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立毅 《物理教师》2002,23(7):48-50,52
钱学森 ,1 91 1年 1 2月 1 1日生于上海 ,著名航空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应用力学和系统工程学家 ,是我国近代力学和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1 技术科学的强国之道钱学森 3岁时随父母到了北京 ,先后就读于女师大附小、师大附小和师大附中 .1 92 9年中学毕业后 ,钱学森为复兴祖国 ,决心学工科 ,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 93 4年夏 ,2 3岁的钱学森大学毕业 ,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预备班 .1 93 5年 8月钱学森从上海坐美国邮船离国赴美 ,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不到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杰出贡献科学家.1929年考取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34年毕业,旋即考取清华公款留美公费生.1935年到MIT攻读硕士学位,随后去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力学和数学博士学位,36岁就成为MIT最年轻的正教授.1955年冲破重重阻拦回国,为新中国的航空和军事武器事业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档案和资料显示,钱学森在大学时代,就立志高远,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勤奋刻苦,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博览群书,通过图书馆等渠道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酷爱音乐艺术,激发创造性思维,科学与艺术相得益彰.这些都给当代大学生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莫超 《甘肃教育》2014,(15):16-16
正2005年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问题,即有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能不思考"钱学森之问"之解。除了学界公认的几种见解,如,大学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克服短视行为、抵制学术腐败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温家宝去看钱学森,谈到科研创新. 钱学森说:"你说的我都很赞成,但有一点,我们的大学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1955年10月8日靠近中午时分,我终于在深圳罗湖桥头迎到了著名力学家钱学森一家和物理学家李整武一家。国门之前的此时此刻,无论是对于钱学森、蒋英夫妇以及和他们同行的22位留美学者来说,还是对于我这个欢迎者而言,都是极为激动人心的。  相似文献   

6.
【初识】法力无边的无名英雄马克思说力学是"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钱学森说:"不可能设想,不要现代力学就能实现现代化。"诸如此类的关于力学的名言可以罗列很多,如此看来,力学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之问”被人称为是“教育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不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拷问高等教育“为什么不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自问自答的问,只要回归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位,杰出人才就“冒”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我校设置的化学物理专业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1958年科大建校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郭永怀、柳大纲三位教授在我校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和柳大纲先生分别担任正、副系主任,钱学森教授亲自为该系学生讲授物理力学课。1964年并系以后,改建为化学物理专业,三十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老一辈科学家所制定的化学物理办学宗旨,为国  相似文献   

9.
200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纪念.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学习,2005年3月我们在高中各年级命名"钱学森班",组织"钱学森班"的全体师生参观了航天城,会见了航天英雄杨利伟,观看了正在组装和调试的神舟六号飞船,钱学森亲属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为师生们做了关于钱学森和中国航天的生动报告.  相似文献   

10.
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又是我国当今大学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最近一次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前不久去世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据报道,从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向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坦诚问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1]这一问题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11.
[总体阅读思考]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于1989年8月28日的《光明日报》上,写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学者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文章一发表,即引起全社会的震动。阅读这篇文章,要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钱学森在哪些地方值得中国人骄傲?结合社会现实,体会文章发表的意义。二、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描写了钱学森不平凡的生活经历? 三、文章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红领巾》2010,(1):12-14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 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原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中因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  相似文献   

14.
今年10月,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钱学森同志曾经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钱学森同志一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我是中国人,中国才是我的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了,使客居在美国的钱学森激动不已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等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了,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解放了,我们该回去了”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时,麻烦也随之而来由于钱…  相似文献   

15.
童秉纲 院士     
童秉纲,著名力学家、教育家,1927年9月28日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 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曾先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协助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建设了中国科大流体力学的专业教学体系。1984年5月至1985年10月在北美4所大学做访问学者。1986年到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原中国科大研究生院)任教至今。历任中国空气动  相似文献   

16.
【话题引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一疑问。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已驾鹤西去,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如  相似文献   

17.
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工程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探索了如何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借鉴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培养工科低年级本科学生的工程意识与思维、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钱学森实验班的教学试点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超 《广东教育》2010,(4):60-60
钱学森,一代科学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期盼。  相似文献   

19.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围绕在我国高校上空的巨大命题。2005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看望钱学森先生,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成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这之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成规模的创新人才?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反思也一直不断发酵。这也成为许多大学校长持  相似文献   

20.
我的朋友钱学森是1945年我向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推荐的专家之一. 他出生在上海,在中国古老庄严的都城--北京长大.他从那里一所专门培养高材生的中学毕业后,又去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机械工程.1935年,他公费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