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课例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中的排列问题。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排列的简单知识,已有了初步的用"排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本节课通过创设师生排队照相的生活情境,在将现实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  相似文献   

2.
背景介绍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教师运用书中的素材,加以组合,以教师参加聚会,需要搭配服装的情境创设,使每一位学生融入其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轻轻松松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案例描述: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创设情境。教师播放动画故事。2.在儿童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观察物体。[反思:“问题是探究的源头”,通过创设儿童热爱的现实的故事情境,旨在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诱发儿童生产问题意识,激发儿童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基础。]二、观察探究,主动建构(一)引导观察,合作交流1.本位观察:出示玩具恐龙,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生:背上有尖尖的刺,有红红的眼睛,锋利的牙齿,尖尖的爪子。生:张开大大的嘴巴,很恐怖,很凶猛。2.学生分组观察:(1)请同学们仔细…  相似文献   

4.
李琦 《湖北教育》2003,(9):42-42
一段时间武汉市商界打折风盛行,各商场的活动都颇具吸引力,有“买200送100的”,有“买100送70的”,有“满200减80的”等等。许多老师计算着自己看中的商品到哪一家商场买最划算,打的折扣最低。这时,我突然领悟到,这计算折扣的过  相似文献   

5.
一、复习1.排列与组合的区别、联系.2.处理排列与组合问题的基本策略.师:排列与组合中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对特殊元素与特殊位置的安排处理.一方面,我们可以先考虑这些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的处理,然后再考虑其他;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先不  相似文献   

6.
全艳 《广西教育》2020,(45):112-114
本文以《一一间隔排列》的两次磨课实践为例进行论述,认为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挖掘规律中蕴含的思想,凸显规律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一、问题提出 认识整时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地学习“钟表”与了解时间,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每天起床、吃饭、上下课都要按照一定时间进行,有多次认读时刻的机会。通过调研。我们知道,学生对“钟面”有比较丰富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何延云 《山东教育》2007,(1):104-104
《品德与生活》课倡导品德培养必须回归生活,因为首先的发展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道德救育。《品德与生活》课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生活为基础,把握来自社会诸多方面的教育因素。使教育教学更贴近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愉快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理念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我对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了尝试与研究,力求让学生从身旁熟悉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收到了一些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1问题情境的建构“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建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研究活动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数学知识的有效教学,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因此,问题情境的建构是研究式教学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从课例和笔者的体会来看,问题情境的建构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明,活动性是本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如何把握《品德与生活》课教材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开展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雯  孙玮 《湖北教育》2004,(13):16-18
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  相似文献   

14.
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为了实现有意义的探究学习,教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我首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设计了一个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具有感染力的容错内容(带有错误内容的门球录像)进行导入,  相似文献   

15.
本刊在今年的第1期上发表了同一课《数字与编码》的两篇课例与评析,提供了进行同课研究的好材料,这是通过实例引领教师学习研究的好方式。反复学习了《数字与编码》的两篇课例与评析后,我为两位老师的教学创新之举感到由衷的佩服,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很多,总体上认为是既异曲同工,又同工有别。  相似文献   

16.
应读者的要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7月推出丁罗增儒教授的代表作——《罗增儒数学教育书系》,介绍罗教授在数学解题、数学竞赛、数学教学3个方向上独具个性的工作.第一批出版的3本书中,除读者已熟知的《数学解题学引论》、《数学竞赛导论》(全都作丁新的修订)外,还有新著《中学数学课例分析》(25万字).来自读者的初步反映是,这本新书不是对教育理论作一些简单的举例说明,也不是像公开课那样评判一下教学安排上的优缺点、指点一下教学基本功方面的成功与不足.而是在通过典型教学过程(课例)的分析,去提炼教育理论和解题理论.的确、这是一种体现建构理论的案例教学,一种研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  相似文献   

17.
夏华  隋萍 《山东教育》2011,(11):46-4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相对社会这个大课堂来说,课堂生活在时间上是短暂的,在内容上是狭窄的,要让学生对这个世界体验得深刻,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学生只有在课前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获得初步的感悟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呢?  相似文献   

19.
数学德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德育教学转化的现状并不乐观。采用教育叙事和课例分析方法,从数学的文化价值、辩证思维、科学精神、自修场域等维度入手,探索切实可操作的德育教学课例建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构建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体验感悟、回归生活提供清新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