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检视老年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逻辑演变,是解读老年教育政策的一个新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教育政策从初步探索到体系逐渐形成,呈现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方式,梳理我国老年教育政策文本,审视我国老年教育政策的逻辑演变,可以发现,老年教育政策的发展受到教育实践定位、宏观制度环境、内生动力机制、教育发展理念、主导强化机制和关键时间节点的影响,在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两个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未来我国老年教育政策应完善制度体制,保障老年教育政策的运行;关注老年人需求,注重老年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抓住关键节点,精准定位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科学调整布局,加强老年教育内部的组织管理,促进老年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发展更是波澜壮阔。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框架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政策理念凸显“三性融合”和“理实一体”,政策举措注重“多主体协同”。政策演进逻辑呈现以下特点:教师培养从注重“规模”到“规模与质量”并举,任职资格从参照普通教育模式到更加鲜明的类型教育,评价考核从“单一主体”完善为“多元参与”,教师权利从注重“社会价值”走向“社会价值”与“个人权益”并重,执行主体从“自上而下”单一化到“上下结合”多主体协同。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政策内容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已基本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文章通过对1949-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文本的挖掘,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变迁历经了政策孕育期、起步探索期、规范建设期和继承完善期四个阶段,遵循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基层人才需要的需求逻辑、主要发挥政府作用的推动逻辑和增强政策内容具体性的执行逻辑.虽历经多次变迁,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制定时筛选培养内容尚需进一步丰富,政策资源供给及宣传多方协同仍有提升空间,政策执行绩效监控评估尚需进一步加强.基于此,文章提出优化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遴选标准与培养方案,倡导政、企、校、媒多方协同参与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 目,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绩效监督评估机制的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4.
以1982—2022年我国颁布的52份老年教育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流模型分析框架,结合NVivo11 plus等软件分析了政策文本属性和影响政策议程设置的动因因素,分别从问题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及政策之窗开启,考察了中国老年教育政策的议程设置,发现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多元政策主体权责边界不清晰、政策制定机制权力配置不明等问题极大影响老年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建议加快国家终身教育立法,构建三位一体政策制定机制,确保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并通过政治社会化培育体制外政策主体的民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5.
以1985年以来中央、地方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54部社区教育相关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社区教育供给呈现出供给主体从民间力量供给到政府主导供给再到多元供给,供给服务对象从青少年拓展到各年龄、各类型的人群再到社区治理,社区教育供给能力从规模扩大的外延式供给到完善体制的内涵式供给发展等方面的变迁逻辑。在教育现代化理念引领下,要形成以坚持人民立场为根本的基本社区教育供给政策话语、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社区教育供给政策价值取向、以多元化治理为核心的社区教育供给政策执行环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经历滥觞与起步、推进与发展、拓展与延伸和调适与深化四个阶段。在这一演变历程中,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形成的动力机制、政策目标的价值取向和政策执行的过程保障有着自身的演变逻辑。这一政策的未来走向将是回归教育的公益性、政府放权与民办高校赋权、强化外部监督与评估、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从而形成后大众化时期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孕育了教育民生思想,确立了教育功能的民生向度,形成了民族特色的教育民生思想体系,并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其中救国强国、改善民生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社会现实矛盾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依据,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  相似文献   

8.
苏超 《中国德育》2024,(7):20-23
准确理解学雷锋活动的政策演进,是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以1963年以来各时期的学雷锋活动政策文本为依据,将学雷锋活动历程划分为蓬勃兴起、探索调整和常态化发展三个时期。通过考察不同时期学雷锋活动的经验,发现其内在逻辑理路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奋进力量、活动内容顺应时代需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等方面。未来,为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应形成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良性互动,激发学雷锋活动新动能;增强教育合力,形成良好榜样教育生态;发挥榜样力量,绽放雷锋精神的时代光芒;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相似文献   

9.
解决老龄化问题一个战略性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对现有的老年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以人为本、教育平等、选择多样性的价值蕴含,同时存在老龄发展观的陈旧、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选择多样性的有限等价值缺憾。今后应制定细化政策、强调赋权增能、关注内生需求,推动老年教育政策价值深化、促进老年教育回归本真,实现终身教育理念全面彰显。  相似文献   

10.
11.
社交媒介日新月异,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接收、表达方式,也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格局,亟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出改革和应对。本文立足社交媒体发展过程中世情、国情、党情、教情的深刻变化,总结归纳了社交媒体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有用、有趣、有益"三个原则,运用社交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处理好算法推荐与内容为王、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再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三对关系,并提出应用社交媒体从技术、内容、队伍、制度、保障五个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五个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国家政策要求的必然之举,是促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实现了理论、现实和价值这三大逻辑维度的统一,但也面临着劳动价值被窄化、劳动教育功能异化,劳动教育评价缺失三方面的现实困境。有鉴于此,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应注重强化劳动价值理性,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深化劳动教育过程,彰显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更要运用多元评价方法,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强体、增智、育美”的综合育人效能。  相似文献   

13.
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打造示范标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区域高职教育先行示范建设正是落实这些发展内容的重要举措。进行先行示范建设首先要厘清其逻辑理路。以深圳高职教育为例,其先行示范的逻辑理路主要表现为学理逻辑、价值逻辑、政策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通过剖析先行示范的逻辑机理,为区域高职教育先行示范提供理论支撑与逻辑印证,促进区域高职教育先行示范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影响力的奖项。以三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获奖项目为研究对象,对获奖成果的主旨与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等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前沿领域。归纳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逻辑理路,包括实践性为本的生成逻辑、质量中心导向的发展逻辑、国际化与创新性的价值逻辑。理性审思获奖成果及其改革实践,仍然有诸如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泛化与窄化的实践张力等重要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老年教育是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年教育政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从现有的老年教育政策入手,通过政策文本计量的方式对老年教育政策进行分析,从政策的发布时间、发布机构和政策文本内容等方面来研究我国老年教育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老年教育政策优化路径。通过分析发现,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尚存在定位不清、供需不匹配、政策缺乏关联性、责任不清、政策效果不佳等问题。我国应明确老年教育的定位,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落实责任等方式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老年教育是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年教育政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从现有的老年教育政策入手,通过政策文本计量的方式对老年教育政策进行分析,从政策的发布时间、发布机构和政策文本内容等方面来研究我国老年教育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老年教育政策优化路径。通过分析发现,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尚存在定位不清、供需不匹配、政策缺乏关联性、责任不清、政策效果不佳等问题。我国应明确老年教育的定位,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落实责任等方式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继续教育承担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重任,关注继续教育政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继续教育政策发展演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经历四个发展时段,分别是萌芽时期、起步时期、发展时期和规范时期。这四个阶段变迁的价值逻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注重国家需要到个体全面发展、从注重学历教育到非学历培训、政策立法从分散走向综合、管理上从教育集权到简政放权。归结来看,继续教育政策发展趋势主要有政策的社会化、法制化、稳定性和变化性平衡、兼顾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自信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推动二者有机融合面临的时代任务和课题,在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养成及文化自信的涵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二者有效融入需要从坚持文化自信特色、坚守文化自信底色及涵养文化自信本色三方面着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硬件设施、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师资作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经过多年探索,在农村教育整体发展规划的框架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政策目标指向“高质量发展”、政策理念凸显“逆向补偿”、政策举措注重“整体协同”。然而,囿于制度惯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易陷入“机会主义”“权力中空”和“政策空转”等多重执行陷阱,导致政策低效或失灵。进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如何合理规避执行陷阱,充分释放政策效能,是促进农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以助力教育振兴乡村的关键。为此,应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突破政策执行的制度藩篱,促进政策体系与地方实际耦合协调:一是分层分类设计政策,提高政策的适切性和精准度;二是优化制度环境,提升政策的运转效率;三是健全评估反馈机制,促进政策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 1999-2020 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演进过程与政策主题及工具变革两大视角进行分析,以全面把握基础教育评价政策的演进脉络。总体而言,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政策先后经历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期、改革创新期、核心素养期三个阶段,素质教育、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是贯穿各时期的核心主题。虽然各种基础教育评价的政策工具均衡发展,但激励工具明显不足。建议今后基础教育评价政策突出“个性化”与“差异化”新内涵;切实落实“为教而评”的理念;构建多方协商与参与的评价机制;引导招考制度向科学育才与选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