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追溯了中世纪的教会戏剧形式及其内容的演变这段久为一般人忽略的历史。西欧戏剧源于教会,最初产生于宗教仪式。欧洲戏剧从中世纪早期的神秘剧、奇迹剧以及中晚期的道德剧、世俗剧到文艺复兴戏剧高峰、再到现当代戏剧,教会戏剧传统的影响一直贯穿始终。近年来中世纪的戏剧在欧美各地不断上演,其内在价值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圣徒剧起源于中世纪基督教的礼拜仪式,曾经是英国中世纪戏剧中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戏剧形式。在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剧作中,我们仍可看出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主要特征,并可窥见其对莎士比亚及同时代作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恩底米翁》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著名的大学才子之一李利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十四世纪以前,英国的戏剧还在孕育之中;十四世纪初,从宗教仪式中衍生而来的奇迹剧和神秘剧出现。自此,奇迹剧、神秘剧及稍后出现的道德剧和插曲统治英国舞台达两百年之久。直到都铎王朝,与现代戏剧形式相近的新戏剧才逐渐形成。李利就是这种新戏剧的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尝试者之一。这种新戏剧有别于之前的旧戏剧诸如奇迹剧、道德剧等,最先产生于大学,是大学中几个有杰出才华的青年把英国传统戏剧中的优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教会文化之间文化精神传承认识逐步深入,研究者们开始以更加客观而且全新的角度去解读莎剧,尤其是开始关注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本文主要介绍了莎剧中的圣经原型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现状、在国内取得的成果、仍然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在展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圣经原型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的同时,也为人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剧运动”是一场以留学生为主、旨在“建设中华戏剧”的运动。其倡导者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等人在一系列戏剧理论论著中,广泛介绍了西方戏剧在中国发展的得失,分析了西洋剧与中国旧剧的差异,并在实践中探讨了戏剧如何艺术地表现人生与正确处理戏剧、舞台、观众三者的关系等问题,为中国话剧的现代化与民族化建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纵论方言剧     
方言的正确运用在文学创作中是必要的.方言剧创作的成功由戏剧艺术的成功与出色运用方言塑造人物、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两方面构成.方言剧创作不应一哄而上,也不可无端扼杀.剧作家应该从题材需要出发,通过恰当的方言形式,努力营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和较高艺术品位的方言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8.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 ,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流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 ,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 ,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 ,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英国社会早期的戏剧形式主要是奇迹剧(Miracle Play)和道德剧(Morality play)。奇迹剧又称神秘剧(Mystery play),从十三到十五世纪,在英国大地广为上演。从广义上说,它是指取材于《圣经》故事、通常在宗教节日上演的戏剧;从狭义上说,它仅包括根据圣徒故事、圣徒所创造的奇迹或者圣物的传说等改编的戏剧。道德剧产生于十四世纪末,是奇迹剧的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作为“世界梦幻工厂”的好莱坞又掀起一股巨资竞拍莎士比亚戏剧的热潮,好莱坞缘何对莎剧青睐有加?与戏剧舞台艺术相比,若原封不动地把莎剧搬上银幕,必会“台气”太重,有损于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将其改编成影片时,应该怎样在基本保持原剧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更全面、真实而又灵巧地再现莎剧艺术风貌?本文从莎剧的主题、情节、个性、台词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莎剧向银幕转换出现的些许情况和认识做了总结、阐明。  相似文献   

11.
戏剧表演教学法:交互式英语教学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戏剧表演教学法既能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表演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的英语学习手段。本文探讨了这一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并分析了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眉户戏又称“迷胡”、“曲子”,形成于清朝乾嘉盛世,由山西、陕西黄河两岸的民歌小调孕育而成,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地方小戏,它的特点是曲调悠扬动听,简便易学,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经过对地方大戏、民歌、流行音乐、西洋音乐的吸收借鉴,眉户戏至今仍然有广阔的舞台。历史上,眉户戏一直名不见经传,文献中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这给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对它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方才全面展开,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其源流发展、艺术特色、剧本三个角度,尤其着力于对眉户音乐的搜集整理,但与该剧种自身发展的丰富性相比,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哈姆莱特》是英国戏剧史上的一部扛鼎之作,《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文学与兵法看似毫不相干,但通过对《哈姆莱特》的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暗合了许多用兵之计,这些计谋对组织戏剧的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的性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哈姆莱特》围绕王子的复仇,描写了丹麦宫廷内两派政治势力生与死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双方为占_据有利地位,使用兵法计谋来克敌制胜也就不足为奇了。源于历史生活真实,又高于历史生活真实的《哈姆莱特》持久的保持了魅力。  相似文献   

14.
从美学和戏剧理论角度分析和评价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及其理论的得失,可见其史实的艺术是虚构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审美规律中进行的,这审美的规律就是叙事剧技法和叙事要素的理论作用。叙事剧的技法是以“古为今用”的创作态度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叙事诗的美学因素就是在历史人物的形象化方面起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布莱西特与莎士比亚虽属不同时代的戏剧家,但在戏剧表现手法上仍然可找到相似处。本文运用布莱西特戏剧的间离理论,从戏剧结构和情节上探讨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间离手段和效果。莎翁精心地运用间离手法使其戏剧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戏剧效果及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6.
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生活在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人类戏剧艺术上不可逾越的顶峰之一。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悲剧的成就最高,不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莎士比亚剧作的独特风格。从这些震撼人心的悲剧来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立足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若干方面研究了莎士比亚悲剧艺术的主要特征,希望能够为读者理解莎士比亚悲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豫剧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其精品剧目多次走出国门。但由于目前豫剧剧名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直接影响了豫剧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效果。同时关于豫剧剧名翻译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豫剧剧名可分为三大类,即人物名、事物和线索名、剧情名。对于以人物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等归化策略为主;对于以事物、线索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直译为主;对于以情节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为主,“直译+释义”、直译为辅。  相似文献   

18.
“生本英语教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特征,而小剧教学可以把两者统一起来。课本剧教学活动过程体现着科学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特征。科学求真、艺术求美、情感求善。当我们在努力地体现这些特征时、教学的积极作用便充分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9.
Over 20 years of research into the use of cross‐curricular drama in secondary science has indicated that this medium enables learning of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To date, academic research has tended to frame successful drama pedagogy as resulting from a Drama‐in‐Education approach, incorporating extended role plays and simulations of social events. By contrast, research has rarely focused on the scope and context of drama which is devised and used by real people in real situations. Indications from non‐academic literature and informal education practice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gap in our knowledge between research and classroom practice. This study focused on teachers’ own drama activities in five science lessons taught across schools in Cambridge, Kent, and Hertfordshire. Their classes spanned the ages of 12–16 in the subjects of chemistry, biology, and physic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drama form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by which drama was perceived to enable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drama activities were used to convey a variety of topics that have not yet been recorded in academic literature, and revealed a greater scope for the teaching abstract scientific concepts through mime and role play. These activities were perceived to develop students’ visualisation through a range of modalities, which included embodied sensation and anthropomorphic metaphors. Some features refl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experiment skills. A pedagogic model was produced based on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ractive talk and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