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人们对于《红楼梦》中宝钗、黛玉形象的评价,往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谈其优劣,因而众说纷纭。本文换了一个视角,将其纳入作者审美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指出钗黛双美,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潜在认同;钗黛的差异,写出了世俗与性情的对立;最终宝玉舍钗取黛,是作者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和反叛,体现了对真性情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2.
对称与互补是文学中的诗!互补与对称是数学中的画!互补使得大自然浑然一体.对称使得数学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3.
第一人称叙述具有直写见闻感受、真实亲切、情调独特的表达优势。在现代叙述中,“我”的所指高频切换,十分复杂,往往是因文体或叙述人(说话人)的不同而各异:有的为作者,有的是虚构的人物,有的前后分指不同的人物,有的为说话人,读者应随时仔细分辨。  相似文献   

4.
受儒、道两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国文人一般都具有两重生命观。儒家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他们的外在生命,道家逍遥适性的人生理想构成了他们的内在生命。汉代儒学占统治地位,追求功业便成为汉代文学精神的主流;六朝玄学占统治地位,追求人生自由便成了六朝文学精神的主流,这明显是对汉代文学精神的黜退。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立,表现在文学中,就是既重功名,又求人生自由。这种结合最突出地体现在李白的诗作中。李白以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把这二重生命统一起来,求得了中国文人两重生命内外互补的模式,从而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受中国思想史儒道相黜并互补的影响,中国文学也呈现出两种根本精神相黜并互补的特性,道德理性与生命真情的相黜互补就是这种特性之一。道德理性是追求至善、颂扬人格,并以人格担当天下大任的道德理想主义信念。然而,当道德理性转化为窒息人欲的精神枷锁时,便产生了反抗此种压抑的思想和文学。从文学史看,追求道德理性与抒发生命真清两种文学精神此抑披长、相互排斥;但从文学的审美功能上看,二者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6.
《醒世姻缘传》以转世轮回、因果报应作为叙事框架,真实反映的却是社会家庭之事。是要借佛教的惩戒匡正儒家的伦理纲常,扭转世风人情,以儒家道德评价标准,作者设计了众多人物命运。通过小说人物命运也让读者窥视到了作者心中的道德标尺,以及这儒家道德标尺所导致的局限性和人物情节矛盾。  相似文献   

7.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堪称世界经典之作.作者通过“作者引退”的方式让小说的人物去讲述自己的故事,人物的直接对话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而正是这些经典对话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时代的道德价值观。“作者引退”理论使奥斯汀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侗款文化是我国侗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侗款文化的核心侗款在本质上是民间法、习惯法,能够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侗族款文化虽然包含了很多积极因子,但是由于民间法、习惯法本身与现代法治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因而侗族款文化与现代法治之间并不完全吻合,两者之间存在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一切表征。当然,这种冲突与矛盾并非不能化解。如果能够有效地化解两者的矛盾冲突,则能够进一步发挥侗族款文化的积极意义,与现代法治形成互补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对我国抒情文学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廓清“抒情者”和“抒情人物”的内涵及其功用。认为我国抒情作品中的抒情者虽然有作家的几分影子,但决不能将其与作家视为同一人,它既是作家虚构的角色,又是抒情作品不可或缺的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编辑与作者交往过程中的三大心理影响因素 ,即知觉因素、情感因素、人格因素。作为编辑 ,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 ,争取在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 ,克服心理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 ,与作者形成一种相互补偿、共同协进的关系 ,使双方的交往和谐、长久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1.
二叶亭四迷小说《浮云》着力刻画了主人公内海文三从免官到失恋的整个过程。小说中人物与主人公的关系设置、叙述者的写作技巧和叙述视角,无不体现出作者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叙事策略,而这一点正是由隐藏文本之后的作者的立场所决定。结合日本明治时代的社会背景,从人物、叙述者和作者三者间的关系等叙事层面入手,对廓清《浮云》的文本构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40年代讽刺文学对古代讽刺文学资源的超越大于承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继现代杂文、小说、戏剧之后,讽刺主题在诗歌领域从讽谕向贬抑的转向;2.大规模否定型人物合法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14.
在文学人类学看来,壮族文化与壮族机智人物故事存在着密切的互构关系。自然灾害与人因灾难构成的文化为机智人物故事提供重要背景。机智人物故事演绎了壮族文化的多个侧面,潜在叙事书写隐忍文化,“智斗”叙事描摹抗争文化,“大团圆”结局展现朴实、乐观品质。机智人物故事则丰富了壮族传统的幽默与“尚智”文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求知模式。在高校英美文学课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必须从文学作品中发现问题并做出解答。鉴于文学原著与其改编影视之间常常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切入点;要求学生比较文学原著与其改编影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并做出理论阐释,这对高校英美文学课的研究性学习拥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交际中的礼貌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无论是对自然话语中的礼貌现象,还是文学话语中的礼貌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交际中的另一种现象——非礼貌却被关注得较少。文章从非礼貌言语角度,以《傲慢与偏见》人物对话为例,试图探究非礼貌策略在对文学作品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引起冲突等方面的作用,为名著欣赏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威尔第、普契尼虽然同是19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但由于两人时代背景、情感经历的不同,在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艺术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从背景、人物刻画、音乐创作特点以及演唱处理等方面,着重分析两位作曲家的几部代表作。这不仅有助于演唱者较好地把握作品,对声乐教学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波特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她在《被背弃的老祖母》中按照老祖母的意识将过去与现在错综交织在一起,将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及老祖母的人物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种文学技巧,象征主义在波特的作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波特巧妙的运用其技巧,传达了老祖母的惧怕死神的心理,从而使读者体会到象征主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报的编辑权力与作者权利关系的协调发展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报编辑权力的扩张与作者权利的弱化,使两者关系走向异化。互动与平衡是编辑权力与作者权利协调关系重构的关键,珍惜作为重要出版资源的作者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完善学报编辑出版的监管机制、构建校内协同支持系统,是重构两者关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CiteSpace V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课程探究》等12种课程领域较有影响力的SSCI期刊2000-2016年刊载论文的作者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探测国际课程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术思想,梳理国际课程研究的主流学术团体及其学术观点.研究表明,安迪·哈格里夫斯、迈克·富兰、克里斯多弗·戴、利特、保罗-弗莱雷、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