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圆顿止观"法门是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秉承大乘经论所述的理论与方法,依据自身止观体验与"解行相应"的佛教传统,整合南北朝以降传入中土的各类禅法而成的一类止观修持体系.它最终以<摩诃止观>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大乘实相禅之中国佛教样式的一种典型代表.由于<摩诃止观>所宣讲的"圆顿止观"教学法具有基本的"道次第"可供行者遵循,因此通过对智额"圆顿止观"教学法的解读,可以把握作为"禅观"经验之佛学的内在逻辑,以及达到"不可言说之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慧能顿悟成佛思想通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修证方式上来理解慧能的顿悟成佛, 认为修行其顿教法门, 关键是自性自力———开悟证道关乎人最内在的本质。顿悟即是自识本心, 直了成佛, 强调见性的整体性。顿教修行还与人的根智有关,它宜于上根大智之人,这应是慧能门下龙象众多、宗师辈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频《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梁海 《天中学刊》2004,19(4):67-69
柳宗元一生推崇天台宗,天台宗思想自然渗透于他的诗文创作中。柳宗元山水作品中贯穿的无情有性的认知态度、卓然孤存的生命理念、止观双休的修行方式三个不同层面的天台宗思想成为化解柳宗元生存困厄,领悟自我生命,重振士人理想的有力认知武器。同时,由于天台宗思想的融入也大大增加了柳宗元作品的哲理内涵,使他的诗文变得更加厚重深邃,耐人寻味,从而奠定了他一代文学大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智(岂页)建构止观思想的历史背景出发,具体阐述了天台宗止观思想及建构这种思想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6.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为汉译佛教典籍,早佚。后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该经残卷3号,引起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先后出现研究论文多篇。本文在对研究论文进行编年介绍的基础上,对至今为止的该经研究史进行评述,进而对该经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论成佛问题     
讨论佛家的成佛难题,像众生以至无情众生是否皆有佛性,佛性本有抑或始有,是顿悟还是渐悟成佛,等等,以期最大限度地消除在该问题上的分歧,至少也可以澄清问题。  相似文献   

8.
唐宋之际,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其影响遍布大江南北.当时寺院僧尼的经商行为也较之前代更普遍,形式更多样,更加堂而皇之而不顾及原始佛教教义的约束.究其因,主要是受到当时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禅宗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易及其成佛主张则更为有力地促进了寺僧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六祖坛经》是佛教中国化最高成就的集中体现,它的修行观对修行和个人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其"顿悟见性"的修行观对《六祖坛经》修行的目标、修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佛教基础论典的《俱舍论》在天台立宗以及后来祖师的经典诠释中多有涉及,其中湛然大师引《俱舍论》来阐释天台教理较多。《俱舍论》的相关内容对于理解智者大师抉择从观"识阴境"入手的意趣,以及分析"识阴境"之具体内容很有益处。见思二惑是天台止观所基础的对治境,《俱舍论》的相关义有助于诠释相关内容。天台宗义理与《俱舍论》义理具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天台宗自智创立以来,曾盛极一时。百来年后,天台宗学风不振,直到晚唐湛然的露面,才重振天台学风,史称天台宗的中兴。由于湛然把《起信论》思想引入天台宗,导致长达30年之久的天台宗山家派、山外派之争。知礼以山家派自居,以“救天台一家之正义”为己任,从“性具三千”的本体论立场出发,用“妄心观”的现心论批判了山外派的“真心观”的观心论;用“别理随缘”的判教思想批判了山外派的“别教不谈随缘”的判教思想。本文仅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知礼的佛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翻开《书摘》2005年第3期,看到《侯宝林:我一生是为你们的笑而活着》一文中有一个小标题——“临终彻悟,羽化成佛”。心想,“羽化”怎能“成佛”?大概是印错了吧,应该是“成仙”才对。可仔细一看正文,“他说完了这句,双手合十”“侯宝林已入化境,成佛了”,竟真的是“成佛”!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错误并不少见。这里再举几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汉传佛教中从教入修需"大开圆解"。天台宗的圆解要点在对于圆融三谛三观的透彻理解和确信,在内容上包括了"五略"与"二十五方便"等方面。华严修观中也须大开圆解,华严圆解包括对"空有圆融幻有"的理解,又以十玄具十所依事为其圆解特点。解行关系也是教观关系的一种形式。而天台在观法上,即当前一念妄心即可起观。就华严的禅观来说,要直接观到真心,其需要特别的方法。华严法界观中,也要大开圆解,泯解趋行而观。  相似文献   

14.
以杨曾文先生校写的《六祖坛经》为考察文本,从精神解脱的角度,在解脱境界和解脱方法两个维度上对"识心见性"进行了阐述。在解脱境界上,着重从来去自如的逍遥境界和应无所而生其心的人生态度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解脱方法上,厘清了惠能对神秀修行观的态度,阐述了惠能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法门。  相似文献   

15.
十乘观法作为天台止观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来源与法华经的白牛车喻直接相关,其十法成乘体现的是众缘和合成就的思想,认识十乘观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旨归有助于我们了解该止观体系所具备的和合特质。十乘观法的和合特质乃是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发展、弘扬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忏悔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在古印度佛教创始后就已有之。文章主要探讨华严一派的忏法形成过程,以期明晰其在整个佛教忏法形成的历史脉络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华严忏法体系创立之初就深受天台忏法的影响,从它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宋代时忏法已经达到极其繁荣的时期,天台宗在忏法的创作、推广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对忏法划分为事忏、理忏的方法和十种忏心的思想对华严影响很大。圭峰宗密通过制作《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将华严幽深博大的思想运用到实践修行当中。他以《圆觉经》为主体,在继承澄观等华严思想及实践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天台的礼忏、禅观方法,从而对华严忏法进行了制定。  相似文献   

17.
心性论是指对人的先天本性的认识。在印度佛教中,心性是"本净"的。人人生而具有成佛的潜能和内在动力,只是因为"客尘所染",所以不能自见其心。而中国佛教认为"心性本觉",人心就是道德和精神的圆满状态,只要自认其心,当下便能成佛。因此,中国佛教心性论是对印度心性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8.
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普遍流行,但它执著于净土和弥陀的实有;主张发愿念佛可借助阿弥陀佛愿力(他力)往西方极乐世界;认为极乐世界之享受永不转退等。这些观点都与天台宗佛学相抵牾,智顗却站在天台宗立场,把弥陀净土信仰融入天台止观,提倡“禅净双修”。尤其从智顗的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的两重信仰问题,可见净土信仰发展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九僧是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但很少受到后人的关注.他们修行的宗派是天台宗和南禅宗,而天台宗和南禅宗思想又分别影响到他们各自的诗歌创作理念和艺术特征的形成.与此同时,九僧诗歌的艺术价值又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六祖慧能大师讲法的内容由其弟子记录编纂成《坛经》,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讲法而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由此可见《坛经》一书在佛教界的重要性。《坛经》一书有着精深玄妙的思想,其中有"即心即佛"的佛性观、"明心见性"的修行观、"自修自度"的解脱观等,这诸多的思想成为禅宗最为根本的特质。在这些思想中始终贯彻着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之理论与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