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飞跃发展的工业领域,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手工业,孔和轴的装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部汽车上的孔轴装配关系有几百处,一台小小的显微镜装配中也有不少处。然而在这些孔与轴的配合中,有些采用基轴制,有些则必须采用基孔制的配合。然而均离不开基孔制和基轴制的换算。在某些地方必须采用基孔制或基轴制,而在另一零件中又必须采用基轴制或基孔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石油开采、电力输送和油气管道等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抽油杆、碳纤维电缆线芯、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油气管道失效控制中的应用等。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我国能源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碳纤维表面涂层制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性能碳纤维是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的重要增强相,碳纤维表面涂层的制备不仅能够提高碳纤维抗氧化性,也是提高碳纤维与基体润湿性,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结构性能的主要方法.近年用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碳纤维表面涂层材料种类较多,涂层制备工艺各有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硬质合金麻花钻对二维正交编织结构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2D C/C-SiC)进行了钻削试验研究。通过分析钻削的过程,研究了钻削加工参数对钻削轴向力、力矩以及孔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钻削加工参数对钻削轴向力及力矩影响很大,轴向力和力矩随着进给速度的增大逐渐增大,随着钻头转速的增加而减小。所以,采用较小的进给速度和较大的转速可以提高孔的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5.
拟制备碳纤维补强增韧的Cf/TiC-TiB2陶瓷基复合材料,实验前理论分析了TiC、TiB2和碳纤维三相间的物理匹配性和化学共存性,对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结果表明燃烧合成制备Cf/TiC-TiB2复相陶瓷制工艺合理,符合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6.
拟制备碳纤维补强增韧的Cf/TiC-TiB2陶瓷基复合材料,实验前理论分析了TiC、TiB2和碳纤维三相间的物理匹配性和化学共存性,对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结果表明燃烧合成制备Cf/TiC-TiB2复相陶瓷制工艺合理,符合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自身精密度高、强度高、质量轻、抗磨损、抗腐蚀、耐低温、耐高温、抗氧化性能优良等特点,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和生活当中。通过研究酚醛环氧乙烯基酯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发现其弯曲强度达到1 500~1 900 MPa,抗拉强度达到接近700 MPa,可以满足在风力发电机叶片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碳纤维复合材料(C/E)具有强度大、比重小、耐疲劳、耐磨损等特点,因此在汽车应用广泛.为研究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磨削温度特性,本文采用三角形热源模型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磨削温度特性行了有限元仿真,得到温度分布情况.分析热源模型、网格模型、磨削用量等对磨削温度场的影响,得出一些重要结论.利用热电偶方法测量了磨削温度,并将...  相似文献   

9.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出现是材料研究界里程碑式的事件,作为一种高性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近几十年,碳纤维复合材料基于其高强度、低质量等优良的材料性能而受到桥梁界的高度重视并已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分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并结合相关实例概括性论述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疲劳特性对航空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而湿热环境对复合材料性能的退化作用较大。本文针对湿热环境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拉-拉疲劳性能和疲劳可靠寿命的影响进行研究,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实际湿热环境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创新点:1.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吸湿过程中的损伤演化过程;2.采用实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湿热环境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拉-拉疲劳性能和疲劳可靠寿命的影响。方法:1.通过吸湿实验,观测分析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在湿热老化过程中的损伤演化过程;2.通过疲劳试验,研究湿热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疲劳损伤演化过程、刚度退化规律和损伤失效模式;3.通过理论分析,采用疲劳可靠寿命预测模型,得到湿热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疲劳可靠寿命。结论:1. T700/MTM46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吸湿过程中,出现了微孔和微脱层等损伤,但比疲劳过程中产生的损伤要小得多;2.与常温环境相比,湿热环境下实验件的刚度退化曲线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但刚度下降幅度增大;3.与常温环境相比,湿热环境下实验件的疲劳极限降低约6%,疲劳损伤模式相似,但在相同疲劳循环数下的损伤程度加剧;4.在湿热环境作用下,实验件的疲劳可靠寿命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