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愁”是人类一种抽象的思想感情,也是中国文学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发愤以抒情”①的“忱患意识”和“诗缘情以绮靡”②的“爱情意识”的支配下,抒写国恨家愁,离绪别情,从而创造出浓烈的“愁”氛围。近读易安居士《漱玉词》,被词人那种“愁苦”的词心所感染,偶有心动,于是拈出念“愁”的典型词句,试析其丰富多彩的写愁手法。  相似文献   

2.
张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向被人们所忽视,尤其在论及七言诗的最早起源时,张衡的<四愁诗>一向由于其第一句中的一个"兮"字,无缘于最早的七言诗称号,而被称为骚体诗,本文就张衡的<四愁诗>与屈原<离骚>作出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同异.给出<四愁诗>在诗歌史上的一个恰当的地位,肯定它的极高成就,并且就张衡所处社会环境和张衡自身的性格、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四愁诗>中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古今中外的创作实践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文学反映什么样的生活?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我对升学问题是这样想的》一“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你——/,一个青年团员,祖国未来幸福的战士,/党教有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伟大的革命./党希望你/毛主席希望你/为革命事业而不倦的努力/啊我最亲爱的同志/请答复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对团中央的号召/祖国的要求/采取了什么态度/在思想上如何处理了“升学问题”?/(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这“诗”全文用韵语形式排列了一些概念,提出了青年团员如何对待升学的问题,可谓反映了生活,但通篇文字没有诗情,没有诗的形象,没有诗的文采,它也许是一篇漂亮的号召文字,但不能成为文学王国的成员.再看唐代张打油的一首《咏雪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转引自中外文学家《创作故事》)这“诗”确实抓住了下雪时的特征,描绘的画面具体生动可感,但它只是对自然景色的简单再现,景物形象的罗列和堆砌以及使锹、使扫帚的简单的叙述.缺少诗的意境和打动人心的诗的激情,因此它也不能算做文学王国的合法成员.  相似文献   

5.
严羽诗话体系主要构成之一为“兴趣”说,“兴趣”说阐述了诗的艺术本质及其基本特征,解释了什么是诗,以及优秀诗歌应具备何种审美特征的问题。另外严羽提出“气象”,指诗歌神情气概风貌的集中体现。《诗辩》曰“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这里把“气象”与“兴趣”并列,同为诗法之一,“气象”与“兴趣”是两个有所区别而又相互有所联系的艺术范畴。  相似文献   

6.
说自己的话     
冒继承 《阅读》2009,(4):22-23
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他对诗学也很有研究。一天,有个人拿了自己的诗作,向黄宗羲请教。黄宗羲翻开诗稿,刚看了几句,就说:“这是杜诗。”再往下看,又连声说道:“杜诗!杜诗!”来人受宠若惊,喜形于色。要知道,杜甫可是诗圣呀,自己的诗被当作是杜甫写的,不就说明自己和杜甫水平相当了吗?可是黄宗羲接着说:“诗的确像杜甫的诗,可是你自己的诗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7.
《周礼》云:“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自是之后,无论品诗、论诗,“六义”(六诗)一定是必涉之辞。当然,“风雅颂”不管认为它是讲诗的作用,还是讲诗的内容,抑或是讲按音乐来区分,不属艺术表现手法,它是被撇开不论的;“赋比兴”则不然,它是诗论者始终绕不开必定言及的作诗之法。可是,赋、比的意义很明确,笔者要问:“兴”究竟是什么?其本质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在其作品《艺概》的“诗概”一节中,概述了诗“言志”、“缘情”、“理义”为本这三种本体论.这是他对传统的诗学本体论中“言志为本”、“缘情为本”、“理义为本”的继承,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在“相逢尽是尘中老”的驿路上创作了大量的驿路诗歌,其数量几乎占《全唐诗》的十分之一,其内容和情感特质也与常态下的诗歌有所不同:羁旅行愁诗中的漂泊感、孤独感、弃置感,思亲念友诗中浓郁的亲情,驿路酬唱的无可奈何,驿路风物的借物写心,驿路别诗则情深意长。  相似文献   

10.
甘肃青年女诗人娜夜是中国当代诗坛优秀的女诗人之一。她的《母亲》一诗材料近取诸身,于平凡的生活之中独具慧眼而点石成金,且构思自然天成而又妙如天工;在语言运用上,娜夜的诗达到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地步,平易质朴,简约含蓄,内敛并富含意味,是对语言巧妙的顺应而不是对语言的粗鲁暴力。笔者从“怎么写”而不是从“写什么”的角度,为文学写作以及诗歌写作提供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小学古诗教学的文章可谓多矣,然而怎样在符合科学性的同时注重艺术性的探讨尚不多见,我们仅根据教学实践举隅谈片。一是运用故事巧破难点。有的古诗内涵深沉,具有特定背景,在理解上增加了难度。比如盂浩然《宿建德江》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显然系触景生情,集中地表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满腔愁恩。诗人为什么“愁”?又“愁”在哪里?如果只从诗人作客他乡,十分孤单,因而愁绪顿生求解,那就浮于表面了。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段故  相似文献   

12.
戏有戏“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这些诗词曲文的“眼睛”,是指一句之中或一篇之内表现意蕴、揭示本质的特别精采的字,句、段而言.它是体现文章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关键,是作家反复体验生活、推敲文字的结晶.古人有的把它称作“题窍”(唐彪),有的把它叫作“眼目”(司马迁),我们不妨用刘熙载的说法,就称之为“文眼”.  相似文献   

13.
唐诗略论     
一、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在文学界,有一种通常的说法:“诗是最早最高的文学。”西方有人把诗比为“文学各类中的皇后。”中国现代诗人艾青也把诗比喻为“文化母亲众多儿女中的一个骄子。”他还很赞赏朱光潜先生的话:“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中国古代的孔夫子对诗曾有过很高的评述。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鲁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14.
《旅夜书怀》一诗,以愁情选悲景,以悲景写悲情。从诗歌所涉的时空层面来看,“悲”的内核在于“独”。“独”既是诗人思考的背景,也是诗人当时生命状态的总结。在这一富有情感浓度的环境中,诗人思绪万千,感眼前之无望,念人生之坎坷,由“独”而陷入了对人生困境的沉思。诗人因万事潦倒、信念崩塌而痛苦愁闷,又因“破”而难以接受、无法释怀、矛盾挣扎。尾联中沙鸥意象的运用,是诗人试图为摆脱困境探寻出路,但心有重负又何谈自由洒脱。沙鸥孤独却自由,诗人孤身却迷茫无措,踟蹰不前。这一意象的观照,赋予了“独”更为深刻的内涵:不仅是人生状态,也是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酒的故乡,更是诗的国度,酒与诗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岁月的流逝中,酒与诗不断交织融汇,相互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中国文学史由此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诗酒文化,诗人与酒的复杂而深厚的情缘,诗与酒的完美结合,吟酒诗独特的艺术特色都是这种诗酒文化的集中体现。 (一)酒与诗人的生活 历代中国大诗人与酒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汉代曹操“对酒当歌”(《短歌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嵇康、阮籍在沉醉中留下万言大作,唐代李白更是诗百篇皆因斗酒之功,被称为酒仙兼诗仙,张旭是“三杯草圣传”,戴叔伦则是“每因一樽酒,重和百篇诗”,到宋代,显贵晏殊也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甚至女流之辈李清照也“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险韵诗  相似文献   

16.
70年代末80年代初勃兴的“朦胧诗”,是中国当代诗歌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革命.它由受非议——让步——承认——获得较高评价,走过了一段较长的被认识、被认同过程.今天看来,“朦胧诗”的最大功绩就在于,它从根本上恢复了诗的审美特质.而从80年代中期开始,当代新诗再次发生激变,又出现了以“朦胧诗”为否定目标的“朦胧后现象”(又叫“新生代诗”、“第三代诗”、“后崛起”等).1986年《深圳青年报》和安徽的《诗歌报》联合举办的“现代诗群体大展”,就是这股诗潮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7.
诏狱是宋代的一种特殊的司法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审判一些重大案件.对诏狱的审判有一套与普通案件有别的法定程序.“乌台诗案”是北宋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诏狱.通过对“乌台诗案”的梳理,宋代的诏狱有如下司法程序:立案、逮捕、审讯、录问、判决、奏请圣裁、执行.但在皇权专制体制下,在党争激烈的宋朝,诏狱往往沦为派系倾轧的工具,或皇帝、权臣清除不同政见者的工具,而诏狱的所谓“法定”程序也就成为了一种极其有效的合法的政治迫害形式.  相似文献   

18.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19.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以通俗浅近为特色.过去论者较多地着眼于梵志诗的通俗化、语体化,而对其诗的使事用典却很少论及.梵志诗“不守经典,皆陈俗语”(《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原序》)凡已成为定论.然读梵志诗不难发现,所谓“不守经典”说并不可靠.使事用典在梵志诗中并不罕见.对此,我们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也无须囿于《原序》的成说再不作科学的探析.基于此,本文拟对王梵志诗的用典特色作初步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梵志诗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李慈铭在近代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的《越缦堂日记》一直被研究者重视。其实,他的诗、词、文亦佳,但学界对此关注较少。本文以《霞川花隐词》的"愁"为切入点,来对他的词作进行分析。首先对"愁"的类型加以分析,其次从"愁"的表现艺术手法,即深厚的语言表现功力、美人香草之旨、真情注入词中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