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转变的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我想这能在中国找到最强的感受。毫不奇怪,我们所发展的思想能如此热烈地被中国所接受。一般人认为,17世纪是欧洲科学的黄金时代,也是欧洲人民开始同中国文化接触的时代。世界科学的某些创始人如莱布尼兹,曾高度赞扬了中国的灿烂文化以及中国人对人和自然界的独特看法。自那以后,中国文化已成为欧洲科学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有好的物理思想,好的实验方案,好的地理条件,但由于得不到相应的支持,从而失去了一次问鼎诺贝尔奖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刘石磊 《金秋科苑》2012,(20):76-77
201O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两名日本科学家。至此,20104诺贝尔三项自然科学奖项已颁发完毕。今天,我们抛开自然科学研究的晦涩艰深,来看看这些大奖背后有哪些有趣的“小事”。  相似文献   

5.
寰宇 《今日科苑》2012,(2):58-60
1、利塞·迈特纳:发现核子分裂,却与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擦肩而过1907年,受过良好教育的物理学家迈特纳(左)开始与德国化学家奥托·亨(OttoHahn)(右)合作进行研究。他们一起合作了30年,直到1938年,迈特纳因为是奥地利犹太人而被驱逐出纳粹德国。迈特纳移居到了瑞典,仍然通过邮件和亨继续合作。她的自传和两位科学家来往的邮件显示,是迈特纳指导亨实验,并且最终发现了核子分裂。  相似文献   

6.
《金秋科苑》2013,(18):3-3
一个好的科学研究具有怎样的价值?如何支持高质量的科研?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保罗·纳斯认为,良好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开放的,证据充分,具有创新性,基于可以重复的观察与实验以及理性、客观的判断。好的科学家应当有批判精神,如果观察和试验结果与最初想法不符,就应该否定或者修正。  相似文献   

7.
《今日科苑》2010,(5):66-67
钮经义,兴化市昭阳镇人。中国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前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原上海市政协委员。生于1920年12月26日。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后在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任助教四年。1948年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攻读生物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科学奖是奖给世界上有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科学家的。绝大多数诺贝尔奖终身从事科学研究或科学教育事业,但是也有少数进入了企业界,其中有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担任过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林予以 《今日科苑》2012,(20):70-72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此殊荣,然而在历史上,中国曾有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经历……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取得人工胰岛素结晶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这项科研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家在民族百年复兴路上,传承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践行科学救国、报国、兴国、强国的初心理想,形成了与西方科学家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塑造出宝贵的中国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源泉之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认真学习、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科学家成长的动力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进行了探讨,对于正确分析和理解科学家成长的社会机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发明与革新》2011,(12):9-15
核心提示:科学是严肃的、严谨的、深奥的、神奇的,正如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2011年10月,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陆续揭晓。最先公布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法国、加拿大三位科学家获得,他们因在免疫学方面的发现而荣获此项桂冠。其中一半的奖金归于布鲁斯·博伊特勒和朱尔斯·霍夫曼,  相似文献   

13.
徐飞  汪士 《科学学研究》2010,28(7):981-985
比较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大群体,研究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对科研创新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科学家科研创新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统计结果显示,上述两大群体的行政任职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科学家行政任职与科研创新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与此同时,中外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也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据此,可提出我国杰出科学家社会角色定位对科研创新影响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洁  陆艳 《科学大众》2013,(Z1):22-25
人物简介王晓东,华裔生物化学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美国霍华德-体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自1995年以来,主要致力于人体细胞凋亡的研究。2004年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多项国际生物研究奖,其中包括2004年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2006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相似文献   

15.
刘丽 《今日科苑》2012,(24):9-13
作为我国虚拟仪器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应怀樵教授在中国最早提出"虚拟仪器"的构想、最早提出和实现"用软件制造仪器","用软硬件相结合"来取代传统的主要由硬件组成的模拟式仪器的科学家,曾突破十大世界性难题,被科技界誉为"虚拟仪器之父"。尽管如此,应怀樵教授却十分低调,因为他的心中珍藏着一个诺贝尔奖的梦想。  相似文献   

16.
郭育松 《今日科苑》2010,(1):105-107
退休后的一个清晨,睡意朦胧之时,67岁的马蔼乃教授眼前突然浮现出了一片蔚蓝的大海,阳光沙滩,一个孩子在快乐地跳跃玩耍,随即脑中闪现出十六字“一生童心,潜游大海,沐浴阳光,通体透彻”。 这瞬间进发的灵感一定源自内心的力量,激励她不断将地理科学探索推向更新更宽广的领域。科技力量与内心力量南能量转化,从钱学森与马蔼乃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最精彩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余佳桂 《学会》2009,(3):45-46
<正>一、青年科学家进校园巡回演讲活动回顾为了激励我省广大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奋发成才,湖南省科协组织湖南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的7位获奖者于2008年5月6—20日在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激励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奋发成才,湖南省科协组织湖南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的7位获奖者于2008年5E6日~20日在长沙、株洲、湘潭等地7所学校进行了主题为“激情五月青春飞扬——青年科学家进校园”巡回演讲活动,并将此次活动作为省科协建会50周年的系列宣传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