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丁声扬 《广东教育》2006,(12):34-34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名好的教师不是不用教学参考资料,而是能善于利用好这个“物”。此“物”不用,“物”就是死的;用之不当,“物”不但无益,还会起反作用;活用了,“物”也就用活了,当然人也就受益多多。怎么来解读好“教参”这个“物”呢?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师报》2005年1月5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废除教参,将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的文章。文章认为:“不废教参,教育改革难以深入”,似乎课改难以收到成效就是因为没有废除教参。笔者以为,这种完全否定教参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相当多的老师一直都在按照教参的要求教。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按教参一路讲来,其效果是少、慢、差、费。唯恐少讲、漏讲知识点,亦步亦趋之后的现状是我们自己的教学少了个性、少了灵动。教师和教参成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参成了教师手中的法宝。恰恰是把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及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一中心抛到了九霄云外。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了下面的问题情境:“订一份牛奶(每天一瓶)每月28元,一年要多少钱?”教师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在反馈交流时,学生A是这样计算的:  相似文献   

6.
沙庆仁 《广东教育》2006,(12):31-32
初为人师,对于教参,我是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每一次备课,我总是依据教参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半步。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我仰视着教参,紧随着教参。这段时期,教参的确让我能够住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情况下,也能像模像样地实施教学,不至于手足无措,不至于偏离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也能让自己的教学成绩和其他教师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7.
读罢仝建设《取消语文教参如何?》(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期)一文,初觉耳目一新,拍案叫绝,但冷静思考之余,又颇有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依赖"教参",视"教参"为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淡化了"教参"意识,它期待着教师去创造。开放与生成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学要确立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生成意识。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能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弄清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明确教学的基本思路,对教师备课起着排疑解难,引路导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梁昌辉 《师道》2010,(10):23-25
教参一般是由教材的编写者来编写的,既有对整册教材的说明,又有对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指导,包含一课的教学要求、课文的分析、教学建议和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教参由教材编写者来编撰,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在没有教参的情况下进行阅读教学大约在十五年前,当时是教材更新后,教参没有及时到位,我们的教学还必须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上了  相似文献   

12.
“教参”,是指按照教材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编委会,1985:156)。它的合理使用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方便,对教学起到显而易见的帮助作用:节省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帮助教师理解教材,补充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但现在的教参越来越多,而且使用教参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课程几乎人手一本教参,使得教师大跌眼镜。有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听讲和做笔记投入不够,流于应付,因为他们有教参,做作业也是照抄答案,  相似文献   

13.
14.
一、语言和思维;二、“外语思维”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神话;三、“外语思维”可以是一种理想教学法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5.
"教参",是指按照教材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编委会,1985:156)。它的合理使用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方便,对教学起到显而易见的帮助作用:节省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帮助教师理解教材,补充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  相似文献   

16.
沈宝金 《云南教育》2004,(17):39-39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与此前使用的老教材相比较,“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教学内容,既继承了老教材优点,又有新的突破,立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科学规范,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7.
18.
初中《几何》教科书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内涵丰富,大多都可以一题多解。如果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精心钻研、深入思考,并举一反三,就会达到拓宽思维,培养能力,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以下试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9.
“创设不平衡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之问的思维碰撞”这是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课堂上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隔位退位减”一课时,我也尝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没想到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在本刊2001年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一题多解”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文章,文中就发散思维的思维方式、思维形式、思维的展开方式和思维的特点,以及如何过从一题多解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激情、增强学生积极思维与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形成创新意识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