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地方主流媒体品牌建设面临新挑战。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在媒体融合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本文以四川资阳新闻传媒中心实践为例,对地方主流媒体品牌建设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高峰 《新闻战线》2022,(24):95-97
全媒体时代,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瞄准新技术新趋势进行重点布局、优化升级,坚定不移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内容生产“智造”水平,加快优质内容与先进技术的创新融合,不断壮大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进一步增强广播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受众群体,充分发挥其舆论宣传作用,打造广播媒体品牌,持续增强影响力。【方法】通过案例研究,积极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媒体活动转型升级的策略路径。【结果】通过系统化探讨,从观念转换、媒体融合等角度,进行必要方法创新,逐步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举措。【结论】广播媒体有效融合,打造全新的广播媒体活动机制,切实提升地市级广播媒体的影响力,推动其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珺  刘柳 《新闻前哨》2022,(20):21-22
当前传播多元化背景下,媒体融合传播从组织架构、采编流程到报道形式、内容不断改革探索,迈出崭新步伐。主流媒体发挥优势、主动作为、敢于创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强主题宣传,让党的声音融入全媒体传播,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相似文献   

5.
"融媒体"时代,面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与迭代更新的传播形态,传统媒体要想在一片唱衰声中求生,转变思维方式尤为重要。融媒体时代促使传统媒体要直面多样化需求的挑战,应当主动"融变"思维,以互联网思维统领采编流程,以优质内容推进媒体建设,将用户思维渗入媒体融合,以跨界思维搭建多元平台,积极探寻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然路径,其中存在不少深层次理论实践问题。媒体融合形势下,传统媒体存在具有独特优点,媒体融合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传统媒体需加快与新媒体融合,要学习运用互联网思维,才能完全掌握媒体发展趋势,促成媒体融合需要在传播手段,资源配置等方面改进。基于广电媒体优势特征,探索传统媒体践履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媒体融合是我国新闻与传播业的一项重要命题,是我国媒介发展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四全媒体"是对媒体融合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权威媒体完成新闻生产部门和流程的融合,使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一体化,实现满足异质化需求的内容多样化和多维传播效果的临场感。  相似文献   

8.
唐丹  曹羽 《新闻世界》2022,(4):19-22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更全面切实地服务、帮助到农民,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如何依靠政府和媒体的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手段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农村信息服务来切实保障扶贫工作走到“最后一公里”,成为摆在省级融媒体面前的现实课题。“长江云”平台不仅从技术层面实现了互联互通、在多个领域服务民生,在“三农”服务方面,也为广大农民群众在不同维度提供了帮助,但在内容上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就如何完善“长江云”融媒体平台矩阵的建设,达到最好的助农效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婷婷 《传媒》2024,(3):78-80
新媒体平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传媒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创建融媒体工作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业态的发展,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教育实践。本文以吉林外国语大学“吉外之声”融媒体工作室为例,论述了高校融媒体工作室在传媒专业教学中的新探索及其在“产学研用”中发挥的作用,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杜少华 《新闻战线》2020,(16):60-63
打破身份限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优化薪酬分配,提升全员归属感;培养能写、能拍、能说、能剪的"四能"人才,打造"家团队",广借"外脑";内容制作全面升级,体现鲜明地域特色;引入先进技术,搭建融合传播矩阵;构建融合发展新模式,增强"新闻+"服务,提升传媒价值;融合多家网站统一管理,设立监督投诉平台,民生信息"一键"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河南样板"呈现出以上鲜明的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11.
田梦瑶 《今传媒》2022,30(2):37-39
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层层递进、水波纹式的四级传播矩阵,而县级融媒体就是矩阵的最后一环。县级融媒体连接着基层群众,与其他社会媒体同处于一个竞争市场,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因此,增强县级融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安吉县级融媒体为例,分析了其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是资源有限、体制改革受限以及盈利模式探索不足,并且针对原因从机制、经营模式、平台和内容层面提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融合是当今传统媒体实现创新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媒体工作者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本文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出发,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作品为例,探析融媒互动新闻的创新性发展,以为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仍然存在着例如媒体融合不充分、传播力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关键性问题。为此,本文以呼图壁县融媒体中心为例,阐述县级融媒体发展的重点并对其运行的机制路径进行探析,希望为县级融媒体与时俱进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助力县级融媒体不断提升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刘峰 《新闻世界》2023,(1):7-11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党报和新媒体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党报融媒体从传播形式上适应新媒体的转变,然而党报融媒体编辑思想正经历碰撞和调整。本文以安徽日报媒体融合实践为例,指出党报融媒体编辑思想仍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报道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指导性,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新传播技术优势,创新报道手段,提高话语构建能力,增强传播力引导力。  相似文献   

15.
高枝 《新闻战线》2022,(6):28-31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新闻媒体同台竞技的重要赛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会期缩短,以及随之而来的议程变化,记者不能顺畅地面访代表委员,也无法进入一些会议现场和代表委员驻地,让全国两会的报道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党报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守正创新,以“小、快、灵”的优势突出“重围”,奏响传播最强音?本文以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探索创新为例,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6.
胡柳君 《新闻战线》2022,(22):104-105
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在聚集主责主业的前提下,把持续推动“媒体+公益”实践作为推进深度融合的一项重要抓手。从媒体角色定位、社会责任等方面开拓新模式,搭建起读者参与公益活动的桥梁,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进一步提升了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在媒体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外宣传工作重点从以前的报刊、广播、电视逐渐转移到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和客户端等互联网新兴传播平台.在融媒时代,县级基层媒体要想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必须抛弃原有的宣传方式,创新现代外宣模式.文章从实践出发,总结提出新时代县级对外宣传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层媒体融合发展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以铜陵市义安区融媒体中心和枞阳县融媒体中心为例,分析它们在内容创新、平台运营、受众互动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提出基层媒体融合应遵循内容为王、平台为辅、受众为本的原则,通过精耕内容生产、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互动参与等方式,提升基层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融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逐渐升级加快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面对媒介资源泛社会化、传播网状化的特征,传统媒体的分发渠道优势正在被进一步瓦解。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如何占领分发渠道,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引导舆论,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需要思考的。从2019年的《主播说联播》《康辉的Vlog》到“慢直播”以及“小朱配琦”的公益“带货”直播活动,央视新闻多次凭借新潮的新闻形式以及亲民的表达方式收获观众的一致好评,有效地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主流媒体严肃、高冷的刻板印象,为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出圈”和“破际”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冯然  曾晓慧 《青年记者》2022,(19):59-61
2022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9年。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四川观察”不断探索媒体融合之路,从“融合”到“深度融合”,再向“纵深”推进,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进行战略布局,构建一体化全媒体组织架构,推进公司化运营改革。在重大主题报道过程中进行融合创新,始终筑牢主流媒体护城河,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在内容和渠道两方面发力,打造内容融合新生态,构建立体化传播格局;改变传播语态和形态,创新融合报道方式;同时,通过创新运营手段,构建融媒新生态,在媒体融合的路上,守正创新,跨越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