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今天讲鲁迅的五四传统,首先必须明确,一方面要充分肯定鲁迅对五四的贡献,充分肯定鲁迅五四的传统意义,但是必须搞清楚,鲁迅的五四并不代表全部五四,他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到底鲁迅在五四当中、新文化运动中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说鲁迅是五四的主将的说法,首先鲁迅自己就不承认。他说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是胡适,显然他是听将令而写作的,他不是主将。  相似文献   

2.
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从世纪之初的“五四”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文学社团及其作家、诗人,不难看出,无论是反帝反封建运动,还是文学革命,无论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新文学的创造者,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使校园成为革命文学的摇篮,而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如一声春雷揭开了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序幕,使校园文学社团又一次蓬勃兴起。如果说世纪之初的校园文学是产生阶段,那么世纪末的校园文学则成熟壮大起来,有了自己的名分与阵容,不仅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力军,更是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五四文学为开端的,所谓“五四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起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终于1927年,大约有十年的时间。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开端,许多文学史家都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而对五四文学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却少有论述,然这功利主义的倾向却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五四”时期最早写作新诗的人物之一。其新诗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无情鞭挞,对反动封建思想的有力批判以及对自由婚姻爱情的执着追求。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鲁迅的新诗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融合,对匡正当时诗歌界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倾向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解题 (一)新词语的含义 语言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语.在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里,有过三个新词语大规模涌现的时期,分别在"五四"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的近二十年.  相似文献   

6.
建国之前,鲁迅形象的建构主要经历了“五四”时期、左翼时期、延安时期等三个阶段.由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存在着差异性,鲁迅形象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面孔.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卡里斯玛典型”,鲁迅形象塑造背后蕴含着诸多革命性因素.鲁迅形象和20世纪中国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要想厘清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鲁迅形象是一个有效切入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新文学源流的研究方面.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和任访秋的《中国新文学渊源》这两本著作都对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作出了界定。本文试图将其同时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来考辨,以期对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有更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论“五四”前公共舆论空间中的“文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文学革命是如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由《申报》对文学革命的若干报道观之,文学革命在1918年的下半年才开始引起世人的部分关注。提倡文学革命的《新青年》,机缘巧合地被陈独秀带入到了受舆论瞩目的、处于改革前沿的北京大学之中;并且随着《新青年》同人的身份整体性地笼罩上北京大学的光环,在蔡元培革新北京大学的举措陆续传出谣言之时,《新青年》的社会认知度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在人际间的口耳相传与印刷媒体的正反两方面的反应以及《新青年》同人的主动出击的综合作用下,1918年末之时,文学革命声势日隆,逐渐成为公共舆论中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9.
文言的终结与白话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曾经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书面语,文言在传统中国人的文字生活中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它既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又是重要的书写方式,一度还是入仕为官的重要手段。我们如今看到的那一本本代表中华文明的古代典籍,正是以文言的形式记载、流传下来的。因此,文言给予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学革命于抨击“文以载道”的响鼓重捶中启幕.然而,它只反对新载之道,而非所有之道.革新文学以配合思想启蒙是文学革命的基本方向.投入文学的作家们的最高愿望是救亡新民.问题文学是启蒙精神与作家人生体验相结合的产物.错误源于先驱们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夸大认识.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均未跳出“文以载道”的怪圈.  相似文献   

11.
章明 《学习之友》2006,(5):50-51
什么是“五四”精神的实质?有人说是爱国主义运动,有人说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有人说是新文化的启蒙运动,有人说是新文学革命运动,有人说是反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有人说是要民主要科学的救国救民运动……答案的繁多说明了“五四”运动的政治、社会、文化底蕴无比丰富。我个人以为这些答案都有根据,但是都不完整。比较接近事实的答案也许是把所有的答案加在一起,用民主与科学作为红线将一切都贯穿起来。“德先生”、“赛先生”并不是几个先驱者闭门想出来的,而是他们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千千万万爱国知识分子的无数血泪教训之后,开出来的救国救民的良方。民主科学是富国富民之道,强国强民之道。没有民主科学,何来爱国主义?中国人民只能永远陷入贫弱之境,沦为帝国主义的奴隶。没有民主科学,说什么启蒙运动?中国人民只能勉强苟活在封建愚昧之中,充当帝王的顺民。当然,没有民主科学,更谈不上什么新文化、新文学了。最大的困难是,即使不计政治方面的干扰,要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沉淀,有几亿缺乏现代文化素养人口的农业大国实现民主科学,这是何等艰巨的事业?不幸之中有大幸,在一百多年落后挨打的民族苦难中产生了它的对立物:这就是一大批生命与忧患俱来,自觉地把救国救民的十字架背在肩上,能够担当启迪民智、唤起民众的大责重任的爱国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的学革命理论是学呼唤自由的一个先声。而周作人提出的“人的学”观点,确定了新学发展的大方向。他认为西方的人道主义是新学的哲学基础,倡导平民学和贵族学的融合,指出以人生始、以艺术终应该是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进化论作为一种理论工具,有力地推动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对文学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历史的生命。历史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文章以大量真实的材料说明周恩来从1898年诞生到1927年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及其高尚情操,旨在阐明纪念周恩来,学习周恩来!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是五四学革命的发难,了独秀,胡适,李大钊等围绕《新青年》倡导学革命,发表了《学改良刍议》,《学革命论》等,鲁迅的小说则最充分地显示了学革命的实绩,代表新诗创始时期最高成就并真心开一代诗风的则是郭沫若-而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留学生。  相似文献   

16.
贾永生 《教育艺术》2003,(11):31-31
友人问我:你对鲁迅最深刻的印象有哪些?我脱口而出:爱国忧民,韧战不止,独撑危局,才学超众,与时俱进。朋友说:前4点我都同意,最后一点我没仔细考虑过。我不假思索地答道:与时俱进是鲁迅最为突出的思想特质与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李懿 《林区教学》2014,(8):42-43
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中国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标志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时期。从形式到内容,从广度到深度,都超过了过去任何时代的文学变革,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更是任何其他时代的文学无法与之比拟的。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学翻译事业也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自五四文学革命起,白话文正式取代文言文,确立了正式的语言书写地位。事实上,早在晚清就曾出现过由裘廷梁、黄遵宪、梁启超等一批士大夫发起的白话文运动,但是此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文言文的正统地位,直到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才彻底结束了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我从古代读至“五四”时,我毫不迟疑地选择了鲁迅与沈从文。当时的阅读感觉是:在同样硝烟弥漫的文化“战场”上,一个是正面冲锋陷阵的猛将,一个是边缘游击的士兵;一个刚猛深邃而悲壮,有魏晋风骨唐诗精神;一个清新素朴而悲凉,有宋词元曲遗风。  相似文献   

20.
王福湘 《西江大学学报》2001,22(1):26-31,59
鲁迅是新文化精神的孤独的坚守者。他对五四运动的似乎冷淡的态度代表了五四运动中一种更深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五四时期以至离京南下前所作的小说杂文,丝毫不曾偏离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启蒙主义的宗旨。对一度颇为时髦的工读主义和新村运动,革命派的鲁迅和改良派的胡适表现出难能右贵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