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768所本科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网上调查,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类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收费及补贴情况,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对象存在局限性、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版权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专门的协作机构和指导中心、提高对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重视、建立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联盟、改进服务方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46家公共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网上调查,分析了公共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类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收费情况,指出我国公共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存在服务细节有待重视、区域内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较欠缺、缺乏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缺乏对"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的利用、面向协议馆提供服务的图书馆较少等问题,提出了提高对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重视、加强区域内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加强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服务网"、完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两种主要方式。目前,由于我国图书馆法迟迟未出台,而国际上限制与版权问题相关的文献传递,已经开始影响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发展。在调查国内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条例的基础上,尝试以著作权法为出发点,从法律的角度设计构思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规范及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概述全媒体在信息资源存在形态、信息服务与传播空间、个性化服务方面对图书馆产生影响的同时,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为例,探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高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共享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他文献情报机构之间建立的协作关系,由于其在高校图书馆业务中不断增强的重要性,已有建立服务共享体系的必要。本文重点讨论了建立山西省高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共享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其在网络和资源上的可行性,服务运行模式(统一的协调机构、先进技术的应用、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以及服务趋势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意在呼吁建立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共享体系的势在必行及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必要性,分析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波  李田章 《图书馆论坛》2007,27(6):196-200
通过对中南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网上调查,对各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收费标准和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中南地区各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存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专门机构,是知识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作为一种高效率、快速的资源共享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资源共享、文献传递、馆际互借是解决文献信息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该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努力满足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高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冬梅 《晋图学刊》2008,(2):8-11,20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他文献情报机构之间建立协作关系,相互利用对方文献信息资源来满足读者需求的一种资源共享方式,由于其在高校图书馆业务中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已经发展成图书馆固定的、常规的服务形式。本文重点讨论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现实意义以及影响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素。  相似文献   

10.
国际科技医药出版商联盟(STM)2011年发布了《STM文献传递声明》,给出了文献传递工作的五条指导原则,从版权豁免、跨境文献传递、出版商提供单篇文献订购、尽职调查和传递给终端读者的方式等方面对图书馆非返还型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进行了限制。《STM文献传递声明》的实施将大幅增加馆际互借双方的成本,致使一些图书馆放弃或缩减这项服务,同时出版商推出的PPV(Pay Per View)服务将在文献传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馆际互借现有格局将被改变。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11.
集中—分布式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论述了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的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服务模式及其主要特点;明确地指出并系统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系统集中控制.和服务分散管理服务模式的实践.并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管理团队建设、管理团队的职责、任务以及联合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等实践的分析,提出了集中与分布相结合模式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的联合管理模式.通过中国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管理的初步经验总结和发展思考,对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管理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论述了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的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服务模式及其主要特点;明确地指出并系统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系统集中控制‘和服务分散管理服务模式的实践。并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管理团队建设、管理团队的职责、任务以及联合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等实践的分析,提出了集中与分布相结合模式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的联合管理模式。通过中国科学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管理的初步经验总结和发展思考,对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管理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对我国768所本科高校图书馆、CALIS地区中心及省中心、CASHL区域中心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网上调查,分析了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类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收费及补贴情况,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林葵 《图书馆学研究》2014,(4):69-73,80
分析了西部地区114所本科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响应时间及送出文献时间、服务费用及补贴政策,指出服务中尚存在省域发展不均衡、对外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网站建设欠佳、收费不统一、合作范围有待扩展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规范化,重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宣传,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培训,扩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合作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引领着世界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步伐,其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学科馆员服务,学习、教学与研究支持服务以及机梅知识库等方面实践经验丰富.我国大学图书馆可以在结合自身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经验,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及学科馆员服务作为基本信息服务内容,并围绕大学的学习、教学与科研活动开展信息支持服务,以便扎实、稳步地推进大学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进而为大学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16.
研究所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全文传递服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研究所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全文传递服务的必要性,分析了馆际互借与全文传递服务的主要内容,并对研究所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全文传递服务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加强文献传递服务 实现资源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文献传递的重要性,分析对比目前国内主要的馆际互借系统CALIS和NSTL系统的优缺点。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日趋完善,高校图书馆的各项业务面临着转型。作为传统业务之一,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面临着读者所发申请量逐年减少,所申请文献的获取难度加大,读者日益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的挑战。文章从图书馆多业务协同的角度出发,提出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同学科服务、借阅服务、荐购等相融合,并对相关系统平台提出改进建议,增加读者与馆员即时交互的功能,从而更高效地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  相似文献   

19.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标准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发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图书馆界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标准化的探讨,分析国内三大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的优劣,提出了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网站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香港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现状,从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传递时间、服务费用及补贴、版权声明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大陆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几点启示:重视同城高校图书馆间的协作、以读者为导向开展服务、加大文献传递补贴力度、重视提高读者的版权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