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瑛 《现代语文》2008,(3):49-49
余近日新教苏轼之《石钟山记》一文,对此文产生许多疑问,姑陈述如下,以就正于同行。  相似文献   

2.
刘春 《文教资料》2011,(13):6-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文章通过"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指出了两篇游记在实践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方式、主旨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4.
亲历石钟山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豪苏轼写的流芳千古的名篇。石钟山到底因何得名?是水石相击,还是山石有声?逢到教学此文,我总是疑云难解,何时能亲自去看看石钟山?  相似文献   

5.
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为例,从结构安排和景物描写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指出引进比较教学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极富探索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因名求实和知行合一两个方面。苏轼的探索精神源于其旷达超脱的处世态度和不尚奢谈、求真务实的人生观,同时又始终贯穿于其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8.
《石钟山记》是苏轼“破体为文”的成功典范,文本在阐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哲理的过程中体现了高超的写作艺术。自出新意的结构安排突破了宋代“记”体文“三段论式”结构模式,优美凝练的语言传达出形象之妙、情态之趣,“体用为本”的修辞思想闪耀着经世济民的人格光芒。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一篇文理并茂的散文,它既有其鲜明的个性,又有宋代诗文所特有的共性,即“理甚于辞”,也就是因事见理,理是归宿,记为议服务;加之教材又将其列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之后,这就更给教学避开共性而另辟蹊径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我教《石钟山记》时,采用了以“笑陋”为契机,侧重说写训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收到了显著效果。这篇课文,我用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情况,在讲解文句的基础上设置三个问题,通过讨论,梳理了文章思路:关于石钟山的命名缘由,作者对前人…  相似文献   

10.
《石钟山记》是一篇严谨的科学研究论文,其中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思想。苏轼在探求石钟山为何“声如洪钟”的原因过程中,以及对他人观点的反驳中,多次使用了探求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即19世纪英国人穆勒总结的“穆勒五法”。  相似文献   

11.
年轻的时候,喜欢苏轼的诗,潇洒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而散文,最欣赏的就是<石钟山记>了.琅琅上口的韵律,细致描写的场景,尤其是苏公学识的渊博和联想的机敏和那颇具神秘色彩的探寻为石钟山更增添了人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总是这样想。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曰“风水声如钟”,二曰“石声如钟”,三曰“山形如钟”,这些观点各自有一番道理,后来又有“声形如钟”说。照这样看来,不同意苏轼“风水声如钟”观点的人岂不也可以讥之“简”“陋”?同时,许多山水的得名由来,诸如《山海经》的一些记载及“不周山”、“峨眉山”之类,本身就无从考证。绝世聪明的苏轼是应该明白这一点的。看来,苏轼先生创作《石钟山记》的目的可能不在于考证,而是在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苏迈的为官之道。可以说这是一篇“送子登仕途序”。不妨设想一下苏轼父子泛舟石钟山的情形。一叶扁舟逐着一弯新月,偶尔惊飞栖息的水鸟。鄱阳湖面,水波不兴,倒映着隐隐的青山。天性喜欢山水的苏轼,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97):15-16
《石钟山记》千古名篇,传统认识认为此文重在因事说理,但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此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14.
《石钟山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笔者觉得该文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现提出来加以讨论。一、选择的考察时间不妥《石钟山记》开篇写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观点,并提出疑问和反驳。接下来文章第二段就记叙作者自己的一次有惊无险的考察。作者考察石钟山选择的具体时间是“至暮夜月明”,笔者认为,选择“暮夜”这一时间考察石钟山是不恰当的。因为夜晚能见度不高,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石钟山记》作为一篇学术论文来理解,因为文中提出了一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命题。正因为认识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所以,关于石钟山的命名问题一直让人纠缠不休。其实,这不是一篇考古文献,也不是一篇地理学说,而是一篇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最大的阅读价值还是它的文学性。文中五彩缤纷的声音描写,正是其文学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词以及山水游记类散文都有着突出的文学成就,作者以超然的审美态度写出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以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将山水之景与佛道思想相融合。通过对汪榕培翻译的《石钟山记》英译本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石钟山记》中词语、句式的特点,思考汉译英转化方式,可探究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18.
杨向东 《湖南教育》2008,(10):38-38
苏轼的《石钟山记》作为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被选人华师版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阅读部分)》(以下简称教科书)第六单元,这篇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艺术技巧还是语言形式,都具有较高的典范性和代表性,堪称古代游记散文的上乘之作。然而笔者却发现该文有两处注释存在疑点,现不揣浅陋,试与教科书注者商榷。  相似文献   

19.
高红敏 《语文知识》2014,(11):71-72
近几年来,高中语文课本选人了不少的文言游记散文,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好古代游记散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务必抓牢抓实。《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我们不妨抓其要领,认真梳理。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两篇游记作品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游记的写法不同,它们名为“游记”,实际上并不是记游,而是通过记叙来阐发作者的见解。将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既有利于把握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也能加深我们对这种“变体”游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