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邓俊康 《考试周刊》2014,(89):23-23
清末取缔科举制有诸多原因,面对时代使命和当时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举制的不足才是废除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关于袁世凯的评价 ,史学界早已盖棺定论。但是 ,总体上的评价并不能替代具体事件上的评价 ,本文就事论事 ,探讨袁世凯在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中所起到的作用 ,并力求分析他废除科举制的主观动机  相似文献   

3.
在晚清时期,随着亡国灭种危机与日俱增,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教育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弊端,并提出改革和废除科举制的构想,二十世纪初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科举制的终结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近代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是科举制度本身危机重重致使废除科举制势在必行.科举制废除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和价值观的转变,但同时科举制度废除后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知识分子阶层也在发生着转变,而科举的废除,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加速了这一过程,它对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带给知识分子痛苦沉沦的同时,也给了它一个转变的契机。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这一精英阶层,描绘成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边缘看客。  相似文献   

5.
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体制的重大变革之一。科举制的废除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它不仅对政治权力结构和政治运行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造成了传统士绅的转变,促使新式知识分子的群体和近代新军的兴起,动摇了清统治的根基,加速了晚清的覆亡。  相似文献   

6.
社会流动对于社会发展极具重要性,故将废除科举和辛亥革命这两个历史事件关联研究.1905年,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突遭废除,导致了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终止、代际流动的中断和结构性流动迸发等现象的发生,而这些现象又共同作用造成了知识分子阶层与清廷的离心离德,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朝,存在1300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和废除是历史的必然和进步。今年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100年,为了全面认识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影响,把握近代考试制度的演化规律与特征,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今天的考试.本刊邀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两位学者撰文。  相似文献   

9.
社会整合就是通过协调利益关系使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发挥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凝聚力的作用。从实施本质和过程看,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整合机制。科举制通过公平取士,缓和激烈社会矛盾;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社会风气;教化民众,维系和谐社会秩序,发挥了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政治形态中,科举制是“士”处于政治社会权力架构的中心地位制度化的保障。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促使皇权国家趋于解体,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并开始他们参与“革命”表达、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是人文主义。传统人文精神,其主要体现是:以传统士阶层为主体,以传统经学教育为载体的“循天道,尚人文”的人文倾向;“致中和,得其分”的中和境界;“崇礼乐,赞化育”的教养工夫。传统人文精神在科举考试中得以强化,科举制的遽废是摒弃传统人文精神的明确信号。通常认为,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背离传统人文精神的端始;1905年之科举遽废,则是中国在制度层放弃人文追求的明确表示。传统人文精神的消退,主要表现在作为传统人文精神象征的士阶层的瓦解,作为传统人文精神载体的经学教育的削弱,与传统人文精神相对立的“黩武主义”之兴起等三个方面。传统人文精神之消退与科举制之遽废有莫大的关系。作为人才培养与选拔的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不应遽然取消,而应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淘别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僵化形式”与“空疏内容”。  相似文献   

12.
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试的采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制度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值此纪念科举废除100周年之际,我们高度评价科举考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历史证明,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乃是一项难得的具有公平精神的制度。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在没有想不出再好的办法之前,考试是不可废的。  相似文献   

13.
科举考试之现代观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历史抉择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发端。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实行了1300余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后,因用人没有标准,做官没有限制,致使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植党营私等弊病变本加厉。这表明尽管科举制度已废,但其内在的合理成分并未因之而消除,考试选才这种方式却没有也不可能废止,于是人们又从不同角度反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4.
科举考试的人本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的社会化,实质上是考试和人的价值的中心化。它标志着人把自身作为实现非人目的之手段观念的消退,反映了“人是目的”认识的升华。科举考试立兴于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的创新,而衰废于对人的价值认识的偏误和对人的价值实现模式的固化。科举考试的不朽之功在于:将以人为本的考试宗旨定格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将人的价值实现系于人自身的自主与自由进取,以及规范公平的良性竞争;将社会差异性利益的取得和稀缺性职位资源分配的机会均等、能级利相称,寄责于对人的学识才能评价标准的客观公正掌控。它为人的改造、人的治理、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规律性的动力机制。而重共性轻个性,重人文轻科技,重继承轻创新,重治权轻人权,则是科举考试有碍于人的自主与自由发展、影响人的价值实现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地看待兴科举和废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兴科举1300年,废科举已逾百年,然而,兴科举的利弊得失,废科举的功过是非,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些年似乎又成热点。掌握和运用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或许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基于这种认识,提出“历史地看待兴科举和废科举”,即从科举考试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和改革废除的全局的历史演变加以考量和评价,才能获得有益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文官政治之先河,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参政,加强了皇权,是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取士任官制度。科举制不仅传播儒家思想,培养庞大的“士”阶层,还使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对加强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明代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进一步完备,但其弊端也空前暴露。科举制度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科举考试主宰并控制了学校教育,故明代的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导向下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原因,废除科举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何看待旧科举考试,及其兴衰成败,自然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重新审视科举考试,会给现代考试带来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科举之人才观、考试观及其现实影响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是支配其考试活动的灵魂,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构成了当今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制度建设的传统文化资源。公选考试对科举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既有借取和继承,亦有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儒家在血缘亲情基础上建立的仁学体系,其核心是爱亲。爱亲思想与其选贤授能主张在实践中是一对难于化解的矛盾冲突。科举制恰恰为解决这一冲突提供了有效途径,它不但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且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