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媒介的变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思潮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数字时代编辑工作的主体性特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文章从媒介技术、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具体论述数字时代的编辑主体性只是需要历史的再确认,而非被消解或削弱。在社会文化良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主体性势必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3.
4.
数字身份在社交网络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由此引发的数字身份焦虑现象,更是数字时代个体身份建构所面临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解释性分析的路径,提出数字身份焦虑作为社交媒体征候而广泛存在,表征为错失恐惧型焦虑、消费崇拜型焦虑和隐私失控型焦虑,并勾勒出意识形态叙事、未来机器学习与自我主导权认同的积极调适路径。  相似文献   

5.
数字时代中,阅读方式的变革深刻形塑着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区别于传统纸质阅读,数字阅读依托其符号的立体化、渠道的多元化及圈群的互动性重塑着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亦强化着他们对所属社群的认同。然而数字阅读在发挥积极效应的同时,因信息的爆炸式涌现、网络小说的强大吸引力和信息茧房的束缚等致使青少年陷入身份焦虑、自我概念模糊化、社群认同极端化等危机。为有效纾解青少年数字阅读带来的身份认同困境,可深挖经典著作的文化价值、发挥VR等智能交互技术的科技价值以及挖掘图书馆的场域价值,多面向地强化青少年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7.
崔凯 《青年记者》2024,(4):5-11
数字身份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身份类型,受到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的数字身份特征,从表达性数字身份和工具性数字身份两个属性维度对数字身份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在互联网接入我国的早期,数字身份主要表现为互联网的接入身份,体现了数字身份获取的机会不平等;在社交媒体时代,数字身份的建构则从表达性和工具性两个角度体现出意义输出、身份认同生产与建构新型社会交往网络的主动性,体现出这一阶段数字身份建构的公平性。数字身份与现实社会身份共存并对其进行延展,亦对现实社会身份有再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调查了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数字身份各因子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方式对312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数字身份包括"友谊驱动"、"新媒体素养"、"网络公共文化"、"兴趣驱动"四个因子。其中"友谊驱动"是青少年网络参与的主要类型。在数字身份的四个维度中"友谊驱动"和"兴趣驱动"都对"新媒体素养"产生直接显著影响,"友谊驱动"对"网络公共文化"产生直接影响,"新媒体素养"和"网络公共文化"之间没有直接作用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新闻界》2017,(1):96-101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针对中国大学生的数字身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生态充分融入了中国大学生的生活,由于无线上网设备的普及,他们大多能够比较方便的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中国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属于友谊驱动型,且在网络公共文化中普遍比较低调。与文本形式的信息输入方式相比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输入材料。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要求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能够以平等的社会身份参与社会角色,能够良性流动。然而在当前城乡二元化格局依旧存在,对档案管理来说要在多方面加大力度,减小档案管理过程中的身份性障碍,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减小阻碍。  相似文献   

12.
罗昕  杨心 《青年记者》2024,(4):12-17
当前数字身份正在重新界定人类的生产方式与人际交往。在算法主导时代,演进中的数字身份表现出新的趋势,如自我呈现分离化、自我展演商品化、身份识别片面化。数字身份交往本质上仍依存于人的社会性,并呈现出复杂特征,如身份表征的多重性、自我叙事的断裂性、人际交往的虚拟性。数字身份由于对传统人际交往的突破,也容易引发算法异化下的自我认同危机、全景监狱下的隐私失控焦虑、权力失衡下的身份歧视助长等伦理风险。为此,各主体应该多元协调、合作共治,提升多元化身份认同,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构建身份反歧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升梁 《新闻大学》2013,(1):106-112
共和国60多年社会大变局必然催生价值观大变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如下问题:消费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应该如何?第一,传统与反传统:在解构中迷失;第二,身份认同的多元视角:碎片却真实;第三,消费社会的价值重建:我是谁?我们认为,只有把国家认同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以品牌身份认同为代表)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才是弥合各种价值差异的唯一途径.捍卫民族文化,不等于闭门造车,不可拒绝“世界的”,不能将民族国家看做是一座“孤岛”,而应在民族国家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学院和大学在不同应用阶段开发了许多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大都是是跨平台跨域,有其独立的安全认证机制。本文以OpenLDAP为基本原理,研究了如何实现一个典型的校园网络系统之间的多重身份认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学院和大学在不同应用阶段开发了许多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大都是是跨平台跨域,有其独立的安全认证机制。本文以OpenLDAP为基本原理,研究了如何实现一个典型的校园网络系统之间的多重身份认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出版文化产业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双重价值属性.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字阅读的浪潮,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读者从核心内容、关系网络、品牌价值三方面全面参与数字出版的生产、消费过程,实现数字出版中出版方与消费者的价值共创互动.在价值共创的视角下,读者全面参与数字出版经济层面与文化层面的价值转化,在生产与消费领域都重塑数字出版双重价值,推动了数字出版物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推动了出版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评价的统一,推动了出版行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数字空间的兴起冲击了传统身份认同理论,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分化出传统身份认同和数字身份认同的冲突性融合。全球数字空间通过传统身份叙事的再制度化和技术认同的主动连接形成数字身份的利益共同体。伴随时空观念的压缩重组,数字身份认同的不确定性流变,使得经典的想象共同体再难以复制。  相似文献   

18.
19.
闫静 《北京档案》2023,(7):7-11
后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逐渐成为个体和集体诉求的新焦点。后全球化下的怀旧情愫及衍生的“乡愁话语”变得更加抽象,着重于“对自己过去的体认”和“对传统流逝的忧患和反思”。以数字档案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日益成为进入乡愁的重要入口,承担着寻求社会群体感、传统感、身份感和归属感等怀旧情愫的重担。但与此同时,档案在“乡愁话语”中生产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生产隔阂,值得学界进一步审思。  相似文献   

20.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X):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