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太湖中成功筛选出一株能够同时降解微囊藻毒素-RR(MC-RR)和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土著细菌MC-LTH11.经鉴定,该菌属寡养单胞菌属,并含有mlrA基因.在含有藻毒素粗提物的培养基中,MCLTH11能够在6 d内将初浓度分别为37.13 mg/L的MC-RR和18.49 mg/L的MC-LR完全降解,并且降解速度受到pH值、温度、初始微囊藻毒素浓度和培养基种类的影响.此外,MC-LTH11能够在1 d内完全降解太湖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研究结果表明,寡养单胞菌MC-LTH11具备对微囊藻毒素污染水体的修复能力,并可能是太湖水华爆发后微囊藻毒素降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富集微囊藻毒素的黑色大头鲢鱼为样品,对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RR-,-LR)的提取、纯化和HPLC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实验建立了固相萃取(SPE)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水产品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利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38nm进行检测.其中,微囊藻毒素的提取溶剂分别为5%乙酸、75%甲醇和正丁醇-甲醇-水溶液(1∶4∶15),80%甲醇为洗脱溶剂.HPLC检测中的流动相为含微量三氟乙酸的55%甲醇溶液.研究结果表明,MC-RR的回收率为84.1%,MC-LR的回收率为89.9%.该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方法稳定的特点,适用于快速分析环境产品中的两种常见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  相似文献   

3.
采集滇池水华及湿地水体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的提取,通过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检测经湿地净化后水体和滇池水华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对动物的影响.比较得知,滇池水华水体中的毒素浓度较高,为高毒水体;湿地外周水体毒素提取液的毒性较水华水体低得多,为有害水体;而湿地净化水体毒素提取液则表现为无毒性.结果表明,湿地对滇池水体的净化具有明显作用,对滇池水生生物及周边动物及人类健康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微囊藻毒素-LR(MC-LR)对大鼠神经行为及海马组织中神经递质N-乙酰门冬氨酸(NAA)水平的影响.用不同剂量的MC-LR对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灌胃染毒90 d后,进行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试验来评估大鼠的运动行为、空间学习能力及记忆功能.行为学试验结果表明:MC-LR染毒剂量为2.00μg/kg时可显著损伤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自发活动能力;核磁共振成像(M RI)试验结果显示,染毒大鼠海马中的NAA/Cr比值显著降低(P0.05).研究提示,低剂量MC-LR能够导致神经行为及海马组织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水生植物床去除富营养化水源水中藻毒素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净化富营养化水源水中的藻毒素,在太湖湖滨进行了水生植物床(AVB)技术试验.该技术对MC-RR和MC-L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63.0%和66.7%.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发现水生植物根部对藻毒素的富集能力大于茎叶部位.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在AVB的底泥中检测到2种已知的藻毒素降解细菌,证明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存在.植物根系原生动物相和后生动物相丰富,盾纤虫、钟虫、旋轮虫、腔轮虫是优势种,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在蓝藻和藻毒素的去除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滴水观音对铜绿微囊藻、针杆藻的化感作用,利用根、茎、叶不同器官浸出液,测定对藻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浸出液对实验藻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叶浸出液对实验藻均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叶浸出液的化感抑制能力高于根浸出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的增强,第18d、叶片浸出液浓度为10g/L时,对微囊藻和针杆藻的抑制率分别为93%和58%;茎浸出液的化感作用对藻类表现为促进作用,且对微囊藻的化感促进效果强于针杆藻.  相似文献   

7.
水体富营养化多发生于湖泊水库等缓流水域,其中部分河流具有较长的回水区,由于其流,速较缓,常年处于水库状态,对污染物质的扩散和自净能力低。在营养盐富集的情况下,其不利的水文条件增大了水华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自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以来,干流流速明显减缓,水体自净能力大幅下降,库区多条次级河流的回水区都已经出现了藻类异常繁殖的现象,因此河流回水区水质值得我们关注。通过综述不同环境因子,包括营养盐、水温、光照强度、pH值、水动力条件对河流回水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继而提出防诒河流回水区富营养化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P-IBI)为基础的生态健康评价已经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但当前利用P-IBI进行的水库生态健康评价主要是简单地建立评价系统表征水体生态健康程度,聚焦于P-IBI评价体系反映富营养化程度的能力少见报道.以漳泽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开展了3次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调查,在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对漳泽水库开展了生态健康评价,分析与富营养化程度、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库共检测到浮游植物7门57属135种,7月以绿藻门、蓝藻门为优势门类,而10、11月以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占主要优势.水库的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轻度富营养化占比63.3%,中度、重度富营养化的比例分别为26.7%、10%,且沿着采样点方向,富营养化逐渐加重.水库所有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完整性评价中,库尾部分采样点评价结果较差,坝前生态健康程度较好.6.67%的采样点评价结果为健康,73.33%的采样点评价结果为中等,13.33%的采样点评价结果为一般,评价为差与极差的采样点均为3.33%.P-IBI分值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富营养化指数显著负相关,浮游植物完整性越差,富营养化越严重,P-IBI指标可作为反映水环境营养状态的标准.构建的P-IBI体系可反映漳泽水库的水生态状况,可为漳泽水库水生态的管理及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双室结构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以天然混合菌接种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能力.发现在V底物/V菌液=5:1的条件下各电池的电流输出高于2:1条件,提高阴极的密度和强度可增加开路电压,但会降低工作电流的输出.一次性放电实验显示,不同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和电子回收能力差别显著,功率密度变化为196.6-1283.0mW/m2,COD去除率在35.0-47.3%,库仑效率在28-50%,电子回收潜能大.开放性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比封闭环境中的微生物催化效果好,未驯化的硫化细菌催化底物产能的效率低.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秸秆为底物,以牛粪堆肥为菌种,研究了酸、碱预处理玉米秸秆对其发酵产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酸、碱预处理均能使样品中含糖量升高,并且硫酸预处理的效果高于氢氧化钠;硫酸的最佳处理浓度为0.3%、时间为6-8h。但其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对环境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巢湖学院学报》2008,10(3):100-103
本文通过巢湖东半湖2001 ̄2005年间六个采样点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巢湖东半湖富营养状态变化趋势及防治对策。结果表明:"十五"期间,巢湖污染治理效果显著,东半湖多年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状态呈逐年减轻的趋势,水质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水安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与环境退化等.文章采取模糊数学方法,对洞庭湖水安全总体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水安全形势最好的是东洞庭湖,最坏的是西洞庭湖,南洞庭湖介于二者之间,说明洞庭湖区水安全状况从东向西逐渐恶化.再从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与环境退化等具体水安全问题的表现看,三者也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说明洞庭湖的水安全问题是全湖性的.但不同之处和差异性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该文根据2003-2013年洞庭湖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营养指数法对洞庭湖的水质及富营养化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截流十多年来洞庭湖水质以Ⅳ类或Ⅴ类为主。洞庭湖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其浓度值分别高于1.0mg/L和0.05mg/L。湖体水质劣于出湖口水质,出湖口水质劣于入湖口水质。全湖的营养级别为中营养,东洞庭湖在2008-2011年出现了轻度富营养。  相似文献   

14.
以环太湖地区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环太湖地区的创新集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E-G指数、LQ指数都显示环太湖地区的创新程度呈现了逐步扩大的变化趋势;同时,通过以环太湖地区的创新产出为被解释变量,以创新投入和一阶滞后的被解释变量为解释变量,建立动态的空间误差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为环太湖地区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以上结论提供的政策启示是建立环太湖地区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由于协作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同区域和不同区域间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为了避免各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以太湖水污染治理为例,集中对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利益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发生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协作参与各方应该如何从转变理念,强调合作共赢、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利益约束机制和健全利益共享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实现协作过程中的主体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16.
衡水湖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京津冀气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衡水湖湿地由于水源短缺,水体富营养化,以及人工养殖影响污染水体,已造成了生态环境退化.研究表明:通过完善规划体系,落实保护开发措施,实施生态补水,合理开发利用衡水湖生态旅游,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的有效途径,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由此认为,合理的保护和开发衡水湖是实现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水质状况分析与水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洞庭湖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洞庭湖主要污染物为TP、TN,其它评价项目在Ⅱ~Ⅲ类之间,具有富营养化趋势。针对这一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洞庭湖区水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做好保护洱海的工作,对洱海北部为洱海提供主要来水量的“两江一河”(永安江、罗时江和弥苴河)的水污染治理情况进行调研。针对其水污染严重的现实,在回顾以往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水污染治理中的制约因素、存在问题及导致水污染的原因,最后提出加强“两江一河”水污染治理的十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伦理道德角度上讲,太湖水污染至少折射出两层伦理关系,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还是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就其实质上来说都可以归结为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关系。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当代人面前一项严峻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