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在电视栏目剧生产和制作方面已探索出许多道路,以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为代表的一系列电视栏目剧已成为电视节目中的一大亮点.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对全国栏目剧的情况作了介绍,同时总结出栏目剧的几种叙事本体,以便为未来的栏目剧发展提供一种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佳琪 《今传媒》2016,(11):95-96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韩国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的热播剧抢占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韩国电影无论是在产量、票房以及获奖等方面也都显示出异军突起的局势.韩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不禁给人们带来很多的思考和反思,由此本文通过分析韩国电视剧以及电影在叙事方面的优缺点,希望对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的时候,总会领悟或者感觉到其中传达的意义.有时,意义通过直接说明的方式输送给观众;更多情况下,意义的传达是隐蔽的,制作者把自己的价值观隐藏在故事背后,使故事呈现出来的时候仿佛自然就蕴含和显现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电视叙事的魔力.电视叙事传达意义的主要手段是叙述语言的调整、叙事过程的结构、叙事推理的组织和安排.电视节目通过这些隐蔽的修辞控制,建构着意义和真理,使观众视之为现实生活本身的昭示.  相似文献   

4.
与其他叙事相比.电视新闻叙事有以下特点: 一.电视新闻叙事是一种真实叙事 电视新闻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等.都是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电视新闻叙事与当代叙事学主要讨论的小说、电影、戏剧等艺术虚构叙事的最主要的区别。电视新闻的无假定性的真实叙事(以下简称真实叙事)与小说等的艺术虚构叙事(以下简称虚构叙事).无论在叙事目的,叙事手段.还是在叙事功能等方面均有诸多区别。这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5.
张敏 《新闻世界》2010,(12):60-61
叙事是对事件的叙述,一般分为传统叙事和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叙事。要完成故事的叙述和传播,实现叙事的价值,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媒介。不同叙事媒体之间、同一叙事媒体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转换。叙事媒体转换就是将一种媒体的叙事艺术作品转换为另一种媒体的叙事艺术作品。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实现由传统叙事向电视叙事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胡凯 《新闻界》2008,(5):123-124
本文从叙事内容和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对《今日说法》栏目的叙事特点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7.
肖一 《新闻爱好者》2005,(10):29-29
近年来,我国新闻报道较之以前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背后又反映了什么?本从近年来我国新闻报道叙事结构、叙事主体、叙事语言等方面的变化入手,进行分析和思考,发现我国的新闻报道有一种逐渐走出宏大叙事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决定着纪录片的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以板块化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叙事策略、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和灵活的叙事技巧,成就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以反映新闻事实为宗旨的新闻作品中,技巧技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叙事技巧,可以使新闻更另具体,更加形象,从而更加令人信服,可以说,叙事技巧决定着新闻作吕的优劣,叙事技巧包括了叙事的方式等等,因此,要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就不能忽视新闻的叙事方式,作为新闻的一种叙事方式,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因此受到记者的受众的欢迎,被长期广泛地采用和传播,近年来,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探索,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开始发生演变,为方例表述,姑且将其称之为新闻的“第二种叙事”。  相似文献   

10.
新闻作为一种叙事性存在 ,是对新闻所作的一种开放式诠释 ,其知识视角是将新闻本身作为一种叙事 (discourse)加以分析 ,认为意义建构是新闻叙事的主要功能 ,强调风格叙事方式、话题叙事方式与社会利益、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强调因之而形成的新闻叙事的流转与变化。这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本质定义 (强调新闻的事实性和信息性 )互相支撑 ,形成了对新闻的全面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金刚川》是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第一部影片。基于新的外交格局考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四十年间仅仅有6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映。2020年《金刚川》的上映,标志着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迎来了新的创作高潮。影片在继承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叙事美学风格。《金刚川》从叙事到内容多层突破,对新型主流电影叙事进行了新的发展。本文将用热拉尔·热奈特关于叙事话语的理论着重分析《金刚川》的叙事时间、叙事语式和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12.
孙丰菊 《视听》2022,(5):151-153
受媒介环境和社会认知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语境下,传统新闻叙事壁垒不断消融,用户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叙事模式从线性叙事转变为非线性叙事,叙事主体地位弱化,从权威走向隐退.在全新的叙事理念与互联网技术驱动下,新闻叙事的本质从新闻生产转变为新闻管理,叙事意义从告知叙事升级为参与叙事,新闻的价值及意义被不断重塑,由此引...  相似文献   

13.
在厘清虚拟现实媒介的概念的基础上,基于感官、认知和时空维度提出虚拟现实媒介具有感官延伸、身体返场、再现和超越三个核心特征。基于此,进一步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出发,系统探讨虚拟现实媒介的三类叙事形式及其实践案例。其中,虚拟现实媒介交互式叙事基于叙事环境构建和叙事规则规划,能够让用户感受具身参与故事体验;虚拟现实媒介沉浸式叙事重视用户的心理体验,通过感官复现与自然的叙事引导和交互,帮助用户获得多层次沉浸体验;虚拟现实媒介跨时空叙事形式则借助时空构建和时空多维转化为用户提供跨时空体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叙事结构与功能、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者等方面的分析,认为专题片采用预叙的方式,以增强叙事的逻辑性;采用概述和场景结合的叙事时距,以增强叙事的层次感;专题片中全知视角与第三人称证人的叙事视角交替使用,则巧妙地隐藏了叙事者的身份,对政论类专题片拍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和我的家乡》是2020年国庆档热播的电影,同时它也在医疗医保、科技兴农、乡村支教、乡村自然环境治事,丰富而全面地书写了一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美好图景;采用缀合式团块的叙事结构,用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共情;并采用了以谎言作为线索,以冲突推动发展的戏剧化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16.
马佳 《新闻世界》2014,(4):31-32
自2011年8月开始,中宣部、国家广电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门,联合提出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给整个新闻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贴心百姓心声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受到观众的好评。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探讨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记者走基层》板块的叙事视角、叙事主体和叙事结构,为今后更好地做好此类栏目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晨 《新闻传播》2012,(4):33-34
"第一频道"是俄罗斯国家控股的电视台,覆盖面广,收视率高。它既保留了前苏联时期的电视新闻风格,又受西方商业化的影响,在俄罗斯电视新闻中,叙事化是其新闻发展的核心,新闻节目叙事化风格体现了人性关怀,更充分地分析了叙事学中所提出的"当某一事具备叙事者通过叙事行为将某些叙事载体传达给接受者时,这一过程便是完整的叙事行为"这一概念。本文将从俄罗斯当前电视新闻中叙事主体和叙事方法入手,分析俄语电视新闻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由芒果TV、湖南卫视联合香港TVB在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之际推出的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不错的口碑。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这一宏大背景下,作为一档主流音乐综艺节目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综艺节目中“出圈”,与节目创作过程中打破原有综艺节目的传统叙事方法,大胆创新密不可分。片段式的叙事结构、去综艺化、电影感的叙事语言、多元化的叙事视角等创新叙事手段丰富了节目呈现形式,让经典港乐串联起家国情怀、个人成长,在文化的传承中,不但使经典港乐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更以音乐为桥,让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声”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程军 《新闻前哨》2023,(10):28-29
一部短视频的时空取自现实中的客观时空,然后通过影视后期剪辑将这些时空片段构建成新的影视时空。短视频常采用的叙事时空有:顺叙时空、交叉时空、平行时空以及倒叙时空。其在叙事时间上有压缩时间、延长时间以及等于现实时间,在叙事空间上有再现空间和表现空间。掌握好叙事时间、叙事空间的处理方法,有利于短视频的创作,提升短视频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20.
周雯  刘柏亨 《现代传播》2022,(10):95-105
互动数字叙事(简称互动叙事)领域继承了西方经典叙事学的四大理论,成为VR叙事领域研究的重要源流。互动叙事研究主要集中于互动与智能叙事的内容创作规律,叙事、交互和系统模式,以及设计理论与实践等多个方面。探讨互动叙事的发展历程和本体论问题,可以对VR叙事研究起到重要启示作用,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其多学科框架可为VR叙事研究提供各个相关领域的经验和理论;二是其对新技术介入的包容性能提升VR叙事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潜力;三是VR叙事研究可以参考互动叙事理论和设计轨道两方面的研究经验;四是其能为VR叙事术语概念的界定提供框架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