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司马迁《史记》断限的推断虽有数种说法,但从与司马迁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出发,从《史记》断限与成书的关系上推考,《史记》的断限应该是“太初”、“麟止”为《史记》的定稿之年。  相似文献   

2.
以《史记》中较为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的记述为基础,通过分析这些不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背景、社会教育以及性格特征和利用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等来总结出这些历史人物从事历史活动的主要动机,并进一步分析在这些动机的促使下所形成的历史事件。分析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自我实现、功名利禄、私欲、爱国、报知遇之恩等。  相似文献   

3.
《史记》采《世本》而勾勒出周章事迹,揭示周章在吴国和周王朝历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史记》较《世本》更细密,更具有历史价值。本文探讨《史记》与周章的关系。周章为何人?在江苏常熟市虞山仲雍墓南侧有一座墓,墓碑上刻有“古吴王周章陵墓”字样。  相似文献   

4.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搜集、整理和鉴别史料,以及史学研究者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史学研究的重要因素。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阐述了他的史料观以及对治史者的要求,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评论《史记》人物的诗歌是《史记》评论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它评论形式几乎同时,诗评《史记》人物出现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兴盛于唐宋。诗评《史记》人物见解深刻,感染力强,具有其它评论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史记》之为孙武设计列传,是企图借孙武其人、其事的精彩表现,及前后相关篇卷撰写意图的总体安排,突现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承续前代兵法的演进态势,显示吴王霸业的军事成就,肯定约法申令的核心功能,赞许不受君命的果决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术作彰显了梁启超在20年代以后史学观及史学方法论的几度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起因于梁氏所面临的史学价值论与方法论之间诸种矛盾的难以调和,它体现了处身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时期的一代学难以避免的困惑。而梁氏的“多变”正见出其探索真理的真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总结了中国古代历史贵族性的特点,点出了私人著史和官修史书的缺点,通过对古代史学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现代意义上"史"的定位、史学范围的划分,以及对大的历史背景的注意。同时介绍了历史学的主干--史料的研究方法,在这其中,体现了当时中西方思想碰撞下的中国史学过渡时期的探索和矛盾,渗透出梁启超的史学精神和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9.
范文静 《考试周刊》2009,(45):19-20
中国叙事学理论相对于中国叙事文学起步较晚,文本分析也存在对西方理论直接套用的弊端。《史记菁华录》作为《史记》评点本,体现了明清之际的学人对中国叙事学理论的探索与开拓。本文从叙事时间切入,讨论这部评点之作对叙事学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德国中学教师斯宾格斯勒出版《西的没落》一书,震憾世界,作一夜成名。该书被译成许多字,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西方的没落》给历史研究方法带来启示,即历史研究当打破过去传统的历史叙述法,充分运用哲学思维,进行理论阐述,在历史研究方法与史学体裁上大胆采用“历史思维学”新方法,斯宾格勒开了运用“历史思维学”撰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其史学理论的代表作,介绍了梁启超关于史学理论的具体思想,包括史学意义及其范围、史之改造、史料观、史料论述等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李娟 《现代语文》2006,(10):126-127
《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带有生活气息和独创性的文学著作。它首先是对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两千年的中国历史的忠实纪录,又以文学性的生动语言记录了历史上重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这样详尽而生动的纪录,不仅留给我们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成语,丰富了汉语的内容。参照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可以初步把握《史记》成语的产生和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呕心沥血,历时十余年汇集两千年来<史记>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富有创意的见解,撰著而成的五百八十万字的<史记笺证>(简称<笺证>)已经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主要学术成就如下:  相似文献   

14.
凌稚隆<史记评林>汇集了万历四年以前历代历家研究<史记>的成果,仅收录明代的<史记>研究就有60余家.通过系统梳理<史记评林>中明人研究<史记>的相关内容,借以洞悉明代<史记>评点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史记》和《三国史记》作为中韩两国的历史巨著,在文学上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在两国国内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是两国在该领域的比较文学研究没有开展,为丰富中韩比较文学的内容,开拓新的领域,史学界有必要在该领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史记》开创了以写人为中心的述史体系。司马迁对进入本纪、世家、列传的人物选择,的确存在所谓“自创其体”而又“自破其体”的情况,这正表现出史家在名、实问题上对实的注重与“稽其兴衰存坏之理”的写作意图。《史记》作为社会全史,叙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却未给史官作传,未始不是一项缺漏。  相似文献   

17.
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的初衷是要续补《史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程没能完成,进而改为注解,因而《史记索隐》中也常常体现司马贞补《史记》的残留痕迹。古今学者对司马贞及其著作的研究多集中在"三家注"之一的《史记索隐》上,对司马贞的补史工作或是视而不见,或是只作只言片语的讨论。然而,明确司马贞续补《史记》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在《索隐》中的体现,是我们做好《史记索隐》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19.
《史记》五体 ,以及各体篇数的数目 ,反映的是五行思想发展的年历 ,是一种文化运动的象征 ,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哲学的反映。《史记》褒贬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不是受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的约束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从被压迫人民的利益来立论 ,这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论述了司马迁写"史记"是历史的必然;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概述<史记>的主要内容;从"史无前例,传唱不衰"阐述<史记>的重大意义.最后总结:司马迁的一支如椽大笔不仅把历史的恢宏一一尽出.而且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操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