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教《小虫和大船》这篇课文时,尝试了“紧扣关键词句,启发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收效较好。一、找出题眼,有机诱发课题中的“小”和“大”是一对明显的反义词。它既是课文的题眼,又是打开全文的钥匙。所以,我一开始就提问:“‘小虫’和‘大船’是两种毫无联系的事物,课文为什么又把它们联系到一起了呢?”很快有学生回答:“虫在船里,就联系到一块了。”也有学生  相似文献   

2.
一、词句训练词句训练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进行《海滨小城》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浩瀚”的意思.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察点即“街道的巨头”,再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用哪个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学生回答:“课文中用‘浩瀚’一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我继续问:“‘浩瀚’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联系前文可以答出:“‘浩瀚’是指海水广大无边的样子.”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能成为名篇是不是名人效应呢?我没有觉得《社戏》妙在何处。“有何理由呢?”笔者问。“题目既然是《社戏》,那么内容就该着眼于写社戏嘛,但课文的‘正房子’似乎搞成‘偏厦’了:一开始略写‘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和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这是铺垫的笔法,我们理解;接着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为下文写看戏蓄势,我们也理解;然后详写夜航去看戏,借以烘托看戏的急切心情,我们仍然理解;可是,正当‘我’和少年朋友们的胃口被吊起来的后,课文写社戏又着墨不多,演的戏又让人大倒胃口,这就是…  相似文献   

4.
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之后,我习惯性地进入下一环节,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课文在‘法庭上’这一段中两次提到惊堂木,可第二次为什么称惊堂木为‘那块木板’呢?”当时,我的心头猛地一惊,呀!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怎么理解?我先赞扬学生学课文认真,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6.
“课本中有一处出错了”“老师,我发现课本中有一处出错了。”这是我在讲授二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的课堂中传出的声音。闻声看去,我不由一愣,原来是课堂中不愿多说话,但是很聪明的小柯心。只见她左手指着课文第2自然段说“:文中写‘原来有一丛野蔷薇’,可我发现课文插图中只画了两棵野蔷薇,那就不应该用‘一丛’。”小柯心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同学们纷纷去看书。难道书中真的错了吗?结果我们看到的和小柯心说的一样。此时我就赶紧引导学生一起查“丛”字的含义。字典中说“:‘丛’,聚集,许多事凑在一起。”显然书中文和图有不相配…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抓住三个重点,精心设计了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个重点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中,“浑黄一体”是个重点词,而理解这个词的难点在“浑”字上。学生预先已查过字典,是不是真懂了呢?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查字典选择义项的练习:用小黑板出示“浑”字的5种解释供学生选择。学生的意见有两种。有的学生认为应选第一条“浑浊”,持另一种意见的学生反驳说:“浑浊”是形容水不清,不应选这个意思。这里是说天和地都是黄色的,‘浑’字应是‘全,都’的意思。”这样,利用小黑板,一方面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思考、辩论,澄清了认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何让词语教学充满灵性呢?一、借助表演,感悟词义教学《金子》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一、二自然段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写下来。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写出以下词语:“蜂拥而至、一无所获、扫兴离去。”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小学生活中,字典已经成了我学习上的“扫雷器”了,我早已和字典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一次,老师布置我们预习课文,回到家里,我便开始预习《狼崖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当我津津有味地默读着课文时,突然被“壮士”这一词卡住了。我想:“课文里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呢?嗨!算了,算了,不想了,想了也没用,老师提问的时候随便答一下就是了,反正老师也不会批评我,再说,这个问题老师肯定会讲清楚的。”  相似文献   

10.
语言议席一般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只有相对的最佳答案。那种教师事先定好框框,不许学生越雷池一步的做法只能熄灭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热情。所以,以笔者之见,在语言训练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我在教(第一场雪)“瑞雪兆丰年”这个成语时,鼓励学生想想有几种方法可找到词义。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三种方法。一是在字典中查出关键语素“瑞”和“兆”的意思,进而理解“瑞雪兆丰年”的意义;二是联系上下文,从“冻死害虫”及‘’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词句中瑞摩出词义;三是根据课文中“瑞雪兆丰年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  相似文献   

11.
现象一:老师用小黑板出示课文后面的生字——“扬、旬、囚……”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认读、识记。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学生马上嘀咕道:“这些字我早就认识了。”我听后觉得很惊讶,—个四年级的学生,这么多的生字都会了?出于好奇,我就叫她认读(不带拼音)了一遍,读得没错!再问那位学生怎么这么早就认识这些字,学生马上答道“:我的同桌姓杨,上次我写错了她的姓,后来我查了字典就认识了‘扬’和‘杨’两个字,而且知道了它们的区别;至于‘旬’字,我们在数学应用题中早就见到过了,我还知道一个月有三旬,分上、中、下旬………  相似文献   

12.
小语第九册看图学文《桂林山水》的教学已经进入第二课时了。我正在引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叙述的写作方法,一位学生提出异议:“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安排得不恰当,第二段和第三段应该互相调换。”我提醒全班同学都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要这位同学谈谈道理。这位学生见自己的意见引起了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注意,便大胆地说出了两条理由:“第一,课文的题目是‘桂林山水’,不是‘桂林水山’,这就要先写‘山’,再写水’;第二,‘山’高,‘水’低,按照从上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学生的作文能力体现为对社会生活实际的感悟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说起来不容易,做得比较好就更困难。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结点在‘行’,能够到‘行’的地步,才算有了这种生活的能力”。叶老先生的‘行’,就是指“行文”“、作文”,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初中一年级学生的作文,刚开始往往会出现如下状况:一是无话可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主要是因小学阶段怕学语文,当读的课文不读,当背的美文不背,当记忆的词语又不能掌握,平时更是少看课…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诗话二则》是学生课内自读课文。如何使学生读懂课文并有所得,教师的备课和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就词语理解、自渎提示、练习三个方面谈些粗浅的意见。 一、词语理解的方法 1.联系比较。课文中有三个“始”字,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比较,得到正确的理解。“始”为副词,多用于谓语之前。课文中的“始”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开始,如“始欲着‘推’字”中的“始”字(见《推敲》),可解释为“开始”。与这个“始”字意义相近的有“初”字(义为“起初”),著《诗词改字》者洪迈就用了“初云”、“初曰”。另一种是表示后面的事情乃紧接着前面的事情而发生的,如“始定为‘绿”和“至‘用’字始定”中的“始”字(见《诗词改字》),可解释为“才”。 2.适用已有知识。课文中“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中的“时时”,系副词,常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课文中“留连论诗”中的“留连”,系形  相似文献   

15.
怎样指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呢?让学生写‘倒证笔记’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倒证笔记’的特点是:改变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板书,学生抄录——学生完全处于接受、被动地位的老例。而是教师把语文知识要点,给以提示,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例证,予以填充,‘对号入座’,师生共同完成的笔记。如果学生填写的例证准确无误,就证明对该项知识理解、掌握了,否则,说明还没有理解、掌握。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站》中有这样一句描述:“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蜜蜂的歌舞和小站的宁静相映成趣,富有诗情画意。“点缀”一词如缕缕情丝联系其间,牵动全篇。如何使学生对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有敏锐、丰富的感受呢? 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运用字典,懂得“点缀”的本义是装饰或衬托得更美好。然后,启发学生把词放进原句里加以理解。师:“在这一句中是讲什么‘点缀’着什么?”一学生答:“蜜蜂嗡嗡地飞舞点缀着宁静的小站。”显然,对这种复述性的回  相似文献   

17.
袁微子先生在他编著的《小学语文课文类型研究》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论述:“从‘读写例话’所起的作用来看,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了三类课文之后,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使之条理化,并用来联系实际,指导读写。”  相似文献   

18.
一次执教《鸬鹚》一文,笔者尝试着和学生一起赏析课文遣词造句的特色。欣赏完作者的动态描写后,吴磊同学突然举手发言:“老师,我想课文第三节的‘渔人……又把它(鸬鹚)甩进水里’这句话的‘甩’字用得不确切。因为渔人是非常爱护鸬鹚的,用‘甩’字从感情色彩上分析好像不能反映这一点。‘甩’字能不能改为  相似文献   

19.
读书贵有疑。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教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学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四季的脚步》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读课文,体会四季的美。这时,有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说:“老师,课文中有错字!你不是说一般来说除了写人以外,其他事物都用宝盖头的‘它’吗?为什么语文书上写四季的时候都不用‘它’,而用了女字旁的‘她’呢?”原来课文是这样写的:“春天的脚步悄悄,悄  相似文献   

20.
笔者听过不少语文教师的课,他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经常这样要求学生:“接下来把这段话读一遍!”“接下来把课文朗读一遍!”然而均没有提出明确的“读”的要求。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之一。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读,这就失去了读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一、感知读,理解字词,了解大意在讲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读,重点应该放在初步感知、读通读顺上,这就要求学生:①理解字词,扫清障碍。利用字典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易混字的读音;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