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俊 《学语文》2004,(3):17-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最优秀的一首长篇民间叙事诗。其中不乏精彩的段落,“新妇起严妆”一段便是此诗的亮点之一,历来为人称道。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家对这一段铺陈描写的理解很不一致。有的人认为:从道理上讲,兰芝离开焦家那天心情肯定恶劣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一大特性,就是它的含蓄性。即便是初看明白的诗句,稍加思索,也会觉出别有一番难以言传的深义,而这个深义正是诗的隐含信息。读诗歌,就要善于读出它的隐含信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捕捉诗歌的隐含信息。透视形象化的描写,发掘隐含信息。隐晦含蓄的语言往往借助于铺陈、渲染、衬托等描写方法。如《孔雀东南飞》中“新妇起严妆”那一段关于兰芝美丽形象的描绘,就不能只理解为这是描写兰芝衣履、服饰、姿态、容颜的诗句,而要透过对兰芝的工笔刻画,看到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在封建家长制的威严面前,内心刚强、冷静…  相似文献   

3.
关于《幽愤诗》中“子玉之败”句的所指,一般都认为是用来比附吕巽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幽愤诗》文本实际,细致考察相关史实,笔者得出新的看法,认为“子玉”是作者嵇康自指,“子玉之败”这一典故沉痛地表达了作者无故被祸后怨悔交加的复杂心情。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朋友入蜀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难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油),可以说自小对四川的…  相似文献   

5.
李白《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入蜀时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险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年),从表面上看一首送别诗,但它和作者其他送别诗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邮),可以说自小对四…  相似文献   

6.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遗产中的珍宝,本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艺术结构上的巧妙构思,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双线发展,交替推进本诗由两条线组成:一条是仲卿、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另一条是仲卿、兰芝两人的感惰纠葛,诗中两条线交替发展,使诗的结构显得异常谨严。第一条线,在兰芝被遣前的一大段里,共有两个内容:其一,写仲卿向母求情,刻画了焦母的专横自私,同时也表现了仲卿性格软弱的一面,其二,兰芝辞别焦母一段,是悲剧主角与压迫者者之间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7.
马孟龙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2):11-12,19
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是一首描绘庐山的佳作,诗中的“银河倒挂三石梁”句被认为描写的是庐山“三叠泉”瀑布。笔者结合文献、古人诗文并与该诗的内容相对照,对其重新考辨,认为李白并没有见过三叠泉瀑布,他所描写的应当是庐山“石门洞”瀑布。  相似文献   

8.
细节描写是小说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手段,笔者对《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的细节描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揭示了作者在细节描写上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9.
关于《幽愤诗》中"子玉之败"句的所指,一般都认为是用来比附吕巽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幽愤诗》文本实际,细致考察相关史实,笔者得出新的看法,认为"子玉"是作者嵇康自指,"子玉之败"这一典故沉痛地表达了作者无故被祸后怨悔交加的复杂心情。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六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瀚海”一词,课本注为“沙漠”。笔者认为欠妥,理由有二:一、“瀚海”一词解作“沙漠”和上下文所描写的环境是不相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送别友人归长安的作品。作者送别的地点是轮台。沙漠都是在高原  相似文献   

11.
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所描绘的梦境,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梦境是作者想象中的神仙世界,是一场美梦;另一种则认为梦境是作者三年长安生活的曲折显现,是一个可怕的噩梦。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虽各有合理之处却仍有让人疑惑之点。本文想拟文本的整体把握以及知人论世的角度来对梦境重做解析,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解读为长安生活的美梦一场似乎更契合本文的行文逻辑和作者的思想性情。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者引用的这两首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笔者试作如下解读。《采莲赋》的引用是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引发的。作者在前面对“月光下的荷塘”以及“  相似文献   

13.
《第四十一个》是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俄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爱情悲剧。作者在描写这段爱情时,刻意营造了一些意象,如"诗""荒岛""蛇"等。笔者通过挖掘这些意象的象征性内涵,来解读这段凄美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以其宏伟的篇幅,在我国古代的五言古诗中独占鳌头,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其实《孔雀东南飞》一诗不仅在叙事性方面表现出汉乐府民歌的高度发展,而且在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艺术成就。《孔雀东南飞》一诗的这些卓越艺术成就的取得与作者在诗中对人物充满戏剧趣味的生动描写和对人物的内心分裂的深刻揭示是分不开的。本文拟从以上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教学该诗时的感受、体会及所形成的粗浅看法。 著名学者王运熙先生的《论〈孔雀东南飞〉的产生时代、思想、艺术及其问题》一文…  相似文献   

15.
邵兴兰 《学周刊C版》2010,(5):193-193
《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始见于徐陵《玉台新咏》,作者无名氏。《乐府诗集》著录于《杂曲歌辞》,题作《焦仲卿妻》。后世常取诗的首句,题作《孔雀东南飞》,意为孔雀向东南飞去,但因留念配偶而徘徊顾盼,蕴含了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首杰出的长篇民间叙事诗,叙述了仲卿与兰芝情深意笃,但不为焦母所容,被迫离异。兰芝的哥哥逼其改嫁,夫妻双双殉情而死。作者热情地赞扬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强烈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要准确的解读全文,需阐释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贵刊1995年第8期《“夜归人”究竟是谁》中,作者认为“夜归人”就是“借宿之人”即诗人。笔者认为“夜归人”指的是“主人自己”或主人家中之人,并非指诗人。其理由有三: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中,他是“客人”。所以此诗才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可推断“夜归人”中的“人”并非“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17.
《竹石》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燮的一首题画诗。作者喜欢画竹、咏竹,常以竹的气节暗喻读书人应具备的操守与气节。因此,本诗托物言志,表面描写的是竹枝,但其中却蕴含着作者顽强  相似文献   

18.
《锦瑟》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这首《锦瑟》诗前人解释很不一致。宋人有音乐说(见《湘素杂记》),清人何焯、汪师韩等人持自伤说,而冯浩、朱彝尊等人则持悼亡说。笔者以为:《锦瑟》是一首自伤身世的音乐诗,或者说用描写瑟的音乐来自伤。诗的第一联描写瑟的不同寻常以及开始弹奏思华年的音乐曲调。中两联是瑟的音乐。最后一联是音乐结束后作者的感慨。这样,前人的自伤说和音乐说合而为一,这才是这首诗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9.
《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要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中的“纫”字,课本注释为:“纫”结.笔者认为,此注未妥.理由如下:一、从推敲诗句的本意看.这几句诗,是焦仲卿、刘兰芝被迫暂时惜别,在大道口与仲卿“誓天不相负”之后兰芝所说.它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磐石坚硬,千年不烂,万年不变.人们常说:“海枯石烂不变心,”兰芝是多么希望夫君对自己永远像  相似文献   

20.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第四部分,作者在叙述了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入狱和牺牲的过程之后,又描写了以下几段:1.深夜之中,作者于客栈由感愤而写诗;2.后来将这诗寄给了一个日本歌人;3.《北斗》创刊时,作者又以一幅名曰《牺牲》的木刻纪念柔石;4.寻求并翻阅烈士的遗物。作者设置这几段的中心意图是什么呢?如果只是分别地掌握这几段的各个内容,就显得支离破碎,就是停留在教材的表面而没有抓住它的实质,显然是不符合作者置段谋篇的意图的。如果我们备课时只是停留在表面,当然讲课时也就必然只会讲在表面。经过反复考虑,我认为作者安置这几段的中心意图是,集中表现五位青年作家遇害之后,作者念念不忘、深切悼念的诚挚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