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副文本不应局限定位于"一种辅助性的次要文本",应关注文本内部的层级性特征和功能的多元化特征。序跋作为副文本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立体化、交互性的形式参与文本系统的构建。以《葵园四种》为例,在文本定位方面,不同层级间的序跋具有"元"特征,其层级性高低取决于对应的主文本;在内容配置方面,序跋主题"评书、知人、论世"的倾向性影响了文本的内指、外指协作机制;在功能类型方面,以经济学思维审视文本的动态进程,序跋具有组篇功能、交际功能、宣传功能与导读功能。  相似文献   

2.
马德清作为彝族的一位当代小说家,其创作的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其长篇小说《厚墙裂痕》,不仅在史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彝族传统文化及其变迁的民族志资料,而且从小说语言、叙述姿态和小说结构三个方面凸显出其创作与生活同构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3.
马德清的长篇小说《厚墙裂痕》从族群世系及其变迁、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制度及习惯法的运行情况等方面追述了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变迁,具有民族志的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马德清的长篇小说《厚墙裂痕》是一部以反映凉山彝族奴隶制度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小说共40万字,以独特的凉山奴隶制社会中的彝区生活为背景,描写了神秘的奴隶制度。奴隶制社会下的彝族人,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最后使奴隶制社会的"厚墙"产生了历史的裂痕,在新旧两种文化的冲撞中动摇在历史的深处,让人们在艺术的感受中走进彝族历史和文化。作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后,不仅受到了各民族读者的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是萧红倾尽其全部生命并高度融入她思想情怀的典型范本。在这部小说里,她既要担负着对"国民性批判"的重任,又要借以回到童年来疗救个人内心的痛苦,同时还不失以女性的身份来关怀着其他女性的不幸;在这些多重意念的疯狂侵袭下,她无法承担起生命的重负以及摆脱写作的困境,造成了因意念化严重而带来的叙述的紧迫感,使得文本具有了裂痕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后花园"的温情与"我家是荒凉的"情感裂痕和老胡家大孙子媳妇与冯歪嘴子的性格裂痕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梁小斌的诗《雪白的墙》虽然看似简单,但却经得起分析和推敲。这首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诗中存在着两种文本:显性文本和潜文本,显性文本以孩子的视角写出,潜文本写的则是成人世界,文革的灾难以及更广阔的人类灾难和这些灾难带来的哀伤以及重见天日带给人的惊喜,两种文本的运用带来了诗学张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另外,此诗无论在语言的运用还是在意象的选择上都起到了"微言大义"的效果,对于这些诗歌手段的分析对于理解作者的深意和复杂的抒情动机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文本,语言上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严肃性。然而,政治文本的语言中也存在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审美价值。原文中的文学性和情感倾向是否在译文中再现,对于文化传播至关重要。因此,忠实地再现原文中的文学性和情感倾向有助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8.
副文本作为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递着多样化信息,对译本研究具有启示意义。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中,副文本担当着重要角色,但相关研究屈指可数。本研究聚焦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构成要素及其功能,以期揭橥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的价值。研究发现,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在阐释译者翻译观和翻译动机、重现源语语境、弥合文化差异、建构中国古代哲人形象与促进译本接受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为中国哲学典籍“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静  陈尧 《英语广场》2024,(8):89-92
本文按照副文本的表现形式,将《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副文本分成三个部分:译者序、注释和其他(封面、出版者的话等)。通过研究发现,译者许渊冲在副文本中展现了诸多杰出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策略能力、翻译知识能力、语言外能力以及良好的翻译职业道德。副文本不仅为翻译课堂提供了大量立体、生动的案例,还为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视角。因此,将副文本研究引入教学课堂能够为中译外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对阮大铖《石巢四种》的语言特色,多以文采斐然称许.这种对阮大铖戏曲宾白曲词不分,概而论之的语言评价有失偏颇.如果说偏重抒情的曲词以文采斐然目之,并不为过,而把宾白、偏重叙事的曲词言之以文采斐然恐怕就不甚恰当了.偏重叙事的曲词,因受曲牌的限制,再加叙事为其重点,所以显现在文辞上不像了无捏造的宾白那样,口语感十分强烈,句式的规整、语言中以少胜多的雅化倾向使其跟宾白的语言特色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毕节彝族因自然、社会条件于新石器时代产生了禁忌习俗,表现在性禁忌和保护图腾物两方面。伴随着彝族先民生产力、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毕节走向开放的步伐,彝族禁忌习俗亦发生了系列变化:古代社会禁忌范围扩大、近现代以来禁忌松驰且吸纳了其他民族的禁忌习俗。这些禁忌在历史长河中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迷信"、"陋俗"概之。  相似文献   

12.
农耕礼仪是一种有效的资源管理策略,它通过人们的宗教信仰,有效地保护山地农耕体系,整合社区矛盾,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得以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农耕礼仪作为彝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并反映了彝民族的价值观、生态观和传统实践。  相似文献   

13.
送灵归祖仪式“尼木措毕”曾经广泛流存在川、滇、黔、桂彝族人民的民俗生活传统中,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今仅有凉山彝族地区保留得较为完整,它是彝民族的永恒的“心灵图式”,是彝民族共有的族群记忆和历史积淀,是难得一见的人类非物质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彝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举凡生育、成年、婚嫁、死亡等标志人生重大转折的每一阶段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育祭礼,成年祭礼,婚嫁祭礼,丧葬祭礼等。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省的西部,从商周到秦汉时期,活动着一个起源于什勺氏,而彝文献称之为“蒙确舍”彝族先民的集团,称作“格沓部”的哀牢九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什勺、米靡、武僰氏祖的加入“,六祖”系各支的汇入,使这一族群集团愈发壮大,为后来的南诏统一祖国的西南边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献记载与考古出土文物两方面显示,古蜀族与彝族有亲缘关系,三星堆文明是彝族祖先的一个支系创造的。  相似文献   

17.
水西政权是指水西彝族君长在蜀汉建兴三年正式受封为罗甸王建立方国,到元代改任土司,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改土归流结束1474年统治的方国、土司政权。水西政权是彝族地方政权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体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涌现出了不少爱国历史人物,勾画出了彝族历史的主线,创造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形成了独有的水西文化,在彝族历史上拥有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践性、无形性、动态性、变异性、历史性、群体性、濒危性。  相似文献   

19.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千百年来,彝族先民凭着智慧和勤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良风美俗,其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已成为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威宁彝族民间舞蹈(民俗舞蹈),形式独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原生态气息浓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