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以图育人”即借助图片媒介,在情境创设中,落实语文要素,实现语文课堂的应教尽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核心素养的强调、对学段衔接的重视,以及统编教材中对古诗篇目的选材安排,为“以图育人”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图片要素在低段古诗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揭橥关键情节、还原文学场景和综合运用思维等方法,在理解诗作意蕴、体会诗歌情境和助力核心素养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之一,而教科书插图以图片形式直观展现教科书文本所要传递的内容,有益于师生的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应以人民性为重要遵循,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教科书插图作为文艺作品中的一类,要坚持人民是教科书插图的重要评判者、主要表现对象、教育主体的重要立场,须体现以图育人,教科书插图要助力文本理解;以图化人,教科书插图要传递正确理念;以图动人,教科书插图要呈现美的体验。现今,面对教科书插图在创作过程中人民性弱化的问题,创作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为创作基础,走融合传统审美文化和当代视觉文化的创作道路,坚持满足人民合理精神需求的创作导向。  相似文献   

3.
管晓蓉 《江苏教育》2022,(68):25-28
信息技术赋能学校文化能迸发一种精神力量,对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以信息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育人,成就每一位师生。学校打造智慧环境,奠基红色文化育人;开展智慧实践,赋能学生多元成长;实施智慧联动,拓展红色教育空间;加强智慧研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4.
“文化立校”是历史赋予府学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府学育人水平持续提升的有效手段与必然选择:文化统领,诠释师生生命成长;博学课程,赋能师生智慧成长;生活德育,促进师生精神成长;在线学习,助力师生共建成长;课题引领,推动教师创新成长;协同育人,促成师生开放成长。  相似文献   

5.
<正>“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图说”契合当下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用图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基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思维方式,培养时空观念素养;以图证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以图释史,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认知和建构历史,培养历史解释素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提示中多次提到要读解图像材料,  相似文献   

6.
差异化作业是贯通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具有发掘个体优势潜能以促进素养生成的育人效力。素养生成是课程知识实践意义活化的结果,教育数字化的适需服务着眼于数据赋能下的减负、提质和增效,为消解“知识获得”与“素养生成”脱节的差异化作业设计提供了环境支持。研究从素养导向、理念框架、调配策略和技术赋能四个方面解释了教育数字化赋能差异化作业设计的行动逻辑,构建了以动态潜能测试为主导,联合AI智能与教师经验智慧,在家校社协同的良性空间中,借力技术支持的“知识漏洞集—学习路径链—学科素养栈”数据流转的服务模型,以期为教育数字化赋能差异化作业设计提供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三维核心能力”是指学会学习的学习力、胜任职业的技能力和固本培元的素养力。其中,学习力是立身之本、技能力是立业之本、素养力是立世之本。职业教育“三维核心能力”具有三方面价值:砥砺学习、赋能发展;立世生存、强技出彩;立德铸魂、固本培元。需要通过“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学”“赋能学生思考,让学生善思”培养学生的核心学习力,通过“创生真实环境”“让学生过度学习训练”“坚持知行合一、技智融合赋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力,通过“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重视‘三全’育人生态格局建构”培养学生固本培元的素养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地理图像是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重要表达载体,通过“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研究方法:文章围绕创设以图导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思考探究与实践结合、在课后作业中运用思维导图等策略,在高效导入地理新课、优化课后巩固复习过程中将初中地理课堂内外知识衔接,顺利实现“以图导学”。研究结论: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优势作用,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地理教学效率,让各层次学生在轻松、高效学习过程中促进地理能力以及核心素养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具有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密集等特点,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很大挑战。学科大概念作为整合教科书碎片化知识的新视角,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与突破当前教学困境提供了新思路。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第一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为例,探索学科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为核心素养扎根课堂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曹伟林 《江苏教育》2023,(41):21-2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坚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理念,努力做“求真”教育,营造“求真”育人环境、构建“求真”育人课程、探索“求真”育人评价体系、赋能“求真”育人队伍,助力每一位师生成长。  相似文献   

11.
《瓦城上空的麦田》这部小说继续并深化了鬼子对底层民众的灵魂苦难的执著书写。“麦田”是其中一个值得深思、富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意象。它与“瓦城”、“警察”、“法律”等意象相对应,以寓言的方式凸显了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之中人性的失落与寻找。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管理要在“有、便、导”上大做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图书馆要想提高管理水平 ,为育人中心作出突出贡献 ,就必须在“有、便、导”上大做文章。  相似文献   

13.
《诗经》史诗不仅记叙了客观的历史事实,更在人们心里描画了活生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其艺术美所以得到相当高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史诗结构、叙事手段、形象塑造、节奏韵律等方面不自觉的高超技巧。  相似文献   

14.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5.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高端人才的摇篮,是为祖国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大本营,学生资助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工程。以新理念“育人”为导向,以资助为保障,彰显了“立德树人”视野下“资助”与“育人”的关系以及新时代高校“授之以渔”型资助育人模式建设的目标和实现途径。因此,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善于创建“互联网+资助”育人平台,依靠网络这一新兴文化,丰富资助育人文化内容,推动“授之以渔”的创新型资助育人模式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的课程理念与学科定位,其实现需要通过教科书中的活动设计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和实践来支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活动设计可以从“有什么用”“怎么使用”“谁来使用”三个角度进行设计和理解,以此构成了“活动—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功能维度)、“活动—情境—议题”(实践维度)、“活动—学生—教师”(主体维度)三个层面的活动设计思路。以活动设计的这三个维度为指引,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形态的转变,从而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的教科书呈现与教学落实上确立起行动共识。  相似文献   

18.
月宫中玉兔捣药之神话传说的滥觞,可能是在两汉时期。汉画像中的兔有两种常见形象:一为画于月中,以代表月亮和阴,常作奔跑状的月中兔;一为常出现于西王母图像或仙境图像中的捣药玉兔。原本属于不同的系统,且形态、功能和意义亦不同的两种图像,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因神话传说常见的混同与借用,遂使得月中出现了捣药玉兔的说法,更因此而形成月神话传说的一种定式,并由此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月宫奇幻世界的想象。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新要求、“育技”与“育人”不平衡现状、生源质量和构成出现新动向等给“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时代挑战。为此,要准确把握“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通过“明理,点理想之光”“增信,增信仰之力”“崇德,筑匠人之德”“力行,做实干之人”,探索从“迎合”青年喜好到“赢得”青年价值认同的“四史”铸魂育人之路。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女勇士》反映了几个华人女性向传统的中国男权社会所提出的挑战,表现了她们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女勇士”的形象寄托了“母亲”和“我”两代华裔女性的理想。但“女勇士”的形象在许多方面还是体现了男权社会的价值观,这既是小说中的矛盾与困惑,也反映了女权主义运动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