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能促使学生之间乐于表达、敢于交流,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探究。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入手,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指引探索了数学课堂“生生互动”教学策略,旨在能发挥“生生互动”教学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施高效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新理念下实施“生生互动”策略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缺少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但无论是从互动的广度还是互动的密度来看,生生互动远远优于师生互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生生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实际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78):92-93
新课改实施以来,促进了小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完善,能在多元化教学模式运用下,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主要针对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考虑到小学数学抽象性的特点,可在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中,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其积极思考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学生课堂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策略,促进课堂的互动交流,并在交流中促进学生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全面参与。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如何有效地交流互动,提高交  相似文献   

6.
侍敏 《成才之路》2010,(8):16-16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达到一种全优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互动教学比较少、互动效果较差的现象,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缺少必要的交流,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做好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互动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概念入手,重点探讨了情感互动、情境互动、知识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互惠学习提倡合作共享,让教学走向高效,互惠学习倡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多维互动获取知识,学生在与教师、学生双向互动中无私提供自己的见解,谦虚吸收他人意见,实现互惠互利。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践行"互惠学习"理念,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经验、知识、智慧。  相似文献   

9.
常禄 《小学生》2023,(12):43-45
“导学互动教学法”兼具“导学”以及“互动”要素,无疑是高效而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何深刻领悟导学互动教学法,如何将导学互动教学法科学运用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法的运用”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参考文献法、定性分析法、实践调查法、集思广益法等学术方法,得出结论:导学互动教学法是高效而科学的教学手法,其能够让课堂学习氛围更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头脑风暴,并通过互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注重课程导入、设问引导、分层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提问等教学环节,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互动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互动式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搭建互动平台,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创新互动形式,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并创设互动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不但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而且指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是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乐”中互动、“疑”中互动、“做”中互动,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层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文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多维有效互动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生本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多维互动的理念”出发,探索一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面交往、互动的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构建多维有效互动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殿堂。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小学作文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作文”教学模式。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小学作文“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充分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小团体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能大大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生生合作、生生评价、生生互动,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从而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培养学生探索、进取…  相似文献   

15.
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互动生成需要“生动、丰富”的课堂。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好“四点”,凸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让数学教学回归。  相似文献   

16.
杨万柱 《山东教育》2004,(25):37-38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即合作式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合作学习越来越被广大小学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要更好地发挥导学功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在分析“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价值与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就“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增强,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8.
课堂互动,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换句话说,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生机互动。“互动”教学既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表达等能力,因而对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下面主要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张俊达 《考试周刊》2024,(9):105-10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都能在数学上取得不同的发展。而互动教学则有效契合了新课标的这一教育要求。互动教学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活动性,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一种立足于学生发展,以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采用互动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汲取知识的养分,为课堂增彩,为教学助力。基于此,文章主要对互动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单靠学生个体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去钻研是不够的,或是片面的;而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本互动(简称“三相互动”)促使学习资源整合的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一般来说,学习资源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