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在中国核心的自我认知观念以及对于世界的认识判断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杨跃辉 《今传媒》2021,29(4):1-3
新媒体的出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借助新媒体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掌握对外传播的主导权,是中国"走出去"战略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和现实课题。如何能够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传播途径,是本文重点所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3.
李想 《新闻战线》2024,(6):48-50
Z世代群体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是信息时代塑造国际舆论格局的重要力量。优化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策略有助于促进中外青年之间的共鸣对话和共情交流,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中国日报充分整合旗下Z世代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和经验,在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邵鹏 《中国出版》2018,(1):10-13
在中国国际地位与形象跃升的过程中,国际传播也需要转变方法与策略,其不仅涉及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该如何实现,也关系到中国的故事、观点和主张该由谁说、说什么、对谁说、如何说以及通过什么渠道说的具体问题。文章通过对中国国际传播现状的分析,认为"新世界主义"作为一种创新性的世界观或全球观,可以为中国国际传播开辟新视野、提供新策略,而中国也正在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和"一带一路"的实践,向全球民众展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新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3,(3):56-60
我国正在不断加强对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建设,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构建并完善技术先进、覆盖广泛的现代化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好这项系统工程,最关键的环节是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第一位。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高专业、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将对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建立战略的成败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程和现状,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国际传播人才的素养要求,提出了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对于对外传播工作的不断重视,以及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日益重要的位置,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就新闻传播领域而言,备受关注。本研究试图对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践进行简单梳理,进一步深入分析现有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具体经验展开讨论。就总体思路而言,复旦大学重视多语种语言能力的提升,关注新媒体技术的赋能,强调逻辑分析能力的训练。从实践经验来看,复旦大学适时调整培养模式,持续开展前沿讲座,重视国情调研实践。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9,(3):92-100
从文明维度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就是从文化交流、心灵沟通的层面来凝聚全球价值共识。遵循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实现中国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谐一致的,中国价值观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相通,跨文化对话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互动。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需要精心构建与国际话语融通的对外话语体系,运用大数据工具分析全球的涉华舆情,采用国际化叙事策略进行文本创新、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系统协同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等要素形成传播合力。  相似文献   

9.
吴雷 《现代传播》2024,(2):57-65
百年变局之下“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股力量交织博弈,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加速重组,也将带来国际传播秩序深度调整。既往西式全球化本质上是“盎格鲁—撒克逊”霸权逻辑,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现实基础就在于对西式全球化的全面超越。随着全球权力结构“东升西降”态势演变,中国有望引领“新型全球化”进程,并成为推进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重要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在全球变革下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行动框架和实践平台,有望为构建权力结构更加均衡的国际传播新秩序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0.
黄晓琴 《新闻世界》2011,(11):183-184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把国际传播人才视为我国未来广电行业第三大紧缺人才,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成为中国传播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探讨了我国国际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是人才培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按其使命与职责,出版业应该在国际传播中承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职能.长期以来,中国出版人积极作为,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传统的国际传播观念、传播战略和传播策略都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传播效能有待提高.中国出版欲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就必须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更新传播观念,改进传播策略,精选传播主体,甄别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渠道,革新传播方式,提高全体从业者的国际传播素养,以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投入知识生产实践,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3.
李真  李华伟 《传媒》2021,(3):86-88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布局,重组对外传播机构、扩展国际传播平台、改进国际传播技术、创新国际传播形式,不断推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从"本土"到"全球",从"文"到"语",从"模仿"到"超越"三个层面的建议,作为对新时代国际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宋奇  李智 《现代传播》2022,(12):56-64+88
梳理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理论发现,共同体是多元主体经由契约和身份认同所形成的,需要公共性作为支撑。托克维尔指出,公共性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中实现的,社会组织是主要行动者。故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国际传播不能重复霸权性的老路,而要通过社会组织为代表的多元主体来进行国际公共传播。目前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国际公共传播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有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值得国际传播实践和研究重视的新兴领域。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我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指南,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传播不仅彰显了中国从整个人类的共存之道出发,构建合作共赢、共商共享的世界图景,也是推动国际协调合作的强大正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中国贡献全球治理智慧的过程,通过与西方的话语体系的对接,从而形成中外相互融通的话语传播体系.其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传播格局,营造国际环境,进而探索传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契合关系,给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带来了现实契机的同时,也促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宏观层面的传播方向、定位和场域,以及微观层面的传播内容、方式、主体发生了应变。鉴于此,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要在策略和方法上进行相应调适,以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7.
左小麟  廖圣清 《传媒》2022,(5):16-18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坚持传承党媒红色基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人才作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传播后备人才,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传播实践中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话语困境,反映出对外传播在叙事策略、议程竞争和价值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对“帝国”与“天下”、高语境与低语境、“自我”与“他者”的文化语境思考,提出从四个方面创新国际传播路径:一是坚持倾听优先,大力开展数字公共外交;二是善用复调传播,增强媒体议程设置能力;三是注重文化落差,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四是重视理论研究,统筹中国实践与中国理念。  相似文献   

19.
张红梅 《青年记者》2021,(14):93-94
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表达,需要大量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在新文科视域下,高校应打破文科之间的壁垒,在多个层面创新跨院系,跨专业,跨中外,跨高校、政府、媒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建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0.
王菲 《今传媒》2013,(4):49-50
本文通过国内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方面的实践探索,试图总结出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一些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