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实中美和丑是相对的,并且时常和人们的伦理观联系在一起。进步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融合在一起构成美的艺术。在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美丑的标准在于其中是否有“生”。 相似文献
2.
陈金泉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24(1)
<黯界>所展示的林业改革所掀起的一场风波是围绕着产权改革展开的.<踏>最难能可贵的艺术品质是无情的坦率,在表改革的生活画图中把生活中可怕的丑和庄严的美都赤裸裸的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4.
曲德煊 《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8(3):28-31
本在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探索了西方哲学的本质含义,对西方现代艺术广泛存在的审丑意象进行了梳理,得出了现代派艺术是过渡形态艺术的结论,号召中国的艺术家以本民族化为基点融会贯通,提升艺术的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5.
刘丽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4):43-45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殊,故此,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的审美注意力往往只是聚集于美的事物,而丑的“魔力‘则常因美的光辉而显得暗淡无光。事实上,丑的审美价值功能却是不容忽视的。其理在于,首先,美与丑是万事万物的矛盾统一体,失去了对方例失去了自我,艺术表现美,而丑是不可或缺的,其次,美和丑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还慢互相、相互渗 的,丑中蕴涵着向美转化的因子。第三,真善美的获得,离不开丑 相似文献
6.
袁媛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67-69
《儒林外史》中的“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既是丑者,又带有反叛传统(和谐统一)的叛逆色彩,以及近代精神。它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儒林外史》中的“丑”体现了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即打破了古典典型形态,将真实作为首要原则。《儒林外史》中的“丑”,在实现自己的过程中,并不是对美的排斥,而是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美丑共存。有了“丑”,审美活动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意味着新的美学评价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8.
陈效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8-9
对照手法的运用常能起到很好的表情达意效果.《巴黎圣母院》美与丑的强烈对照在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上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小作家选刊(小学)》2011,(1)
在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上,展出了一幅高达2米多的巨幅油画《父亲》。画面是一个纯朴、憨厚的老农,他双手捧着个装满水的大瓷碗,半张着那张干裂的大嘴,嘴里仅剩的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美学中"丑"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存在,李杨导演拍摄的《盲井》就着重关注"丑",故事通过内在羞恶和外在丑恶来审"丑",以期达到对美的追求,拓宽其艺术表现的空间以及对人性及社会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杨华丽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4):47-49
在现代美学中“丑”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存在,李杨导演拍摄的《盲井》就着重关注“丑”,故事通过内在羞恶和外在丑恶来审“丑”,以期达到对关的追求,拓宽其艺术表现的空间以及对人性及社会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朱建红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159-159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面的丑恶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作为客观对象,其本质是丑恶的,让人厌恶的;但作为艺术典型却是成功的、美的、值的欣赏的。中学生由于审美能力的欠缺,往往会将现实的丑与艺术的美混淆起来,因此本文试从现实丑与艺术审美的区别及高中教材中“丑”形象的分类审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散文讲究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的模范”.实在是“美”。笔者以为,这“美”就在于其意境的深邃隽永,让人觉得韵味无穷、美不胜收,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就是这样一篇意境清新优美的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17.
刘国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1,15(5):37-40,58
欣赏美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要注意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他们能够在许多领域里创造美,欣赏美与创造美是辩证的统一;欣赏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创造美是欣赏美的物化结果。 相似文献
18.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通过比较而显现出来,"美"与"丑"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于审美主体,"美"与"丑"是以相互转化;相对主义的是非观和虚无主义的美丑观是《庄子》中"畸人"形象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9.
杜立敏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3):30-32
《金瓶梅》由于其小说艺术创作上开辟和创新的特点而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金瓶梅》打破传统小说只以美(正面人物)为主角、表现作者和时代正面审美理想的写法,而选择丑为主角,刻画出一个丑的世界,并通过对这个世界的否定达到对美的缺失的揭示,丑开始进入审美领域并具有独立的美学地位。这也正是《金瓶梅》的审美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20.
邢涵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4):57-59
依照黑格尔的辩证美学,鲍桑葵《美学史》对"丑的理论"做了历史性的梳理与批判,认为丑与美的辩证统一才能全面地显现理念,由于世界之矛盾地生成的最高目的是至善、绝对公正的持存性系统,所以,没有绝对的丑,只有相对的丑,而且如果没有丑,美的具体变化就不能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