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偿新闻”现象又有所回潮,这值得认真对待。“有偿新闻”的危害之大,在于它会从根本上动摇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力量就在于它是客观的、公正的、真实的。如果可以拿金钱就能炮制出冒牌的新闻,那还有什么容现、公正、真实可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这种“有偿新闻”存在下去,就会产生“一粒老鼠屎败坏一锅粥”的效应,使人们由将信将疑,进而至不再相信新闻了——虽然真正的“有偿新闻”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以攻其一点(“有偿新闻”)不及其余(还有许多是真正的新闻)的态度对待新闻者也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宣部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在新闻战线反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突出地抓了“有偿新闻”的问题。中宣部的这一重要举措,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工作者的衷心拥护。“有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权与金钱(包括物化的钱)的交换,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它影响新闻的真实,损害新闻单位的形象,腐蚀新闻工作者,败坏社会风气,是新闻单位的一种腐败现象。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有偿新闻”在我国的出现和泛滥,有着深刻的现实和思想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的商品观念和竞争观念日益  相似文献   

3.
日前,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通知,要求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全国新闻界都在采取措施,落实《通知》精神。我们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的,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好传统。新闻职业一向是受社会尊重、高尚而严肃的职业,原因是它能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社会新近发生的各种人和事,帮助人们了解天下大事,明真伪,辨正邪,得到信息和教益。新闻工作者是教育人的,因而应该是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然而,“有偿新闻”却大大败坏了新闻事业的声誉,玷污  相似文献   

4.
华西都市报采用“连坐法”制止“有偿新闻”华西都市报是四川日报主办的一张晚报型市民日报。为了杜绝“有偿新闻”,该报制定了“连坐法”,规定:对于任何一篇软广告稿件,每一关都有“枪毙”的权力。一旦在版面上出现,写稿的和编稿的记者、编辑、部主任及签发的总编辑...  相似文献   

5.
(一) 1994年的春天,反对“有偿新闻”再一次成为中国新闻界的热门话题。起因是原北京市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简称“长城公司”)非法集资案。案中有案,就是几个新闻工作者接受长城公司总裁沈太福贿赂案。原《科技日报》记者孙树兴因受贿罪和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蔡原江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孙、蔡二犯曾炮制4篇长篇“新闻”,在20多家报刊上发表,为沈太福的违法行为作吹牛性宣传,收受沈太福数以万元计的贿赂。从沈太福案看,一篇“有偿新闻’可以给记者本人带来上万元的“经济效益”,令人触目惊心!沈太福案宣判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座谈会,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制止“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6.
有偿新闻是现阶段新闻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种行业不正之风。它以新闻宣传为手段,投机取巧,谋取私利,是社会腐败现象在新闻界的突出反映。因此,反对和坚决制止有偿新闻,既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遏制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重塑新闻队伍良好形象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偿新闻现象已经受到新闻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一系列严禁有偿新闻的规定、制度制定出来,并得到认真的贯彻。显然,有偿新闻得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但是,在一些媒体上,依然没有绝迹。这种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新闻界的声誉,降低了群众对一些媒体的信任度;在新闻单位内部,也涣散了人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更有效地杜绝有偿新闻现象,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存在的有偿新闻现象,从责任主体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少数编辑记者的个人行为。他们利用职业的方便,迎合社会上一些人的需要,撰写和发表广告式的新闻稿件,谋取个人利益;或者借写批评稿,与被批评者讨价还价,索取报酬,本质上是一种敲诈行为。这种“单干”的有偿新闻现象,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明确禁止和谴责的,已受到了有力的抑制,即使还有少量存在,也已转入“地下”。另一类是某些新闻单位或部门的集体行为,他们为了维持媒体的生存和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违反“编辑记者不得参与经营活动”的原则,直接把创收任务分配给部门和编辑记者,甚至把能否完成创收指标列入考核项目,致使编辑记者被迫从事广告或隐性广告的操作。这类有偿新闻由于有在一定范围内似乎“合法”的外衣,收入又不完全归个人所有,即使被发现了,也可“  相似文献   

8.
9.
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各级党报的威望可高哩,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都把党报看成是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只要是党报登了的就为信无疑,坚决地、严格地去贯彻执行。我们这些搞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也由于党报的威望而格外风光。不论走到哪里,各个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国报纸上出现了一件新鲜事,叫“有偿新闻”。怎样看待“有偿新闻”?这是当前新闻工作中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一目前我国报纸上出现的“有偿新闻”,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零售类。这类“有偿新闻”大多数是记者干的。办法是:你给我钱,我给你写稿。这类“有偿新闻”交易都是秘密进行,悄声无息,极为神秘。 (二)批发类。这类“有偿新闻”大多数是报社编辑部门干的。办法是:由编辑部门出面,找有钱的单位和有钱的个体户“赞助”,与“赞助”者联合“主办”或“合办”或“协办”报纸专栏。近年来,由于这种批发类“有偿新闻”很多,有钱的单位和有钱的  相似文献   

11.
浅议“有偿新闻”张岩“有偿新闻”,这个与改革开放进行曲十分不和谐的“杂音”,已经干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引起了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日益严重的不安。1993年9月,中宣部即明确规定不得搞各种形式的“有偿新闻”。但此后尽管中央有关部门三令五申,“...  相似文献   

12.
朱立 《记者摇篮》2005,(4):49-49
李长春同志在2004年12月17日至18日举行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做到在领导方式上有新改进,在繁荣发展上有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后,新闻界禁止“有偿新闻”已初见成效。但要持久有效地杜绝“有偿新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刊发表的这组文章,透视和剖析了形形色色的“有偿新闻”,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对于我们把《通知》精神真正落到实处,不无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不久前,有一个新闻工作者告诉我,一次他去某大公司采访一位总经理,这位老总自认为“蝗虫”又来了,便迟迟不见,让他在会客室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来,老总出来了,板着面孔说:“我很忙,你直说吧,要我们给多少钱?!”当时弄得他哭笑不得,连忙解释说:“我是奉命来采访的,绝不要你们一分钱!”这位老总听他这么一说,面孔顿时变了样,态度也热情了,对他说:“对不起,误解您了,我们也是被新闻界一些人搞怕了。”真是“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可见,搞“有偿新闻”严重损坏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社会形象,败坏了党的新闻工具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的《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是一个非常适时的重要文件。对于深化新闻改革,维护新闻工作者形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有偿新闻”也叫“软广告”,是指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中上镜头、占版面、出声音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或编辑以物质利益的行为。《中国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严格禁止记搞“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19.
怎样抵制『有偿新闻』陈伟“有偿新闻”现象成了现阶段新闻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如何有效地克服这种现象。新闻界自律是抵制“有偿新闻”的基础新闻自律是新闻界及其从业人员在享受新闻自由时,为了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而...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功能赋予了新闻的社会价值和现实作用,它不同程度显现出对公众的影响力和价值取向,因而,抓新闻不但要有敏感性,更要抵住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有偿新闻现象成了现阶段新闻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需要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