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冰壶运动中扫冰技术是对比赛过程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利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对2014男子冰壶世界锦标赛中国队与欧美强队扫冰技术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中国男子冰壶队与欧美强队在扫冰技术能力上的差别,提高中国男子冰壶队竞赛成绩。结果表明:扫冰技术在冰壶比赛中极为重要,对比赛的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队与欧美强队相比扫冰技术能力相对较弱;在队投壶技术的稳定性方面中国队比欧美强要好。建议中国队在扫冰技术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加强对冰壶运动轨迹产生影响因素的综合理解认识;增强扫冰技术团队配合能力;提高扫冰技术专项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2.
基于加拿大冰壶国家队体能训练计划,对冰壶运动的制胜因素、关键体能因素、训练计划实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身体重心姿态的稳定性和抗疲劳的能力是影响投石准确性的决定因素。加拿大奥林匹克冰壶队体能训练包括短时多样常态的平衡训练;小负荷多次数的一般力量循环练习;贴近冰上动作结构的专项力量耐力训练以及有氧持续训练与有氧间歇训练相结合提高恢复能力。体能训练贯穿全年训练计划始终,平衡训练与核心训练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的擦冰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通过大强度的擦冰能够使冰面温度提高1.5℃~2.4℃,产热1031-1821kj,擦冰对冰面升温及产热低于世界高水平男子冰壶运动员;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营垒前擦冰能力强于营垒内擦冰能力;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连续擦冰能力弱,连续擦冰有效性下降明显;且从整体情况上来看,长期的冰壶训练对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迷走神经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以上研究,希望找出我国优秀男子冰壶运动员擦冰的具体特征及提高其擦冰有效性的途径方法,进而提高我国男子冰壶运动员的擦冰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中国女子冰壶运动员选材、训练和竞赛提供专项认知心理学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测试法、数理统计法,以国家队女子冰壶运动员和黑龙江省男女冰壶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对女子冰壶运动员心理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运动级别女子冰壶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指标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在时间知觉、深度知觉和动作记忆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训练年限女子冰壶运动员在手腕稳定度指标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女子冰壶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能力方面上显著低于男子冰壶运动员。  相似文献   

5.
冰壶运动员获得良好的专项体能对冰壶运动员技术的稳定发挥、实现预定的战术和最终获得比赛优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冰壶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冰壶运动员专项体能由身高、体重、有氧耐力、力量素质、髋关节柔韧性和擦冰速度等组成,分析了冰壶运动员专项体能构成要素对技术和战术的影响以及相互的作用,提出专项力量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有氧耐力素质等冰壶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旨在促进我国冰壶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和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冰壶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冰壶技战术的理解和应用也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当前对于冰壶运动员的生理指标探究相对属于薄弱环节。通过对哈尔滨市冰壶队运动员的手腕动作方位知觉的测试,分析冰壶运动员手腕动作方位知觉存在运动员的测试值普遍偏高,顺逆差值等问题。建议冰壶运动员增加手腕方位知觉的训练,提高手腕动作的敏感程度;加强专项体能训练;完善冰壶队的训练设备,保证正常的训练效果与训练效率,以提高冰壶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冰壶运动员心理特征及调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为  赵金平 《冰雪运动》2010,32(3):64-66,85
以国家冰壶队和二线队伍的比赛表现为切入点,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冰壶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具有自我意识与社会角色的矛盾、要求他人尊重与不能充分尊重他人的矛盾以及性发育迅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等方面矛盾;提出冰壶运动员应具备稳定的心理定向能力、优秀的运动知觉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总结出放松和暗示训练、表象训练、注意集中训练和模拟训练等心理训练手段,旨在引起教练员和青少年冰壶运动员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投壶的成功率和战术的实施效果,发挥其应有水平,与国家一线队伍形成良好衔接和良性循环,缩小与国家队的差距,有效提高我国冰壶运动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冰壶高水平竞技比赛具有应激性特征,冰壶运动员比赛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其参赛能力的重要标志和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冰壶运动员比赛压力特征及成因,探讨了冰壶运动员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和获得途径,指出冰壶运动员应对策略是冰壶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从树立信心,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建立认知对策库,提高冰壶运动员比赛认知能力和快速适应比赛的能力;制定冰壶运动员个性化的应对训练程序,实施个性化的应对训练方案,评价应对效果等方面,阐述了冰壶运动员的比赛应对策略,旨在促进冰壶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指导冰壶运动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9.
一、设计指导思想: 速度滑冰是周期性和力量性(爆发力、力量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速滑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获得主要从非冰期训练得到的。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都更清楚的认识到,科学地进行速滑非冰期专门性力量训练是提高速度滑冰成绩的关键。而作为专门性力量训练方法之一的模拟训练,定量训练,决定了力量训练的效果。因此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专门性力量训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速滑运动员的主攻方向。通过对我国速滑运动员滑行技术与国外  相似文献   

10.
将振动训练运用在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中,经过8周训练后观察训练效果,以探讨振动训练对速滑运动员下肢力量的改善效应。将16名吉林省速滑队女运动员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力量训练与常规训练和振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实验结果表明:8周振动频率为30Hz,振幅为2mm的振动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速滑运动员力量的训练效果。尽管8周振动力量训练对提高速滑运动员下肢肌群的最大力量无明显优势,但能显著性提高下肢肌群爆发力与耐力水平,同时能够有效提高速滑运动员的下蹲跳成绩。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抓住冰壶运动独具的项目特征,分析冰壶运动员致胜心理因素,加快提升我国冰壶运动整体竞技能力,力争在索契冬奥会上取得佳绩,是我国冰壶运动教练员、运动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冰壶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从团队精神、动机、心理准备、自信心、注意力和焦虑控制等方面探究冰壶运动员致胜心理因素,旨在寻求提高冰壶运动训练水平、提升冰壶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和冰壶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队9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最大摄氧量、心率、乳酸、卧推与卧拉的最大力量(1RM)及力量耐力(40% 1RM,120 s)、静水300 m直线速度、静水8 km长划等指标进行测试,采用SPSS25.0对测试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并与世界优秀选手相关体能指标进行比较,诊断我国优秀激流回旋运动员体能问题,并提出相应训练对策。结果表明,我国优秀激流回旋运动员有氧能力、专项力量、基础速度与专项速度不同程度落后于国际优秀选手。为提升我国优秀激流回旋运动员体能水平,建议采用水上与陆上相结合的有氧训练方法发展运动员有氧能力,提高全年有氧训练比例,科学安排有氧训练的负荷量与强度;采用陆上基础力量训练发展运动员上肢爆发力、力量耐力与躯干稳定性力量,采用水上专项力量训练发展运动员划桨的峰值桨力与功率;既要重视运动员静水划船的基础速度,也要强化其高强度、高速度的激流专项竞速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了解我国冰壶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情况,做好伤病的预防是减少伤病发生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同时对提高我国冰壶运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以国家冰壶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子13人,女子12人,并针对较严重的伤病情况进行康复干预。结果发现国家男子、女子冰壶队损伤种类、损伤的原因不同;冰壶伤病中以慢性伤病为主,大多由于长期过度使用导致肌肉疲劳、关节压力增大所致;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肌肉的紧张和不平衡,减少关节压力和降低疼痛;老队员大多为慢性损伤、康复时间长、很难完全恢复,新队员损伤时间短、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赵金平  朱宇 《冰雪运动》2010,32(6):32-34
在我国冰壶运动发展历程中,运动成绩跨越式的提升使我国成为世界冰壶强队,但国家一线队伍与青少年运动员之间水平落差较大的现状,成为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的软肋。以冰壶运动发展灵魂的战术问题入手,阐述了青少年战术训练的重要意义,明确战术在冰壶比赛中的核心、智囊和保障作用以及进攻与防守战术的关系,从而改变战术训练理念。指出在战术训练中应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原则,将比赛视为单局、按比赛局数顺序倒序的训练模式,效果显著。旨在尽快提高我国青少年战术意识和能力水平,为尽快缩小与国家一线队伍的差距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6名国家女子短道速滑队主力运动员1个月的高原备战前后与有氧运动能力相关指标的测量、分析以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大赛前高原备战模式在短道速滑运动中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6名国家女子短道速滑队主力运动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高原备战训练,训练计划由国家队主教练统一制定,高原备战训练前、后1周内采用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的实验方式进行测试,.VO2max采用.VO22000 Breeze Lite气体分析仪直接测试,血乳酸采用H2 L4550491测试仪利用分光光度法取即时耳血测试;结果:高原备战后运动员体重变化没有显著意义,.VO2max、最高心率、最大功率等相关指标显著性提高(P<0.05),无氧乳酸阈、乳酸阈功率显著性提高(P<0.05),运动后血乳酸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原备战可以有效地提高优秀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的.VO2max和无氧乳酸阈值,从而能够明显提高其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充糖饮料、支链氨基酸和乳清蛋白等能量物质对阶段性大运动量训练维持或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疲劳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冬训阶段性训练计划安排,对10名散打运动员在30d的体能训练阶段,按营养补充方案进行能量补充,观察能量补充对机体无氧能力的输出总功、最大功率、疲劳指数,有氧能力的拉桨时间、功率、桨频,生化指标血乳酸(LA)尿素氮(BUN)、血糖(GL)、肌酸激酶(CK)的影响,另选10名队友作空白组,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观察组经过阶段性能量补充前后运动员的输出总功、最大功率、疲劳指数和桨频均显著提高(P〈0.01),与空白组相比也有明显提高(P〈0.05),训练课后血糖水平也明显提高(P〈0.05),补充支链氨基酸和乳清蛋白后血BUN的恢复与空白组比有极显著好转(P〈0.001)。结论:训练期间补充糖、支链氨基酸和乳清蛋白等能量物质,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和无氧运动能力,明显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加速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hronic effects on strength and power of performing complex versus traditional set training over eight weeks. Fifteen trained males were assessed for throw height, peak velocity, and peak power in the bench press throw and one-repetition maximum (1-RM) in the bench press and bench pull exerci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ight-week programme. The traditional set group performed the pulling before the pushing exercise sets, whereas the complex set group alternated pulling and pushing sets. The complex set training sessions were completed in approximately half the time. Electromyographic (EMG) activity was monitored during both test sessions in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if it was affected as a resul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me. Although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 bench pull and bench press 1-R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the complex set condition and peak pow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the traditional set condition. Effect size statistics suggested that the complex set was more time-efficient than the traditional set condition with respect to development of 1-RM bench pull and bench press, peak velocity and peak power. The EMG activity was not affected. Complex set training would appear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of exercise with respect to efficiency and strength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谭伟东 《冰雪运动》2008,30(6):40-45
通过客观地分析中国女子冰壶队本次世锦赛备战期间及比赛中在队伍组建、管理、训练和准备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指出在深研项目规律、技战术、伤病预防及竞赛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善训练环境,利用先进的科学训练手段来监控训练工作,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多参加国际级高水平的冰壶比赛,聘请高水平外籍专家系统指导训练,快速提高竞技能力,规范国家队运动员的奖励与竞争机制,充分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等意见和建议,旨在对中国女子冰壶队奥运备战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进和完善国家队队员的技术,分析了备战北京奥运会的国家队女皮队员单人艇一桨周期的划桨节奏,并和国外优秀女选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录像分析法对一桨周期动作的时相进行分析,水中拉桨时间比例和空中回桨时间比例国家队平均为67%比33%;国外优秀队员为68%比32%。其中曾获得雅典奥运会前3名的国外队员的数据平均为70%比30%。国外优秀队员水中拉桨比例的增大体现在后拉桨阶段比例的增大。因此,国家队队员拉桨中要注意后拉桨阶段的转体幅度,延长拉桨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