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学习"认位置"时,学生容易分辨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但是,由于物体的位置关系具有传递性,当在同一维度中的物体不止两个时,学生产生了困惑。例如,"想想做做3"的冰箱情境,白菜的上面是牛奶,还是牛奶、苹果和鸡蛋?  相似文献   

2.
直线运动中的"追及"与"相遇"是研究两个物体作相对运动时常常会涉及的两类问题,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或两物体速度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3.
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做相对运动时常常会涉及“追及”与“避碰”的问题,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存在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4.
丁玉莉 《物理教师》2011,32(6):24-25
追及和相遇问题分析的一般思路包括:(1)分析两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由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据物体运动性质列(含有时间的)位移方程.(2)找到两个关系:①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②两个物体相遇时必须处于同一位置,即两个物体的位移关系.  相似文献   

5.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所受回复力大小存在对称性,简谐运动的物体如果处于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位置时,位移大小相等;回复力大小总是与位移大小成正比,物体在这两个位置时回复力大小相等。运用这一结论对简谐运动中的问题的解决将起到事半功倍、简捷解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的追及或相遇是指两物体或多个物体在同一时刻出现在空间的同一位置.分析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弄清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它们在时间上有什么关系,在空间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而且常常要抓住一些特定的临界状态来分析,这些状态又常常在时间上选取,或在空间上选取,或在运动速度上选取.  相似文献   

7.
周维娜 《教育》2022,(4):45-47
"位置"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对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设计编排的,是数学课程改革新增的内容,主要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同时学会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基于生活实际与现实...  相似文献   

8.
"位置与方向"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能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够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  相似文献   

9.
易教珍 《教师》2010,(15):81-82
直线运动中的“追及”与“相遇”是研究两个物体作相对运动时常常会涉及的两类问题,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或两物体速度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背景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位置"."位置"这一内容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变速圆周运动,主要有两种模型:一类是"绳子"模型,另一类是"杆"模型。中学物理中主要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情况,对于此种题型,往往会跟动能定理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考查,而学生困惑的是合外力做功到底有几个。  相似文献   

13.
<正>苏教版六下数学《确定位置》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以及用数对确定位置基础上,使学生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描述其位置,进一步丰富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在本课教学中,采用教师适时  相似文献   

14.
<正>"位置"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和东、西、南、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基于现实的需要,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读懂"平面图的基础上用有序数对来刻画二维空间中某点的位置。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如"靠近讲台的为第一行""靠近门  相似文献   

15.
叠放在一起或紧靠在一起的两物体,在它们静止或做直线运动时,由于它们受力情况发生变化或两物体间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两物体可能要分离.  相似文献   

16.
(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材借助长方体模型,观察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讨论得出两个平面位置关系的分类标准,然后根据两个平面公共点的分布情况归纳出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学生对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并不陌生,早在学习"棱台"定义时,对两平面互相平行有所了解.教学时可结合平面互相平行定义,回顾棱柱、棱台、圆柱、圆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观察物体》属空间与图形领域,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三个阶段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使学生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及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使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探索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组织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生活现象数学化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物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掌握物体组合摆放的异同。【教学准备】圆柱、圆锥、长方体、魔方等实物。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天体的运动时,首先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物体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二是谁提供它需要的向心力。只有当提供的力能满足它需要的向心力时,即"供"与"需"平衡时,物体才能在轨道上稳定的做圆周运动,否则物体将发生变轨现象——物体远离圆心或靠近圆心。对于人造卫星而言,在某一轨道上以某一速度运动,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相等时,卫星在该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如果卫星的线速度变  相似文献   

20.
教材学情策略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用"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部分内容学生在一年级时已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在生活中也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所以,他们已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不过,这些经验在学生脑海中有的比较清晰,有的比较模糊。这节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