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作要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六":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吧!拓展思路和父母说说心里话,这大概是不少同学渴望已久的吧!父母关心爱护我们,我们该有多少感激话要说!牙齿和舌头也有磕磕碰碰的时候,我们和父母天天生活在一起,难免出现分歧,沟通之后就能相互理解哟!父母的好、父母的错,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版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高年段学生应该具有"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习作能力。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的习作教学在这个年段培养学生修改能力有多重要!毕竟"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不仅要求学生在多读书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语感,同时也要在平时习作中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这样  相似文献   

3.
<正>楼主:各位大侠,欢迎再次踏入"玩转习作阁"。这段时间,"玩转习作阁"的人气可是暴涨啊。到我们这地面来访问的人数可不少,点击率一路飙升呢!真是可喜可贺!1楼:瞧楼主得意的!不过话说回来,也应该骄傲,谁叫这"玩转阁"玩的是滴溜溜直转啊!上这儿来踩几脚,出了"阁",连脚步都变得有墨香味哩。可谓是"踏阁归来马蹄香"啊!  相似文献   

4.
长期的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生涯,笔者发现:习作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没有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因此,写出的文章总是"写不具体"。这些文章都有一个特点:泛泛而言、言之无物、语言缺乏可感性。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创设情景,致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忆画面,写出当时的五官感受是指导学生习作写具体的有效的方法。小学生最喜欢有趣味的东西,我们应当注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习作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出一些有趣的题目。创设有趣的情景,开展有趣的创造实践,不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让小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吴琳莅 《教育教学论坛》2014,(9):216-216,195
本人长期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总认为:习作是语文这门学科作为工具性的体现,然而,习作却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没有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因此写出的文章总是"写不具体"。这些文章都有一个特点:泛泛而言、言之无物、语言缺乏可感性。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创设情景,致力引导学生回忆画面,写出当时的五官感受是指导学生习作写具体的有效的方法,从而让小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正为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习作修改有必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掌握整体审视、立意谋篇、选词炼句的有效方法,努力使其习作达到最佳水平。下面试就习作评改中"咬文嚼字"的基本过程及相应方法谈谈我们的体会。一、主题的重新审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统率着文章的全局,又关照着文章的细节。审视习作的主题有无问题,应运用全篇通读、整体知觉、归纳梗概、确定主次等方法。一次暑期返校,我们根据教材要求(苏教版六上《习作1》),以《暑假记事》为题,让学生进行一次练笔。批阅初稿时,发现有不少如下列类型的习作:  相似文献   

7.
高考作文由点到面安排材料,可以使文章主旨具有普遍意义。"由点到面",对课堂习作升格有重要作用--考生可以根据高考作文题目(或话题)要求,将自己原有课堂习作增加或更换某个材料--从而升格为能得满分的作文。不少课堂习作常常只停留在一个"点"上,文章无普遍意义;如果增加或更换某个材料,就"面上开花"了!  相似文献   

8.
正习作要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习作":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是不是有很多心里话想说,却没有机会说出来?这一次,就让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一吐为快吧!例如,对老师说,为了我们的成长,您操碎了心;对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别再把我当小孩儿看;对邻居叔叔说,我们不要再互相起外号了,这样不文明……总之,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在习作里向对方说一  相似文献   

9.
[阅读烛光]策划欣心主持人戴sir同学们,在上一期里我介绍了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你掌握得怎么样?你的习作完成得如何?收到欣心姐姐的礼物了吗?如果没有收到也不要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加倍努力哟!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如何写好文章的结尾。有句俗语说得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由此可见,完成一件事情,必需做到善始善终,而这最后的“关口”尤为重要。结尾是一篇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持习作的完整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好的结尾往往会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教材中一些文章的结尾吧!看…  相似文献   

10.
二胎之战     
编辑手记:近期,"二胎"成为了很多家庭的话题,我们的邮箱里瞬间就挤进来好几篇这样的文章。本期选择两篇"二胎"习作,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色吧!最近,阿姨又生了一个小宝宝。白白胖胖,一双黑黑的眼珠俨然两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让妈妈的母爱泛滥成灾。这不,她隔三差五就去阿姨家看小家伙,可谓是母爱爆棚!好几次,妈妈看到我是欲言又止,让我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中学生的习作里,有这样一种现象颇为普遍:在文章的结尾,同学们往往会来个"主题升华",常见的比如: "我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了!一个身有残疾的人尚且如此百折不挠,我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又怎么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灰心丧气呢?" "她转身默默地离开了.在夕阳的斜晖下,她显得那么美丽.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她的后背生出了一双天使的翅膀……" "我朴实、善良的爸爸,是你让我读懂了‘沉默是金’的永恒含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追求"凤头豹尾",素有"好头半篇文"之说。那么,如何写好习作的开头与结尾?教材中的课文就是我们进行迁移仿写的范例。一、写好开头,先声夺人1.解析题意,自然落笔。学生习作的自主性较强,有广阔的表达空间,文题也多数是自拟的,敲定了题目,也就对整篇习作有了一个整体的构想。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从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生活中,看到高兴的事情,遇上可气的情景,读了开心的文章,受到老师的表扬等等,一切的一切事情,你总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吧!我们可以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如果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就是一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习作。  相似文献   

14.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习作的修改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呢?一、让学生明确习作修改的目的对于修改习作,学生有许许多多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告诉学生修改文章的目的是使写出来的文字更好地表  相似文献   

15.
习作要求: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你是不是有很多心里话想说,却没有机会说出来?这一次,就让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一吐为快吧!  相似文献   

16.
把习作hold住     
<正>当前传授习作策略的文章特别多,而且确实篇篇都有指导性,可为什么习作仍是老师们永久的难题呢?我个人认为关键是老师们的问题。试问问自己:是不是宁可讲5篇课文,也不愿讲1篇作文?老师们知道吗,正因为我们自身这种畏文情绪无形中传染给了学生,就有了"又写作文了,真烦!"的感觉,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习作这盘难得一吃的"鱼翅"变成学生天天都吃的"大米饭"?——让习作成为一种习惯。一、习作——"一切皆有可能"  相似文献   

17.
[案例l]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平时非常喜欢看书,可是一到习作,他就"卡壳"了,不是词不达意,就是胡编乱造,今天的习作往往都要拖到明天交给我.对此,我苦恼极了!可是有一天,我发现这个小家伙竟然在我的课上写小说,拿来一看,嘿,还真不错,人名地名有模有样,情节也能一波三折.下课了,同学们都来替他求情,说:"老师,不要没收他的作品,我们还等着看下集呢!"""老师,他写得可有趣了,不信,您看!"……午间阅读的时间到了,我把他喊到身边,说:"你的作品我读过了,有声有色,的确很吸引人!只是为什么每次习作,你就那么困难呢?""我觉得没话可写!每次习作不是写人就是写事,没劲!"他脱口而出,而我却一时语塞.  相似文献   

18.
每当学生习作时,常会如此抱怨:又是作文,唉!不知写什么好。客观地说,学生接触生活的面确实很窄,但因此就无习作的素材了吗?我们认为不是这样的,只要学生悉心感悟生活,俯拾皆文章。  相似文献   

19.
陈真广 《小学生》2013,(7):51-51
小学生习作普遍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没话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如何化"难"为"易",使习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呢?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教学,应该立足语言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会作文。一、体验生活,积累习作素材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学习作文也不例外,教师  相似文献   

20.
形成个性化习作是习作教学的真谛,是广大教师习作教学的共同追求。我们要从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还学生一个"乐写、敢写、善写"的空间。让我们带着一种期待,点亮孩子个性习作的灵感,欣赏孩子带给我们的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