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势如破竹,宋子统一广东财政,使饷糈不虞匮乏,方得维持战力。由于革命军的行动带来长江流域的震动,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金融界格外注意,南北银行界纷纷与革命势力进行多线联络,而其中张嘉璈和陈光甫等人思想开通,倾向革命,反对军阀,故在革命军北进时,即暗中予以协助。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统治大陆以及台湾期间,警察机构日益严密与庞大,既有反人民的一面,也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蒋介石警察教育思想始终与当时政治环境、特别是警政息息相关,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效应,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高考》2010,(5):50-50
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相似文献   

4.
徐向林 《老年教育》2010,(10):11-11
1949年10月1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一天举行了开国大典。然而,在这次开国大典18年前,还有一次“开国大典”,那就是早在1931年11月7日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国大典。  相似文献   

5.
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外交活动家 ,也是世界著名的外交活动家之一。早在 1912年 ,他留美学成归国伊始 ,就进入外交界 ,先后在历届北洋政府中担任驻墨西哥、美国、古巴和英国公使。他在任驻外使节期间 ,于 1919年和 192 1年被北洋政府委派为出席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代表 ,使他有幸参与了关于中国山东主权收回的国际交涉的全过程。所谓的“山东问题” ,是指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德、日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和蓄意吞并山东而制造的一系列侵华事件而导致的山东主权的丧失。“山东问题”的由来 :第一 ,1897年 11月德国…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筑铁路是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中国东北铁路主要控制在日俄的手中,它们借助铁路将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逐渐渗入到东北。为了抗击日俄,中国东北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多种形式修筑铁路,不仅包含着抵制和反抗侵略的内涵,而且还带动了东北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1931年的大火     
1931年6月27日,美国衣阿华州的斯潘塞小镇上空骄阳似火。炙热的阳光将黄灿灿的麦穗烤得“劈劈”作响.而正在抽穗吐须的玉米则被晒得蔫蔫的:镇子里的狗早已躲在高高的橡树下,呼哧呼哧地吐着舌头:偶尔会有一只金翅雀从小镇上空飞过,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相似文献   

8.
1933年《塘沽协定》签署后,国民政府响应日本的“户田外交”,采取了“亲日”的外交政策,其原因在于国民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政外交困境,更为了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需要,以及想借此求得一个暂时的苟安局面的目的,但事与愿违,国民政府“亲日”外交所导致的是中国华北主权的逐步丧失与中日两国关系的更趋恶化。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政权退到台湾之初,美国对台奉行观望政策,一是对蒋介石态度冷战,二是军事经济援助减少甚至停止。这一时期,美国对台之所以持观望政策,主要有这些原因:一是对蒋介石政权、军队、政党极端失望;二是台湾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美国认为蒋介石守不住台湾;三是美国国内对台政策有不同意见,当然,美国对台湾是不会轻易放弃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政策的观望时期也随之结束,美蒋关系又进入一个亲密时期。  相似文献   

10.
1931年荆江地区遭受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未有的水灾.官方赈务机构在灾后的赈务中发挥了主导作用.1931年荆江地区赈务机构体现出高度专职化、在一些易生弊端的关键环节有意排除地方行政官、社会力量积极广泛的参与等特点,但也出现了贪污、机构繁多、事权不一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顾维钧是现代中国名的外交家,他主张自主外交、超党派外交和和平外交。分析顾维钧与中国现代外交,探讨个人、外交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外交官的事业,并不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而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只有国家的强盛,才能根本改变外交状况。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和戴季陶早年都曾投身于革命大潮,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有所贡献.他们后来却先后背叛革命,在政治上相互提携,在理论上同流合污.这与二人亲密无间的私人关系密不可分.不同的是,戴季陶尚有一些民主主义的政治追求,蒋介石却强调极端专制独裁.这与其个人基本属性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胡长发 《鄂州大学学报》2003,10(2):16-16,47
根据蒋介石之名始于两种不同时间的说法,否定了14岁改名之说,肯定了25岁改名之说。  相似文献   

14.
改组派的纲领迎合了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意愿,为改组派产生广泛影响提供了基础。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改组派的反蒋政治运动最终无法逃避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安内攘外”作为蒋介石处理内外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历来被学者们所关注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政策的不同层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讨,但对该政策的成因探讨不多。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该政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表文指出,(1)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说”是在民俗学学术背景下提出的.要全面把握这一学说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这一背景。(2)“层累说”作为一种史学方法论。其要义是“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3)“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故事和古史在本体论和发生学上是相通的,最初的历史就是口耳相传的故事。(4)但顾颉刚先生仅仅满足于提出并应用这种方法,并未从理论上对这一方法进行根表的证明。这一理论缺陷导致他在涉及具体问题时并不总能恰如其分地“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  相似文献   

17.
西周初期,作为东夷部族一支的江国远离东夷的中心地带,没有受反周军事行动所波及,在成王、周公平定东夷叛乱之后,为了安抚夷人,江、黄两部族同时受封于淮河上游为子爵侯国。古江国的属地当在今河南正阳县南部、信阳市平桥区东北部和罗山县北部一带,跨淮河南北,以淮北为主,都城位于淮河北岸。在楚人相继灭亡汉水流域和淮河上中游的诸侯国时,因江国之君与楚国有着姻亲关系.所以得以保全。楚成王死后,楚穆王于公元前623年灭亡江国。  相似文献   

18.
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关系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它一方面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另一方面树立了国家形象,增强了国际吸引力,而这些都是"软力量"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与民问外交是"软力量"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迁想妙得"说的剖析,阐述了画家主观意识联想在表现客观对象过程中的作用,"进入角色"创获心灵深处的感悟,从而使艺术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体现出绘画的创作构思和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财政紧张问题,蒋介石利用毒品敛财。南京政府表面禁毒,实际上却是纵毒,其目就是征收巨额的鸦片税。更令人震惊的是,蒋介石还通过他的下属和农民银行暗中参与贩毒、制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