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2.
叶会昌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1):92-93
先秦史家著作《国语》中有为数不少关于相人现象的描写。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相人既是人类探索自身,预知未来的一种必然,又与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语》的相人既有其认识价值,又有不容低估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国语》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哲学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说明《国语》中的“五 行”学说,“气”论学说,“民”论学说开了中国哲学“五行”论、民论的先声,确定了《国语》 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罗海来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8):78-81
《国语》中的判断句都是无判断词判断句,其判断谓语有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是”不是单纯的指代词,它还有超出其指代性的语法特征,“为”具有判断主语和主语所指属性及其类别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朱世业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19(6):48-51
《国语》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别体记言史书,体现了先秦时代对言辞的重视,所载谏言和外交辞令,在反映当时人们掌握语言技巧的水平上,有一定代表性。在先秦时代,政治是语言技巧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尚未独立的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璞的《尔雅注》是一部重要文献,多引先秦汉魏众书以证《尔雅》释义,《国语》亦在其列,这本书对《国语》研究史与接受史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尔雅注》所选《国语》语例尽管不多,但极其精审,足见郭璞对《国语》之推重与熟悉,此亦为《国语》颇受晋人重视与喜欢的例证。通过将郭璞引《国语》例与韦昭《国语解》对照分析,亦可推测出郭璞应阅读过《国语》韦注。 相似文献
10.
刘丽文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13,18
《左传》作者是否为左丘明至今仍有争议,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左丘明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左传》却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之后。本文借助一些史料推理分析,认为左丘明当是《左传》的始撰写者,撰写内容传授给弟子,其弟子据自己亲眼所见对预言及某些内容按照左丘明的思维轨迹进行了调整增删,最后的定稿人至少活到了公元前403年。关于左丘明与《国语》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写作过程的逻辑推理,认为编撰《国语》是撰写《左传》的必经步骤,但是左丘明编撰之《国语》今已不传了。 相似文献
11.
从《战国策》研究的方式和特点着眼,将其研究历史划分为流传期、沉寂期、发展期3个时期。流转期时间最长,是传统研究方式和观点形成时期,沉寂期虽然成果不多,但已预示新方法的出现。发展期又可分别以1990年与2000年为界分为3个时期,渐次出现研究细化、多元化、新方法增多的特点。《战国策》的研究一方面呈现出明确化和模糊化的两极态势,另一方面模糊化、抽象化的程度不高,因此亟待缘域解蔽,化解中外、学科之间的界线,将其推向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吕敏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8):43-47
《战国策》寓言作为一种短小的叙事文学,是谋臣策士四方游说和相互庭辩的工具。通过对《战国策》寓言进行叙事分析,可以看出它在叙事上的一些技巧。在游说过程中的寓言,叙述者通过巧妙地安排叙事者身份使自己说辞能够为人所接受。通过分析寓言的"隐指人格",可以看出战国时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等。一些寓言的叙事方位具有特色,叙述者会现身点出寓意,而另一些未点出寓意的寓言就需要接受者的个性解读,从而使接受活动变为一种多元化的阐释活动。 相似文献
13.
于常青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1):8-11
战国时期畜牧业有着显著的发展,表现在国家厩苑饲养大批的公马牛,并有着阉割的管理制度;私人养殖大户出现,并涌现了“赀比王公”“礼抗万乘”的猗顿、乌氏保等著名的人物;个体农户“五母鸡”“二母彘”已成为通常现象。与此同时,养殖技术也日益进步:阉割技术的普遍应用、相畜术的发展和兽医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马云龙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9-82
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春秋末期起,称"君"现象开始出现,至战国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本文旨在对战国时期封君封号形式、封君获得封号的原因以及各国封君数量进行探讨,希冀对战国时期的封君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齐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58-61
本探讨了战国时期家庭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联系。在外部形态方面,战国时期个体小家庭在实际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从宗族中独立的倾向也日益增强;在内部联系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稳定、有序,父权家长制已不仅在宗族内部、更重要的是在个体家庭内部得以实现。以上表现在家庭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化是战国时期家庭功能演变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古今关于<战国策>性质的不同看法主要有四种,即史书说、子书说、介于经史之间说和短长资料汇编说.这几种说法各有偏颇.从刘向编定<战国策>的编纂旨趣、所记述历史的真实程度、编纂体例、有无国家大事的主线问题、文笔问题等诸多显性方面看,它显然是一部与<国语>同类的国别体史书;而从命名方式、所记的主要内容及所表现的主要思想倾向等方面看,它又隐含有子书纵横家的特点.因而,它实际上应该是一部亦史亦子,介于子史之间的书. 相似文献
17.
李金玉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1)
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对监察制度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对监察制度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分歧。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可以看到监察制度在前代已经存在并发挥了监察作用,就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战国监察制度的存在及其来源。在理解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去认识古代的监察制度,会使我们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李训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7-80,92
"尚贤",即崇尚贤能。《战国策》中一些篇章展现了一个新兴阶层"纵横家"的群像。纵横家思想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潮。《战国策》一书展示了纵横家们的别样才能,那些活跃于各国朝堂之上的谋臣策士、游说之徒用他们的勇气、智慧强势地影响着诸侯国的兴衰存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尚贤"思想的普遍认可。一些篇章从士阶层立场出发,所提出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主张"尊贤""尚贤",可以说是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的措施与初步理论。 相似文献
19.
20.
陈红映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23(2):1-6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术发达、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伴随着百家争鸣,诸子散文风格各异,争奇斗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条: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不尚一尊,思想解放;3.自由言说,言者无罪;4.学术交流,相生相成. 相似文献