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言平 《青年记者》2009,(23):49-49
一段时间以来,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艾滋女”闫德利自证清白扑朔迷离、央视主持人方宏进被拘留跌宕起伏。从人人唾弃的“艾滋女”到被恶意报复、遭网络谣言中伤的良家女子,从借央视主持人身份行诈骗之术的骗子到一个被逼无奈受人愚弄的好父亲,媒体的报道让受众仿佛在读曲折离奇的传奇小说或者看充满悬念的悬疑片。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读了一篇写媒体的文章。讲的是某媒体在关注和报道打侵权官司的两家企业过程中。没有做到客观公正,而是明显偏袒一方。文中披露偏袒的背后原因,是这家企业为这家媒体的重要广告客户。难怪当另一家企业在找媒体沟通时?却吃了闭门羹:“噢,这个时候想起我们了,以前你们怎么从来没有想到我们?”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内地开展了不少公信力的研究."公信力"这个概念也进入到日常语汇之中.但是这些研究均把"公信力"本身当成一个理所当然的概念,较少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解读.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指出,在任何学术研究之前,首先要对研究对象"客观化",揭开笼罩在这个概念之上的神话和意识形态,对研究者本人的立场进行反思之后,才可以进行更有效地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勇 《青年记者》2004,(11):45-45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基于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然而,选择什么样的传播内容进行互动,却被许多媒体所忽略,事实上,这些“细节”往往彰显了传媒的品格。前些日子,央视四套在报道俄罗  相似文献   

5.
自从"啃老族"出现以后,一些新闻媒体,本来不屑却又不放,嘲而又讽,谴而又责,似乎这些不肖子孙十恶不赦! 我看"啃老族",是基于以下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过剩劳动力,1400万!也就是说,中国1400万有劳动能力者,是铁定的"啃"族.这是个常数,你不"啃",反正得有人"啃".这些你、我、他,是个变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权力寻租"这个词语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笔者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较为人熟知的一种定义是:"把权力商品化,或者说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行为."说得通俗一点,权力寻租就是利用公权,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以权谋私,以权易钱、以权易物、以权易色等等.在权力寻租的过程中,公权被据为已有,权力也被物化了,转化为商品货币,进入消费和财富增值环节.权力寻租的结果,便是人民群众切齿痛恨的腐败.而权力寻租所带来的利益,则成为权力腐败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7.
从"媒体崇拜"到公信力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有才 《青年记者》2006,(23):41-42
“媒体崇拜”不是公信力 “媒体崇拜”在我国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其基础是化缺乏对化的渴求,主流是信息缺乏对信息的渴求,尖端是思想缺乏对思想观念的渴求。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里,新闻媒体广泛刊登各种指示并要求受众进行学习,其宣传作用被广泛而巨大地使用,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媒体,而是承担了一定“政府件”作用,很多人甚至要在媒体信息的字里行间读出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地位被时局抬升,“媒体崇拜”广泛存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媒体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是党和政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报纸上这么说的”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日本核辐射危机发生后,因为人们轻信"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引发了席卷国内多个省市的抢盐风潮.这是检验大众媒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传播力、引导力与公信力的一次实战演练."抢盐"风波让我们反思,媒体为什么在突发事件中的引导力那么微弱?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为什么在民众的口口传播面前那么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9.
"我已经4天都没休息了,好想好好睡一觉."在经历过众多媒体围追堵截之后,驾直升机追劫匪的刘柏权更加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甚至有些心力交瘁.(7月21日<广州日报>)  相似文献   

10.
生意兴隆,则生意盎然。这是真正的"不失身份"。端着架子,经营不善,既失身份,也没生路。"过去能见到报纸就很不错了,一个县也没几张,只有当官的才有条件看报纸;那时记者也难见到,现在满大街都是,主动问这问那采访你,还到处拉广告,躲都躲不开。开饭店卖包子是营生,你们办报也是营生。"  相似文献   

11.
李铁锤 《编辑之友》2011,(12):56-58
假新闻泛滥必然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毋庸置疑,近年来有关假新闻的研究论文在对其危害的批判上也呈现出类似的共识: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为了捍卫媒体的公信力,故须杜绝假新闻。从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来看,这一共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提高媒体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要提高公信力,必须要与党中央的决策步调一致.切实担当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重任。近年来.我国有的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影响了主流媒体的权威力.这个问题不能忽视。一从理论上讲,“权威力”和“公信力”同属政治伦理范畴。试想.当一次次虚假的报道见诸媒体.媒体岂不成了一次次叫喊着“狼来了”的说谎的牧羊人.失去了诚信;当真实的新闻报道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拜金主义渗透到意识形态领域.媒体岂能赢得受众的忠诚度;当与构建文明社会相违背的低俗之风一旦充斥媒体.媒体的道德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当不良广告的一笔笔收入成了媒体工作者的奖金.媒体工作者在获奖之后不也一步步蜕变为欺骗者的同谋?  相似文献   

13.
陈阳 《视听界》2013,(6):114-115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一种被公众信赖的内在力量,也是媒体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没有公信力的媒体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所鄙弃。近年来,从国外媒体到国内媒体,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或多或少面临着公信力下降的严重威胁。星岛环球网2008年9月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受访者完全相信中国媒体的占5%,部分相信的占78%,完全不相信的占16%,其他占1%。受众中的绝大多数选择“部分相信”,重塑媒体公信力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多年前,万达王健林提出了轻资产概念.日子还很好过,就提轻资产,令人费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潮起潮落,人们才开始佩服王健林的先见之明.媒体不必过度关注轻资产,但最近兴起的一个词,却值得关注——轻应用.上海正在进行一网统管的轻应用开发.轻应用是个专业术语,融合了智能分发、移动搜索等诸多技术,但它的基本...  相似文献   

15.
公信力确实是当下每家媒体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其中的核心之处就是"信".没有对法律的信仰,人们就无法看到公正.同样,媒体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和信仰,对真相的真实反映,就无法获得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汇总各方资料来看,啤酒“甲醛门”事件起源于一封匿名信。2005年7月5日,某报刊登《啤酒业早该禁用甲醛》的报道,该报记者以这封匿名的读者来信为线索展开了调查。此后在转载过程中文章已经被放大到相当的程度,7月7日一些网站再予以转载,“95%啤酒加甲醛”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7  相似文献   

17.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赢得社会公众信赖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存在于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中.媒体公信力是受众在使用媒体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认识、体验与判断.受众对媒体的信任评价与受众使用媒体的期望的实现程度、需求的满足程度是直接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一要求说明:城市新兴媒体是"舆论引导新格局"框架内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舆论引导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王东博 《新闻窗》2010,(2):123-124
新闻传播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受到执政者和各阶层民众的高度关注,以致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讲,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很难有强大的新闻媒体和国际话语权。而媒体承担着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是客观真实。这种真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事实之真,即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因为新闻本身就是事实的信息。二是指反映之真,也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不应比事实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还事实之本来面貌。事实不真,谓之谣言,传播不真,谓之失实,二者均为新闻之大敌。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所谓媒体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资讯而获得的凝聚在媒体上的普遍认同。②也就是指媒介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媒介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