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康德批判了本体论证明的逻辑根据,此后本体论证明很少被援引来证明上帝存在.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及相关文本出发,旨在对康德的批判进行梳理.通过分析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阐明本体论证明的实质是由概念推导实存,得出康德要并不因此否认上帝存在,而是要从道德实践中认识上帝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看来,理智直观包含着三层含义。作为本源意义上的理智直观是先验想象力的基础和依据。理智直观给想象力确立自由活动性并给予其以直接的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贯穿着主体能动性思想。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辩证法作为对主体思维矛盾的内在自觉,实现了辩证法从外在的经验直观到内在的思维矛盾反省的转变,从而重新恢复了辩证法的应有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走向黑格尔概念辩证法乃至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真正桥梁.  相似文献   

4.
先验演绎的论证目标是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推进,学界对先验演绎究竟能否完成这个目标展开了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这一目标只有到了原理分析论中才真正完成。然而,通过对康德文本的细致考察以及对有关概念的误解的澄清发现,对于先验演绎无法完成其预定目标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先验演绎的逻辑是自洽的,无需原理分析论的补充,先验演绎自身亦可以完成本就属于它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二十多年来,中小学数理化教学改革往往侧重于从师生关系这一视角入手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也并不见佳.事实上,只有从学生的对象性关系入手,即从学习内容和方法入手才能真正地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本文论述了加强现象板块教学的重大意义,以及学生学习这一板块的各种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6.
教育现象是教育世界在人的意识中所呈现的一种精神实在,这种精神实在同时也被认为是教育世界本身。教育现象不同于教育假象、教育象征和教育显像,它是于其自身显示自身者。对教育现象的直观,目的是为了获得教育世界的本真知识,它要求人们在认识时,首先要进行现象学的"悬置";其次,它是在教育精神事实中进行分析;再者,直观的内容要尽可能全面;最后,人们要直观教育世界的完整过程。教育现象的直观对教育世界的把握具有重要的契合价值,它不仅能在个别教育现象中显现普遍的教育本质,而且,它使教育世界中人的存在得到真正的彰显。然而,最大的价值发生在教育的实践生态领域,它将由结果式教育转向过程式教育。  相似文献   

7.
本从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演变历程中呈现的钟摆现象出发,分析了课程管理领域对立式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要走出困境必须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即从对立走向统一,由此形成了当前世界和我国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和成因说起,力图寻找出救援模式背后所隐含的因素以及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教育学研究对象之争主要有现象对象观和问题对象观,其中现象对象观内在推演的逻辑蕴涵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规律的推理过程,问题对象观内在逻辑思路可概括为从问题(矛盾)到本质再到规律或从问题到矛盾,再到本质,最后通达规律的推演进程。据此分析现象———问题对象观中关于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之表述所折射出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之间用和连接的逻辑问题,在理清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重点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道德何以可能?康德指出道德只能根源于理性,叔本华却发现理性与道德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叔本华对康德的道德学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和继承,为其建构非理性主义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底层、对苦难的关注成为一种当代学术特有的现象。边缘人、局外人、底边人得到同情和尊重,他们的生活境况和个体生存被纳入到对历史的重新建构之中。然而事实上,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得为每一个人的苦难史立传,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记录与讲述苦难的后果也许会造成用文字记忆消除对苦难的身体记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以下简称《意见》),以非常客观的态度审视了文化因素在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中的消极影响,那就是“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1]149。这是康德对其艺术观的集中表述。虽然它鲜明地指出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念的亲密关系,然而,其涵义却隐晦含混,几近于同义反复。但至少它隐在地指出了一条理解的线索,即对康德的艺术观的理解,必须首先从其美学思想入手。一、主体性美学与其难题在对美的分析中,康德明显游移于两种不同的立场之间。一方面,在关于美的质、量、关系、模态四契机的说明中,康德明确肯定了审美的愉快与对象  相似文献   

15.
<正>拓展时适时、适量地利用课外资源是语文教学获得高效的因素之一。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的文字、声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课后整理资料再利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界。总体而言,课外资料作用很大。但面对拓展时  相似文献   

16.
何杰 《福建教育》2023,(49):47-49
数据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学会用数据说话”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从教学情境由虚拟化转向真实化、教学方式由讲授式转向体验式、思维培养由盲目性转向审辩性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意识、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目前的学生再也不是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书虫”。他们不满足于单纯地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也不安于学校、家庭的程式化的生活方式。他们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亲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汉语新词中出现一种充分利用原有词语的外在形式去表达新义的"旧瓶装新酒"现象。这种语言现象有多种类型。"旧瓶装新酒"语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从语言自身以及社会方面找到其原因。这种类型的新词,随着社会的发展,或"隐退",或融入原有的词语中。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和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分别代表着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开端与传统理性主义的完成,他们对康德的批判哲学中的不同点的强调,标志着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的开始。因此,理解他们的对康德哲学的不同的批判和继承对于理解传统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和由传统哲学到现代西方哲学的转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作者读《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第二则笔记。是继第一则笔记之后,对康德提出的第四项鉴赏判断“只应涉及形式”,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它的理论上残缺,指明他论证过程中的偏颇和固执,进而说明康德美学体系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