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在早年的诗词创作中频繁使用"人间"一词,其两种词集均以"人间"为名,又曾撰《人间词话》、《人间嗜好之研究》等论著,体现了其对"人间"一词的浓厚兴趣。其诗词中的"人间"大致有"人世"与"人生"二义,但侧重在"人世"方面。因王国维大量使用"人间"一词,使得其身边师友如罗振玉、罗振常、吴昌绶、罗庄等以"人间"相称王国维,而王国维校勘诗词曲时,也多次自署"人间"。通检王国维语境中的"人间"一词,其基本意蕴乃是在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对世间人生的处境与出路、价值与意义的深沉考量,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及"意境"出现的频次进行对比,发现"境界"出现的次数远高于"意境","意境"一词主要出现于《人间词乙稿序》中,所以《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是"境界"说。在此基础上对"境界"及"意境"的美学内涵进行辨微,认为"境界"说包括美学特征论和人生修养论,其美学内涵大于"意境"说。  相似文献   

3.
梁吉 《现代语文》2010,(4):117-118
<正>非常地偶然,笔者在很短的几天内分别读到了苏童的短篇小说《天使的粮食》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巨翅老人》。《天使的粮食》中天使因人间遭难而下凡救济,《巨翅老人》中天使却因自己遭难而流落人间。但无论是救济人间还是流落人间,两位天使均遭到了"不公平"的甚至残暴的对待。天使们最后不得不远离人间,他们留下了巨大的遗憾,我们作为人间一员也将深深地羞愧。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历来多以"境界说"为其论述内容。我们对"人间"一词,从"忧生"、"忧世"意识、情感的真切和形象的鲜明作出新阐释,认为王国维选择以美育育人的人生之路,关注人生苦痛、抒发人性之真和语言应该"俗化"的审美标准,共同构成了《人间词话》中的"人间"意识,体现出他悲天悯人的"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5.
境界,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王国维在中西兼容的基础上,将该说发扬光大,形成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论体系,凝结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奠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美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本文尝试通过"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扮演的角色来探讨"境界"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石琳 《华章》2010,(25)
<红楼梦>中,曹雪芹虽做出了"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这样的感叹,但"人间"却实有"兼美"--史湘云.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最完美的一个艺术形象,颇具有名士风度.她性格的这种完美正是体现在她的"兼美"性,即其雅俗兼之之美,动静兼之之美,悲乐兼之之美.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之《人间词话》,研究其"境界说"内涵者甚多,而研究其提出者很少,从词学史角度对比去研究的就更少了。本文简要对比了"境界说"与"兴趣说"、"神韵说",大致梳理了《人间词话》中典型词家在王国维"境界说"理论背景下的优劣得失,旨在分析"词以境界为最上"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18日的《新民晚报》载有《精彩老朋友够精彩》一文,文章说:"1966年,毛泽东观看《智取威虎山》演出后,还欣然动笔,把《打虎上山》中的一句唱词改了一个字,由原来的‘迎来春色满人间’变为现在的‘迎来春色换人间’。"毛泽东为《智取威虎山》改词是文坛著名掌故,许多人都知道。不过,这里讲得不准确。其实毛泽东是把"迎来春天换人间"改为了"迎来春色换人间"。"春色"比"春天"含蓄浪漫,并且  相似文献   

9.
"人化的大自然"的描写在20世纪80年代知青题材小说中比比皆是,大自然是隐喻的人间社会或者说是"自然化的人间社会",人物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显现英雄本色,自然的恶劣烘托出人物的崇高品质。进入90年代,随着书写环境的日渐宽松和个人意识的觉醒,知青题材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日趋接近本色,不再承载更多"宏大"意义,只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着重描写遭受人为破坏的自然景貌,警示世人,呼吁环保。  相似文献   

10.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对文学命题。《人间词话》虽未有其准确含义,但这对概念自提出至今,有众多学者对其内涵进行探究。本文在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不隔"进行深入分析,阐释其中隐含的自然生命观,以及在自然生命观下回归生命主体,并探讨个人感觉表达的可能性,如何才能达到"不隔"之境。  相似文献   

11.
暑假一日     
"爱在人间,爱在人间……"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想必你也曾听过,也曾唱过,但你未必真正经历过、领略过,而我在暑假里曾亲身经历过一场"爱在人间"的故事。那是暑假的一天,天气格外闷热,人好像在蒸笼里一样,甚至连树上的知了都不愿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文学的精神标杆,史铁生不再是"身残志坚"的固化形象,而是化身为召唤人间真情的使者。残疾绝境中的亲情守护、友情助力与人间温情的滋养,使史铁生感受到情感的创生力量,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兄弟之爱",而他亦将情感因子种植在文字中传递出去,建立起伪爱时代的情感丰碑。  相似文献   

13.
罗钢教授的"《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对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中国古代意境说"提出质疑,认为王国维"境界"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横向移植,与中国古代美学无涉。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同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逻辑缺陷。"《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带给我们的困惑根源在于中国学者面临"失语"的文化困局,仍旧遵循着中国传统学术话语模式下以经验型的方式阐述特定概念的思维,遮蔽了《人间词话》作为新旧交汇之际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七则主要区分了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在创作技巧方面,以及对于"阅世程度""观察侧重点"的不同之处。以诗人都必须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观点来解读《人间词话》第十七则,是过分苛求了语句的字面意思,断章取义。本文以马蒂斯"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的观点,"以意逆志"地推求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七则的本意和他的基本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6.
宋代文学家苏轼,年轻时自以为已无书不读,便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者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与课改同步,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深感"人间真情"这一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富有教育价值,对当今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价值教育,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就教学"人间真情"这一专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人之初的教育,是与人之"人间"密切相关的.教育是为人之"人间"的建构与形成服务的.教育的责任只是通过老师之眼、之口将人之"人间"的各个要素彰显,加深其在个人心中的文化印象,解读这些要素对个体生命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使这些要素以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9.
李锐的小说《人间》是对神话的重述,其中的大众形象构成了情节的主要动力和意义的基本支撑点。小说中大众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对"异类"的排斥和攻击,并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法海是《人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由于他身份的不断游移,不仅使大众群体的形象特征更为立体,而且也反映了知识分子与大众群体微妙的关系。《人间》是李锐向传统神话的致敬,但其中更融入了李锐的个人体验、关于文革的反思以及对当下市场消费为主潮的大众社会的警醒。  相似文献   

20.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中的核心理论。本文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语》手稿本全编与删定稿文本出发,对王国维的独拈出的"境界"一词的三个层次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