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习作教学总的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习作中的情感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然而,在小学生习作中,学生的情感表达存在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等问题。这与学生的求稳心理和懒惰心理有关,也与教师指导的方法有关。在习作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教师经常谈到的一句话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文字是作者思想的服饰,一篇好的作品只有包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才能打动人。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描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他是说,写文章的人大都内心有所触动,就把这种情感写出来,那  相似文献   

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贵有情,情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情感是碰撞出读者心灵火花的电石,学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老师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获得共鸣,得到赏识.怎样才能生出真情来呢?其实生情有道.  相似文献   

4.
愉快的寒假生活结束了。刚刚走到三、3教室门口,“赵老师,过年好!”“赵老师,过年好!”……随着一声声彩铃般的问候,一群群快乐的孩子叽叽喳喳地围了过来。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恩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朗读重在一个“情”字,在感情朗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蓄积“感情”、释放“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朗读重在一个"情"字,在感情朗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蓄积"感情"、释放"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当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文的人文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重视过程与方法,关心情感与态度.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或者是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理性的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教师望眼欲穿,学生一言不发,没有一点交流的渴望与激情。为了消除这样的尴尬,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课堂中真正地动起来,切实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经过几年探究,我总结出通过以下途径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产生“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从而“情动而辞发”,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9.
肖优俊 《初中生》2013,(17):10-14
【表达交流】作文本发下来了,陈秋洁急忙将它打开。上一次作文,她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习惯于低头走路的她,在老师的鼓励下,终于扫除自卑,勇敢地抬起了头。当陈秋洁翻到这篇作文时,只见文后有老师娟秀的笔迹:"故事写得非常详细,人物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若能在叙事过程中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抒发出  相似文献   

10.
议论、抒情都是常用的写作表达方式. 所谓议论.是指作者对客观事物作深入、细致的剖析之后而生发的精辟见解或评论。记叙性文章中的议论.指的是在文章的关键处加上的.能使中心思想更加深刻.主题更加突出的精当话语。  相似文献   

11.
记叙文中的抒情,即在写人记事或描绘景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抒发内心感受,表达思想感情。抒情的文字虽少,但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表达出文章的感情倾向,还可以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主题。记叙文中的抒情,方式灵活多  相似文献   

12.
经典示范 目送 台湾/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相似文献   

13.
王勇 《新高考》2009,(3):11-12
高考作文要求"感情真挚",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但什么是真情实感,如何才能打动人,不少同学对此模模糊糊,以为喊几句口号,来一段排比,说几句煽情的话就是抒情。其实,好的抒情句是耐人寻味的,是越咂摸越感动的。而文章若想打动人、感染人,就需要作者能够挖掘内心深处的灵魂,抒发内心深处的真情。"在情感化氛围中写作,让思维在情感的河流里穿梭,语言在情感的波浪里翻花,灵魂在情感的激荡中净化。"  相似文献   

14.
张燕 《时代教育》2012,(22):145
上课时,因为有两个同学走神,被罚下节课给同学们表演个小节目,可又到上课时却没做任何准备,于是有同学自告奋勇愿意替他俩表演节目——与同学们对对联。于是,这节课所有的同学异常活跃,很多孩子是妙语连珠,文思泉涌,以至于下课还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由此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这也许就是我们经常探讨的"引情入境",因为"情境结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不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吗?  相似文献   

15.
习作指导课难上,学生作文难做是我们一线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的。在现行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每当老师一提及要写作文时,多数学生就开始叫苦。有时教师的激情导入已经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致,可是一让他们自己动手写作,他们又开始唉声叹气了。写作的过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艰涩的。每当面对这样的窘境,我就想:怎样才能让作文课堂充满阳光,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习作心境充满愉悦?  相似文献   

16.
自从高考有了古代诗歌鉴赏题以后,分值只有6分的古代诗歌题就成了老师和学生皱眉的题目之一,因为复习中花时多,收效微。其实,从高一一路走来,古代诗文教学就是语文课堂的“主打歌”,按照正常的进度,进入高三总复习以后,在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方面就要花去学生一个多月的时间,可是,一轮复习下来,学生们还是没法透过诗歌考题的“重重迷雾”,获得所期待的成绩。在这个高考分数说明学习程度的年代里,古代诗歌鉴赏成了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瓶颈,一些就是对古诗有兴趣的学生也不免发生厌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境界。在课程标准中,"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8.
《教师》2018,(10)
长期以来,小学美术课惯用的教育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将作品分析介绍给学生,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但这样的方式恰恰忽略了每个学生自我鉴赏的能力与眼光,而且教学方式又枯燥无味,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采取措施,创设条件,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情操、自我提升的能力以及对美术的兴趣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情动辞发,披文入情——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敏 《考试周刊》2009,(9):239-240
以往的小学美术课程过分强调了美术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性质。有效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情感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小学  相似文献   

20.
刘颖 《小学语文》2008,(1):76-78
“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习作。这一单元紧紧围绕“作家笔下的人物”铺开,使学生感受了各具特点的鲜活人物形象。本次习作要求“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对于写人,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而捕获人物特点的,正是自己心灵的感动、激动,甚至冲动。因此,只有那些平时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的孩子,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