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瑞林 《语文知识》2000,(11):30-32
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说:“紧缩句简短精练,语气紧凑,口语里经常运用,有些成语,如‘人多口杂’(因果)、‘藕断丝连’(转折)等等,实际也是紧缩句。”成语中的紧缩结构有哪些特点呢?1.有两个意义不同但有关联的主谓结构,或主谓结构的省略成分。如:  相似文献   

2.
少年当立志     
<正>【情境展播】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同年秋病逝于北伐途中。这一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只有8岁,一代名相心系幼儿,盼其成才,于是生前写下了字字珠玑的《诫子书》。其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阐明了学习、成才和立志的关系。欲成才要学习,学习要静心,而要学有所成关键在有明确的志向。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小不是美,大也不是美,只有由小到大才是美。”话题:小大之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中易志仲供题] 二、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 “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 “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另一位哲人则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同时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里马克思充分揭示  相似文献   

5.
1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立志勤学”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有志之士就从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开始探索立志的重要性。“志”,即志向、奋斗目标。孔子认为学生道德应“立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荀子认为,只有志立,而后勤学,才能有所成就。孟子认为,只有志立,才能养“浩然之气”,进而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汉以后历代学者、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立志。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明确指出:“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唐宋以来,立志勤学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语法知识《多重复句》中,有两个句子的分析法,我认为是不妥当的。第一个句子是例句(6)。原句的分法是: (6)掌柜是一副凶脸孔,(并列)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因果)教人活泼不得:|(并列)只有孔乙己到店,(条件)才可以笑几声,‖(因果)所以至今还记得。在这个句子中,很明显地并不是说两件事(1)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2)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而只是说一件事——“至今还记得”。其所以“至今还记得”的原因有两个:①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  相似文献   

7.
先贤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可见,古人做学问讲究边学边问,这实在是一个十分优良的传统.今人则注重“学”而忽视“问”,学生尤其如此.即便课程改革已推进多年,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喜欢“教学”,而非“使之学”;经常“提问”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问”.这种状况当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多数教师都意识到这点,但却很少教师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8.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俄罗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也说过类似的话:“有了好奇心,才有可能发现原先在视野之外的东西.”在科学界,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9.
谈“积”     
荀子《劝学篇》有这么几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强调了一个“积”字,他着重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为学,要重视“积”的功夫。老子也说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是强调学习基础知识、积累基础知识的重要。学习是艰苦的劳动,学问是知识的积累,必须由浅及深,由  相似文献   

10.
一、常①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②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这二例中的“常”,与今语中“常”的意思不同,既不是“经常”之意,也不是“时常,常常”之意。否则,此二例语意和语气都欠畅。例二的后面文句里有“亦曾听见母亲常说”一句,此句句法与例一、二相同,笔者认为“常”与“曾”前后互文见义,例一、二中的“常”当训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这一类型句子的结构分析,是现代汉语语法中颇为复杂的问题之一。由于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据笔者所见)有以下八种:(一)连动式(或连谓式);(二)兼语式(或递系式、连环句);(三)连动式和兼语式均套用(或混合);(四)连动式和兼语式构成的粘合句(或融合式);(五)复杂谓语;(六)补足语;(七)偏正词组作谓语;(八)兼语紧缩句。此外,还有一些语法书在这类句式的分析上,自相矛盾,难成一说。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单就以上所列八种方法来看,也都并未能彻底地、或令人较为满意地解决问题。或是只重视了第一个名词或代词(M_1)和两个动词(D_1和D_2)之间的主谓关系,而忽视了第二个名词或代词(M_2)与第  相似文献   

12.
倒装是在一个句子中(也有跨句的)掉换习惯语言顺序。倒叙古人谓之“逆挽”,就是将事理的顺序倒过来叙述。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倒”。钱钟书先生说过:“韵语既困羁绊而难放纵,苦绳捡而乏回旋,命笔时每意溢于句,字出乎韵……必于窘迫中矫揉料理”。清人沈德潜在他的《说诗晬语》中,列举了李商隐的“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和温庭  相似文献   

13.
文章的简与繁,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或简,或繁,都要视其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定。即人们常说的“常止于不可不止”和“常行于所当行。”若看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创作,惜墨如金的简笔与用墨如泼的繁笔是不乏其例的。先说“简”吧,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要力求简洁精炼,做到言简意赅,语约情深。《水浒传》中写山神庙的风雪一段,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蕴含了多少意思,真是“境界全出”。难怪鲁迅先生赞之为“神韵”之笔。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4.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15.
一、简单的“有……者”式的无主句。这种格式,“有”是动词,“者”是特殊的指示代词,与前边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词组,作动词“有”的宾语,句前不带状语。这是一种典型的“有……者”式的无主句。如: ①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有过于江上者(《察今》) ③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二、带状语的“有……者”式的无主句。这种格式的结构形式,基本上与上面一种相同,不同的只是动词“有”前带状语。这种  相似文献   

16.
用批评的眼光读书是应当提倡的,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不然的话,别人就不能信服。比如清代的王士祯曾讲过这么一件事:边司徒写了一首《华泉》诗,其中有句云:“自闻秋雨声,不种芭蕉树”。有一批评者读后认为:芭蕉不是树,此说不通。听的人不服,说:《花间词》中不也有“笑指芭蕉林里往”之句吗?芭蕉既可成林,怎么就不是树?一语就驳倒了他。  相似文献   

17.
绝世好对     
人们常说,世界上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这里记录几则学生妙对,以供欣赏:记得考试有一题为“葡萄美酒夜光杯”,要求接下句。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金钱美女一大堆。”“穷则独善其身。”一同学接下句:“富则妻妾成群。”有一个名言是,“吾生也有涯”,有个学生接了  相似文献   

18.
一、参与的引领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皮亚杰说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教师应在语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胡附、文炼在《宾语的位置》中说:“动词后面也不全是宾语,只有物量词才有可能做动词的宾语,动量词只能是补语。”词类与句子成分有没有这种对当关系呢?在印欧语系中,大致(也只能说“大致”,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共同与另一个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便构成“共用”辞格。例如:“大家都知道并且也都指出过,太阳的本身还有黑点。”句中“知道并且也都指出过”为“并列成分”,共用“太阳的本身还有黑点”。如果着眼于并列成分的内部关系,除常见的并列式(如上例)外,中语教材中的“共用”还有下列几种类型:一、推移式。构成并列成分的语言单位在内容上有由先到后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