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
时下,在新闻传播领域,“落地新闻”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因为受地域性限制,地方报纸不可能将国内外新闻一网打尽,又不能不报道,于是就催生出“落地新闻”。从另一角度看,地方报纸大都把新闻“本土化”作为赢得受众认同、提升自身品牌的重要方式,强化新闻落地就成为报纸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已放弃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思考和甄别的责任。这一点在娱乐新闻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明星的绯闻、丑闻的“妙作”上,而且已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程度。为此中国记协呼吁要提高娱乐报道的格调,从中央到地方的42家媒体也表示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文化娱乐报道的低俗风。  相似文献   

3.
艾臻 《新闻通讯》2014,(5):50-52
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本质是传统纸媒的新闻采编力量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相结合。媒体融合要求传统报业的新闻报道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变革:善于在网络上开展新闻传播、善于使用数字技术采写新闻、善于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善于与受众开展密切的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多媒体新闻、数据新闻、博客新闻、公民新闻、聚合互动新闻、“群体外包”式报道。这预示着媒体融合将促使新闻报道形式出现以下的创新发展趋势:从运用事实报道到运用数据报道,从报社专属报道到受众参与报道,从媒体立场报道到个人立场报道,从图文并茂报道到多媒全息报道。  相似文献   

4.
文化娱乐报道是当今媒体内容构成的重要方面,是满足受众需求吸引受众视线的重要卖点,是媒体占领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文娱报道不仅成为各种都市报、“小报”的诉求热点,也使各大主流媒体重新审视和思考文化娱乐报道在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与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相比,文娱新闻的分量和价值相对较轻;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媒体内容构成的综合性又决定了它在其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新闻学原理告诉我们:新闻价值是主体(受众)与客体(新闻报道)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客体的某些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有…  相似文献   

5.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会议不等于新闻,如果把会议比作…  相似文献   

6.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2,(2):77-78
“人人都能成为媒体,还需要专业媒体吗?”有人提出了疑问。实践证明,回答是肯定的。如今,一家媒体独家占有信息越来越难,独家报道的内涵也已经发生新的变化。同样的新闻事实,如何判断新闻价值,从什么样的坐标和角度考察新闻现象。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报道并呈现给受众,无不考量着新闻人的独家视角、独家分析、独家解读。面对媒体竞争,做有思想的新闻应成为人民日报报道高出一筹的基本途径。从共享的新闻资源中寻找独家视角,用有思想的深刻解读帮助国内外读者观察世界大势、关注中国发展。人民日报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7.
当下,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已经成为受众的习惯,这也给地市报发展带来了挑战。地市报继续报道受众第一时间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的新闻不可缺少,但受众更愿意知晓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故事。因此,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报道,以“深度”提升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不失为地市报应对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挑战、发挥优势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8.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选择性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是更容易回避还是更容易接触这一争议,文章在梳理新闻选择和媒体环境类型的基础上,提炼了知沟扩大和全民阅读两派代表观点。依据媒体环境(高选择性媒体环境vs低选择性媒体环境)、新闻阅读情况(新闻回避vs新闻接触)、受众主观意愿(有意的接触vs无意的接触)的标准,归纳出八种组合情景。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选择表现为“我躲着新闻”“新闻躲着我”“我找到新闻”“新闻找到我”四种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其中,“新闻找到我”是近年来出现的趋势,它意味着受众的新闻接触或许是社交媒体的副产品,建议合理编排社交媒体上的娱乐和新闻信息,优化算法推荐,改变媒体系统中新闻消费的结构,促进受众从无意的回避转向无意的接触,实现“新闻找到我”。  相似文献   

10.
媒体报道聚合是指一种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吸取它类媒体相关内容以提供更多更深的新闻来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媒体报道方式.在国内外各种突发事件报道中,运用媒体报道聚合方式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极大地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为社会稳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纵观近年来许多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时,除突出自身优势外,还吸取了其他媒体长处,为受众尽可能提供更快更多更深的新闻,这种媒体报道相互聚合现象日趋成熟且大有发展之势.为了深入探讨这种现象,笔者从媒体报道聚合表现形式、传播功能及如何运用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都市报的新闻题材多种多样,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看,“民生新闻”是所有媒体争相拓展和挖掘的重点。做好“民生新闻”,其实就是从“百姓关注”的角度出发,对新闻题材、报道角度和方式进行选择、策划,以期形成一定的媒体风格,争取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受众对电视经济新闻的收视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让电视经济新闻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是电视经济新闻工作者要探索的课题。电视经济新闻通过开展“走转改”活动,对新闻记者发现经济新闻事实、报道经济新闻以及创新经济新闻报道方式等都有了更好的指导,媒体记者的实践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通常意义上的国际新闻实际上是“他国”新闻,主要指发生在本国以外的新闻。由于实力和政策的限制,地方媒体一般不具备国际新闻的采制能力.通常只能采用新华社、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提供的稿件,加之受众获取国际新闻渠道的增多,导致地方传统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内容上缺乏独家性,在时效性上比不过国家级媒体和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尽管受众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处于上升状态,但许多地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对本地受众的吸引力却呈下滑之势。  相似文献   

14.
在受众分流的时代,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受众群。即使同质媒体,其受众群也不尽相同。报纸的读者,一般带地域或行业的特点。媒体在对重大事件报道时,既要有人人关心的普遍性的新闻,又要有本报主要读者群特别关注的相关新闻。所以,地方纸媒完全有空间好好经营本地化  相似文献   

15.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国新闻传播理念正从正面报道向舆论意识的觉醒、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意识到报道意识转变,与此同时,新闻报道方式也悄悄地在革故鼎新。目前,各大媒体都把动态新闻作为自己的主打,但即使媒体有能力将所有的“硬新闻”网罗尽净,也不可能充分体现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深度报道则是媒体最有特色的部分。因此,主流媒体无不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小易 《视听界》2007,(5):12-15
自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地方新闻异军突起,为地方电视台新闻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这种后来被学者们命名为“民生新闻”的新闻形态,与当时占据主流电视媒体主流地位的“联播体”新闻相比,无论在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还是在报道风格以及受众构成上,都大异其趣。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其产生、发展的意义毋庸质疑。  相似文献   

17.
从2008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5月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接连发生的重大灾难,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了新闻大战。在这场争战中,远离“主战场”的后方地方媒体,是报道链条的最末端。然而,《哈尔滨日报》用全新报道思维模式、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本埠受众的知情权,而且传递了“南北相连,共渡难关”的人间大爱。  相似文献   

18.
李新生 《新闻世界》2009,(10):32-32
媒体数量的快速倍增,以及“第四媒体”网络的异军突起.使受众在选择信息方面享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信息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也使受众由先前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决定媒体命运的主动参与者,媒体的信息质量和传播质量与媒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由于日益加剧的媒体竞争,也由于新闻受众买方市场的形成,促使地方媒体参与重大题材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苻把“更加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列入工作要点,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民生新闻也成了各新闻媒体报道的一大热点,成了各家媒体争夺市场份额、提高受众关注度的法宝。从深层意义上讲,推进民生新闻的报道,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媒体实现民生新闻报道的创新,需要不断提升民生新闻的高度,增加其厚重感。  相似文献   

20.
黎勇  陈千一 《新闻前哨》2022,(15):27-28
对新闻和舆情反转发生原因的讨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记者,以及稿件等三方面。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以“西安家暴”事件为例,从受众的“接收”和“解读”方面分析新闻和舆情反转发生的原因。研究认为,受众“误读”一是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二是受众一贯以来形成的“非黑即白”思维定式,三是上述两方面原因叠加形成的刻板思维,在受众获取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过早地作出主观判断所致。要改变上述状况,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应及时充分报道,并努力消解受众刻板印象,尽力转变受众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