申奥期间制作的40多种、近800万份印量、以吨计重的宣传材料中的两种。记得北京申奥刚开始时,北京市市长刘淇存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此次申奥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北  相似文献   

5.
杨正泉 《中国广播》2007,(12):65-68
在北京申奥过程中,杨正泉同志作为北京申奥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参与了申奥的全过程。他依据对申奥过程的了解和自己的感受,撰写了“北京申奥与对外宣传”一文,对我们搞好内外宣传都有启发作用。本刊将分四期连载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胡敏华 《中国广播》2009,(12):56-57
我在上海电台当体育记者时,经常有机会出国采访国际比赛。2001年,当台领导决定让我去莫斯科采访北京第二次申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记得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我的一位同事曾去蒙特卡洛采访。在我们做完投票大直播后的第一时间,我接到了那位同事的电话,他哽咽着告诉我,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申奥     
《新闻世界》2008,(7):119-119
该书以个人经历为叙述框架,以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为主体,讲述了申奥的紧张时刻和精彩瞬间。让读者如置身其中,亲临倍感刺激的申奥现场。不同于其他申奥类书籍的是,本书关注的是致使申奥成功的细节。  相似文献   

8.
北京“申奥”,箭在弦上。7月13日,莫斯科一搏,得失成败,十几亿中国人正翘首以待。  相似文献   

9.
在2008年6月的北京档案珍藏展上,北京市档案馆藏的两件展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各大媒体对展览的报道也无不提及。一件是刘淇市长向国际奥委会总部递交的中文的《北京市承办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申请书》,另一件是北京申奥成功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于2001年7月13日签署的《申办城市纪念证书》。经过求得北京市档案馆有关领导的同意,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两份珍贵的文献。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是揭开了中国新闻媒体报道北京申奥的序幕,那么,莫斯科当地时间2001年7月13日下午6时10分(北京时间晚10时10分),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郑重宣布--北京赢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后,我国的新闻媒介迎来了自己的"狂欢节".北京申奥的成功,既是北京人的骄傲,又是中国人的自豪,也是中国新闻媒体的大喜事.各大媒体一改前期报道的矜持、含蓄、冷静与理性,显得热力四射,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特色,向受众全方位、立体地传播了北京申奥成功以后,来自北京、全国、全世界的共同欢呼.  相似文献   

11.
北京奥申委组成了四个团赴莫斯科。第一个是奥申委代表团,按国际奥委会规定只有65人组成,其中还包括何振梁等三位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第二个是工作团,约有150  相似文献   

12.
涵子 《新闻世界》2007,(7):39-39
“第一次申奥失利,直接原因是美国捣乱。”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最近接受采访时一语道破。从北京宣布申办2000年奥运会,到1993年投票的短短两年间,美国几乎没有放过任何可能为中国造成不良国际影响的机会。比如,当时美国众议院通过一个决议,说中国是没有人权的国家,不支持中国举  相似文献   

13.
决战莫斯科     
何振梁被围!刘敬民被围!杨澜被围!北京申奥团主要成员在莫斯科一亮相,便成了记者们追逐的对象。虽然国际奥委会在投票决定奥运会主办城市前一天为记者安排了与各申办团见面的机会,投票结束后又为获胜城市安排了新闻发布会,但各国记者仍不满足,对  相似文献   

14.
金林 《新闻界》2008,(5):27-28
本文分析了张艺谋导演的申奥、会徽电视宣传片与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并对其影视印记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晚22时10分,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20分钟后,《成都商报》便将题为“北京申奥成功啦”的北京申奥成功纪实珍版送到了成都的大街小巷,正当成都市民在各大广场欢庆胜利之际,惊喜地发现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纪念特刊被送到了手中,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晚22时10分,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仅仅20分钟后,《成都商报》便将题为“北京申奥成功啦”的北京申奥成功纪实珍版送到了成都的大街小巷,免费赠送的30万份特刊被一抢而空。不仅  相似文献   

17.
演艺界现在挺热闹:打着申奥的名义,申奥却被忽略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转移:申奥陈述片的视觉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视觉文化传播有关的理论框架下 ,从分析申奥陈述片的制作过程和文本入手 ,试图从文化转移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参与全球化、全球文化在中国的本地化 ,以及这一过程对弘扬中国东方文化的意义。研究认为 ,北京申奥陈述片是一次成功的展示中国文化的案例。陈述片的制作和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中西合璧 ,具有文化转移的特征。陈述片大量使用了视觉符号、视觉形象 ,充分彰显了视觉文化传播在文化转移过程中的独特性 ,这使跨文化传播非常有效和容易。  相似文献   

19.
黄琼 《新闻记者》2001,(9):48-49
7月份是广告的淡季 ,但传统的淡季未必是无热点可寻。今年7月 ,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闻是 :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花落谁家 ?北京能否一圆奥运梦 ?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7月13日的莫斯科之夜 ,全国的媒体在等待那瞬息的爆发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媒体的采编部门憋足劲等待着一场新闻战的打响。由于这一新闻的意义非同寻常 ,围绕着北京申奥成功与否 ,媒体将有完全不同的新闻处理方法。所以 ,当绝大多数媒体在为“7·13之夜”的新闻战精心构思之时 ,我们却从一天天逼近的申奥脚步声中看到了一个商机———能否在打好一场申奥新闻战的同时 ,再…  相似文献   

20.
正3月28日,张家口市副市长白龙就申奥档案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申奥工作是我市的重大工作,把我市推上国际舞台,形成重大影响。申奥档案工作非常重要,请市档案局支持和配合市申奥办做好工作。"自2013年11月3日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以来,市档案局就将申奥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列入2014年全市档案工作要点。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