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吉林教育》2009,(3):88-88
在日常中经常听见别人这样说学生:想学的同学不用督促也能学得好,自己不想学习的同学督促了也没有用,这是一种典型的“二分法”,单单强调学生自身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往往得出的结论是:  相似文献   

2.
教师批评学生应忌以下七点: 一忌不问是非。教师批评学生若不问清是非,不但会影响师生关系,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而且还会加剧同学之间的矛盾,导致班级管理混乱。比如我校某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组长督促另一同学补交作业,那位同学不但不补交还出手打了这位  相似文献   

3.
主编信箱     
《同学》2003,(12)
本期主编助理:赖尔同学杂志社的编辑们: 你们好!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还有一年高考,我的心理压力很大。不过我认识《同学》也已经有两年了。习惯了每月到报刊亭咨询《同学》是否到了。如果真的不看了。我怕我真的不习惯,所以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戒掉”这种习惯的。  相似文献   

4.
花季雨季     
沈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是班里的劳动委员。有时候,对班主任下达的任务,有些同学在我督促下依然是不闻不问。面对这样的情况,给班主任汇报吧,怕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不汇报吧,  相似文献   

5.
张启钧 《科学课》2008,(7):56-57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活泼了,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也常常看到这样一些镜头:很多同学高举小手不停地大喊,根本不管正在发言的同学,也听不进同学说什么;一听要动手实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活泼了,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也常常看到这样一些镜头:很多同学高举小手不停地大喊,根本不管正在发言的同学,也听不进同学说什么;一听要动手实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至于老师讲的要求、注意事项则一概不听;对感兴趣的实验乐此不疲,根本不管教学已经到了下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加者。既然这样,教师就要采取多种方法或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不论课内还是课外,都能乐学、会学。这样才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语文学习小组: 把前后两排课桌的八位同学分别组成语文学习小组。选一个小组长。以后,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辅导都以小组为单位,使以前学生的单独学习变成集体学习。 二、学生回答问题打分: 在讲读课上,我不主动去提问,而是叫同学自愿起来回答问题。答对的记2分,答错的不扣分,每一堂课各组所得分数各组作好记录,教师也作好记录,以便最后总结评比。 这种方法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去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8.
我曾在北京学习一个月,回来后发现这段时间里学习且要求学生背诵的三篇文言文,到现在还有一大半的同学连一篇都不会背。这种现象在以前是从来不曾发生过的。问过代课的老师,说经常督促,怎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呢?询问课代表后,才知道代课的教师由于某种原因,只是问一下而已,因此大部分同学就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了。静下心来想这件事也不奇怪。面对这种情况,我内心的酸甜苦辣,难于言表。怎样处理这件事呢?是按照过去的做法,留下来补救呢,还是限期背会呢?是大发雷霆呢,还是……经过一晚上的思考,我终于想出了一个试一试的办法。我对同学们说:“…  相似文献   

9.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共产主义道德行为的概念、观点,并且使学生能够以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仅如此,还要看看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能自然而然地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准则,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也不管在什么场合。品德修养达到这种境界,要求当然是比较高的;但是,要培养红色的接班人、坚强的革命后代,不能不持有这样的标准。要培养学生品德达到这样的标准,要求学校和教  相似文献   

10.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曾经说过:“教育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教育是事关国家未来安全的重要投资。”我同意这种观点,不管是对国家、对家庭,还是对个人而言,教育都是投资,是对明日最重要的投资。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人们才不  相似文献   

11.
近来,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参加某一级的优质课评比,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班级彩排了几遍,甚至连哪个同学如何回答哪一个问题,都做了精心准备。我想,这样的课即使上得再精彩、再热闹,也是毫无价值的。就课堂教学而言,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般都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若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怎样的气氛才叫活跃呢?一堂课,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图,七嘴八舌,“是不是”“对不对”之声到处都是,这种课堂气氛是不是真正活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发言踊跃,不管教师叫到与否他们都会举手,甚至不管自己能否回答都举手,…  相似文献   

12.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当班主任,一定要把自己摆在同学当中,处处从我做起,以身作则,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打预备铃时就进入教室,那么,班主任在这时也应到教室门口等着上课。这样,可以起到督促学生遵守  相似文献   

13.
孩子跌倒了,要不要把他扶起来?这是近些年来教育界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观点似乎比较一致:孩子跌倒了,家长不要心太软,马上去把他扶起来,而要求孩子自己爬起来。一些年轻的父母对此深信不疑,理由是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我以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应当承认,重视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是对的,通过这种教养方式进行培养也是可行的。但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如果不管孩子年龄大小、身体强弱,也不管孩子跌倒后是否摔伤以及受伤的程度等  相似文献   

14.
我作为一名自考生,参加了河北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成绩虽然不是十分理想,但从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就自学中有关学习态度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兼与各位同学商榷。 自学考试的性质决定了“以我为主”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与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同于课堂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也没有人来督促、约束,完全凭借自我的主观意识和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来完成学业。凡是参加过自学考试的同学大体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在自学中,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屡遭挫折,都会言不由衷地说自学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中学班主任,总是难免遇到这样的学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怎么高兴就怎么干,毫无组织纪律观念,家长管不了,老师不敢管,同学惹不起.对这样的学生,放弃不管,显然不行,若真要管起来,既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和不抛弃不放弃的责任感,也要有“和风细雨”乃至“疾风骤雨”等多种教育方法.但作为教育者,如果缺乏耐心,一切方法都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耐心”才是好方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燕子姐姐:我们班上一些同学特别爱攀比,比谁穿的鞋是哪个明星穿的牌子,比谁过生日的地方高档气派,比谁的父母官大……我觉得这样很不好,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同学会觉得特别自卑。我希望大家一起来坚决抵制这种不健康的攀比风,可我不知道怎么做才有效?南康市实验小学四(3)班李灵李灵同学:姐姐首先要表扬你,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这么为同学考虑,真是个好孩子。在学校里的确存在你说的这种不正确的攀比之风。这种爱攀比的同学其实是他们的虚荣心在作怪。他们好扮酷耍派,认为自己比别的同学吃得好穿得好就很有面子。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学生都是…  相似文献   

17.
<正>从教近六年,发现一个教育现象:低年级学生上课举手十分积极,中高年级学生上课主动举手的就少了许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结合自己从教中的所遇所想,就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浅谈几点看法。一、扭转"举手发言丢脸"的观点原因: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很强,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不管对错。而中高年级学生自尊心更强了,学习中下的学生胆怯,怕回答错误会受到师生的批评、嘲笑;  相似文献   

18.
曾有一位第一次作班主任的年轻教师问我 ,应如何看待处理这样一个问题 :该班有一位同学因意气用事而违纪 ,被学校警告处分。事隔一个学期后 ,该生非常积极地准备竞选班干部 ,可该校管德育的一位领导说 :连处分还没撤销的学生没资格当学生干部。看到这位年轻教师左右为难 ,我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这位学生完全可以竞选班干部 ,而且 ,无论他能否竞选上班干 ,都将是一个教育引导他的良好契机 ,为师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意大利的学校里 ,是不设类似于中国中小学这样的班干部的 ,该国的学生认为 ,同学之间是平等的 ,谁也无权管谁。而在美国的中…  相似文献   

19.
笔者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一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整堂课基本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们的参与并不积极,相反,一部分学生甚至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完全不感兴趣,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有些同学看课外书,有些同学手机不离手等等。其中原因除了学生的自制力不强之外,对于英语课程兴趣的缺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做详细的分析并且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提出比较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启发与提问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多提问题,好象提问题愈多启发性愈强,这种观点我认为不对。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把启发式等同于问答式了。如果认为启发式就是老师问学生答,诸如:“是什么?”“对不对?”之类的简单问题,学生不需要动脑,只要把书本上的某一、两句读一下就可以回答,这样,看起来课堂上很热闹,有问有答,而实际上是:“学生动口不动脑,答案现成书上找。”这样的提问起不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的作用。 有的老师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